漫讀論語:孔子這樣的飲食習慣在現在看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

漫讀論語:孔子這樣的飲食習慣在現在看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

閒來無事,門客君偶爾會翻翻《論語》,在《論語》鄉黨篇中有一段關於孔子日常生活的描述,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yì)而餲(ài),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說:

孔子對糧食不嫌舂的精,魚和肉不嫌切的細。陳舊變味的糧食、不新鮮的魚和肉,不吃。

變了顏色的,不吃。氣味變了的,不吃。烹飪不當的,也不吃。過時的東西,不吃。肉切的不方正,不吃。佐料放的不適當,不吃。

雖然席上有很多肉,但是吃的量不超過米飯的量。只有酒不受限制,但不可以喝醉。從集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頓飯姜不離席,但不多吃。

參加國君祭祀典禮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存留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說話。

雖然日常是粗茶淡飯,飯前也要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就像齋戒時一樣。

席子放的不端正,則不坐。

漫讀論語:孔子這樣的飲食習慣在現在看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


這段話很清晰地說明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個十分講究的人,對自己的飲食有著諸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不乏在現在看來是有些“變態”的,比如肉切不端正也不吃,席子放歪了也不坐,不知道這在孔子看來是不是就不合禮儀了。當然,“食不語,寢不言”這樣的規矩在當今社會還是被視為有修養的表現的。

漫讀論語:孔子這樣的飲食習慣在現在看來可能有些難以理解

不過門客君對孔子對飲食的大部分要求還是贊同的,“食必精”也是我的原則,每每親自下廚時,因為各種食材都要準備的相當精細,導致上菜速度極慢而被親友傳為笑柄。但我往往反駁說:“對自己吃的東西都不認真,這樣的人怎麼指望認真做好其他事呢?”

您對孔子的飲食如此講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