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蓄意傷害學生事件談起|3步辨認出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簡單心理Uni

課程/實習/督導/同伴

學心理諮詢,來簡單心理Uni

本文字數4300+|閱讀預計需要 11 min

1月8日中午,一則消息默默地在大家的微信中傳開了:北京宣師附小發生一起蓄意傷害學生的惡性事件,有20名學生已經受傷,正在醫院接受治療。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網上廣泛流傳的學生們在醫院就醫的照片)

當晚,西城區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此事件的詳情。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事件真相一出,瞬時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有人感到害怕,不知道應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如今安全何在;有人覺得憤怒,無辜的孩子不應該遭此毒手;有人不滿於學校的應對措施,希望能有所改進,杜絕未來類似事件的發生……

但在這些討論中,有一個問題是所有人都最關心,也是最困惑的:

為什麼嫌疑人會做出這樣的事?

你瞭解“反社會型人格”嗎?

大眾通常會為像上文事件中的嫌疑人貼上許多標籤,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沒有良知”。實際上,這也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之一。

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有以下6個診斷標準:

1. 人格功能受損:同時出現自我功能(如自尊、自我中心等)和社會功能(如無法共情、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等)的受損情況;

2. 心理病態人格特徵:對立與敵意(如操控他人、欺騙、無情冷漠、攻擊性)和去抑制化行為(如無責任感、易衝動、追求刺激與冒險);

3.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長期穩定出現,不因情況和對象不同而變化;

4.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不被認為與個人發展年齡、階段或社會文化背景相關

5.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不是單一疾病(如劇烈頭痛)或物質濫用(如毒品、藥品)引起的;

6. 對象年齡須在十八歲以

雖然有了診斷標準,但或許你還有很多疑問:

“是天生的嗎?”

根據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的研究(2005),50%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剩下的一半則可能源於未知的混合環境因素。

與之相似地,在Ferguson的一份綜合研究(2010)中,我們可以發現,56%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可以通過基因影響來解釋。

“他們是壞人嗎?”

很多人會立刻回答:“是!”但實際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群並不見得會對別人抱有明確的惡意。不如說,他們幾乎不會對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產生任何情緒,所以他們才會像對待“物品”一樣對待別人。

反社會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行為後果,毋庸置疑是惡性的,但是他們的動機卻常常並不是出於蓄意傷人的邪惡。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有罪惡感嗎?”

遺憾的是,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罪惡感源自對社會規則和人類道德的認同及遵守,但對於反社會人格者來說,沒有一種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責任可以約束他們的行為。

“我沒做錯任何事”是他們在面對指責時最常採取的說辭。既然並沒有覺得自己錯了,也無意承擔責任,那麼對他們來說,“罪惡感”一詞根本不曾出現在自己的字典裡。

“這樣的人多嗎?”

在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所著的書《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有提到,在美國約有4%的人屬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就是說,平均25人中就有1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

這個比例在中國等亞洲地區相對較低,以臺灣地區為例,反社會人格者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約為0.03%-0.14%(Stout, 2005)。

辨認出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辨認出身邊的反社會型人格者,從而採取積極的措施呢?

美國治療師Bill Eddy給出了一種叫做“WEB方法”的判斷法,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語言”(their WORDS)、你自己的情緒(your EMOTIONS)和對方的行為(their BEHAVIOR)來迅速識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

=1=

極端化的語言

他們看待事物非常理性,並且有著過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諮詢師relax5000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來訪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群通常語速很快,他們喜歡用一些偉大的字眼去表達很難實現的願望,或者用很多繁複的詞語去掩蓋自己的行為。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要注意,他們所說的話大部分都是錯誤的。他們可能會形容自己有某些習慣和特質,但在你看來他們完全在說謊;或者向你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宏偉計劃和夢想,但沒有半點現實基礎或實際計劃和行動。

一個核心的標誌是,反社會人格者熱衷於使用極端的詞彙與語句,無論是極端積極的還是極端消極的:

“我離了你就活不了了!”“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我會帶你認識好多名人”“相信我!”

“你騙了我!”(當你知道你沒有說任何謊,而且你覺得是對方在騙你)“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沒有人會要你了”“你欠我的”……

同時,他們會適時轉變自己的語言,試圖發現你的弱點,並用言語操控你來使他們達到自己的目前。

=2=

相信你的情緒

面對他們時,你是什麼感覺呢?很多人會與反社會人格者共事、日常交往,或者戀愛、結婚,雖然他們可能隱隱覺得哪裡不太對,但是他們卻依然想要相信反社會人格者所說的話。

此時,你最好盡力避開對方言語所施加給你的影響,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情緒,相信自己的判斷。

以下是3種當你在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的人身邊時,常出現的情緒反應:

恐懼

你會害怕某個人,可能是你下意識地覺得對方會做出傷害你的行為。

有一次我嚇得差點尿褲子了。

——諮詢師AnCapJake在經歷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來訪者後說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的恐懼,儘快離開讓你害怕的人身邊,不要被對方進一步的言語所影響。當你離開這個人之後,

可以多做一些調查,比如詢問其他人是否也有相似的感覺,或者尋求諮詢師和專業人士的幫助

迷戀

這又是另一種極端了。反社會人格者慣用的誇張表達方式,使得他們無論是在戀愛中,還是在求職中,都容易讓人覺得充滿魅力。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如果你突然對一個這樣的人產生了迷戀,可以理智地思考一下,是否對方的語言中充滿漏洞,或者對方的魅力很不值得推敲。

極度的同情

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同情某一個人,你也需要警惕並冷靜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反社會人格者十分擅長誇大自己的境遇以獲取別人的同情,並利用你的同情對你進行道德綁架和操控。

=3=

10%的特例行為

他是我見過最怪的人。

——匿名諮詢師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來訪者

識別一個反社會人格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續關注對方的行為,而非語言。你會發現,反社會人格者會做一些世界上90%的人都不會做的事情。

當你發現對方的一些怪異行為時,你可以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嗎?”雖然他們會做出奇怪的行為,但他們通常會理智地用言語進行辯解,比如說自己累了、壓力太大、是別人讓他們做的等等。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即使是實錘擺在面前,反社會人格者也很少道歉,除非他們覺得道歉可以提升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以下是3種反社會人格者中常見的奇怪舉動

欺凌與針對

反社會人格者享受別人的痛苦,所以他們經常欺負那些“被選中的目標”來取樂。

這些目標通常有兩個特徵: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或恐懼

。對於反社會人格者來說,能激起別人強烈的情緒反應會讓他們體會到控制別人的成就感。

所以對待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冷靜地避開,不讓反社會人格者感覺到他們可以影響你的情緒。

微笑、怪笑或大笑

在法庭審判中,經常可以看到坐在被告席的反社會人格者邊講述自己對他人施暴的經歷,邊露出滿足的笑容。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如果你看到一些人在電視、電影或者現實生活中

因為看到他人的痛苦遭遇而面露微笑,那麼你需要提高警惕了,他們可能就是隱藏在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童年行為障礙史

在DSM-4中,曾將“在15歲之前有普遍的不良和暴力行為表現”作為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標準之一。在最新的診斷標準中,雖然這一條不再適用,但依然有很多參考價值。

這些行為障礙可能包括:虐殺小動物、偷竊、縱火或者說謊癖等。如果對方在童年曾有類似的行為問題,那麼這足以引起你的重視。

心靈的差異比相貌的差異還要大。

——伏爾泰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許就在我們身邊。

雖然上面的方法並不能幫你百分之百地鎖定反社會人格者,但卻能幫助你更好地認識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並相應地採取措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你瞭解什麼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了嗎?你也有故事想要對我們講述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思考。

多一份對反社會型人格的瞭解,便會多一些積極的策略。最後,願受傷的孩子們早日康復,也希望正義得以被伸張。即使前路充滿泥濘,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舉起知識的火把,共同點亮前行的路。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2). DSM-IV and DSM-5 Criteria for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i.uba.ar/academica/carrerasdegrado/psicologia/sitios_catedras/practicas_profesionales/820_clinica_tr_personalidad_psicosis/material/dsm.pdf

Eddy, B. (2018, Mar 15). How to Spot a Sociopath in 3 Steps.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5-types-people-who-can-ruin-your-life/201803/how-spot-sociopath-in-3-steps

Jensen, L. (2016, Sep 30). 8 Psychologists Describe What It’s Like To Treat A Sociopath. Thought Catalog. Retrieved from https://thoughtcatalog.com/lorenzo-jensen-iii/2016/09/8-psychologists-describe-what-its-like-to-treat-a-sociopath/

Meyers, S. (2013, Apr 02). Understanding the Sociopath: Cause, Motivation,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nsight-is-2020/201304/understanding-the-sociopath-cause-motivation-relationship

Stout, M., Wu, D., & Ma, S. (2017). Dang Liang Zhi Chen Shui: Bian Ren Shen Bian De Fan She Hui Ren Ge Zhe. Beijing: Ji xie gong ye chu ban she.

从蓄意伤害学生事件谈起|3步辨认出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