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張鑫,中學閱讀老師,長期關注教育領域

“一個人要完成‘階層躍遷’,僅僅學一項技術或手藝還不夠,還需要接受人文教育。”我一直有這個想法,並且在最近的一次討論後更清晰地浮現了出來。

我們做了一個專門服務於流動人群子弟的職業培訓項目,希望能為一些難以在應試教育中找到出路的打工人群提供一個融入社會的渠道——有能力好好生活,有可能的話實現階層躍遷。

在討論如何設置編程課時,一位同事找來了各大學計算機系的課程分佈,觸動我們的是,國外的一些大學除了編程,也注重人文教育和寫作能力。

以下是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表比較:


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具體課程。


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課程分佈。

斯坦福大學有三分之一的課程關於通識、寫作和外語,另三分之二是專業課。清華大學則全是專業課和數學等理科基礎課(選修課程可能有不多的“人文通識課”,但未列入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斯坦福的課程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對待,要學生認識世界,認識人類和社會,有一個開闊的視野,它注重寫作和表達,教人如何交流與合作。這點很打動我們。

中國的很多家長和學校,想法比較簡單,覺得只要學生選個好專業或者學一門技術,以後就能找到好工作,也就不愁過不上好生活。選學校和專業的標準也往往是以“好不好找工作”、“未來的收入高低”為標準,忽略了人文通識教育的重要價值。

人文素養的高低對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面對生活的態度,甚至重要關頭的人生選擇是否明智,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首先,現代的社會階層的區分其實不只是看一個人的財產,還要看他的文化水平、精神氣質。

要實現階層躍遷,經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還是價值觀的提升、眼界的開闊。同樣的收入,藍領工人可能就會被歸入中下層,教師卻可能算得上是中產。孔子評判君子的標準亦不在富貴與貧窮,而在於他是否追求“道”,是否有品位。這一點在東西方是相通的。

其次,現代社會變動不居,一個人貧窮與否,真不是一次選擇就能決定。一個人是不是持續努力很重要,同時受自然天賦、運氣和社會背景制度的巨大影響,往往身不由己。並不是只要奮鬥就能成功。面對自己或好或壞的境遇時,各人態度與心境卻會不同。同樣是窮,顏回和下崗工人就不一樣,同樣是富,子貢和貪汙犯也正相反。你若是認同“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你若是理解“貧而樂,富而好禮”的道理,則無論貧富,你會比不知道這些而更安然的自處。


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 美劇《Shameless》中,Gallegar一家眾兄弟姐妹出生於貧民區,各人起起伏伏,一次次面臨人生選擇。有人輟學,後又抓住機會開始管理餐廳、投資房地產,後來又面臨破產;有人考入頂尖大學,又因酗酒等原因退學;有人被精神疾病所困,後來又成為“精神領袖”,卻又身陷囹圄;有人早孕,成為藍領單親媽媽;有人銷售違禁藥品,慢慢又立志考入軍校。 © Shameless

再次,更多的人文素養會讓一個人更瞭解這個世界,選擇也會更明智。功利一點說,可能還有助於經濟能力的提升。

一次和朋友聊起蘇格拉底的那個哲學命題——做清醒而痛苦的人或無知但快樂的豬哪個更好。從純邏輯的方面講,是可以大談特談,各說各理。但是到了現實層面,一個無知的人會比有知的人快樂嗎?

我家在東北,下崗就在身邊發生,前段時間曲婉婷為涉嫌貪汙的母親辯護,又有許多網友說起東北下崗工人的故事。他們是真的痛苦,而且真的是不明真相又無助的那種痛苦。

我媽是國企工人,僥倖沒有下崗,但是當時工廠裡的那種人心惶惶我也能感覺到。為什麼承諾的鐵飯碗砸了,為什麼會下崗,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要怎麼樣才能不下崗?今天誰內退了,明天誰走人了,這事兒什麼時候能完?那感覺就是天塌下來砸倒一片人,還要求求老天別砸我。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國企要裁員,也沒有人在意國企改革的程序和結果也都有失公平,下崗工人的財產權和契約權利都受到了非常任意的侵犯,無論是鐵飯碗的承諾還是工作附加的醫療、住房、教育等福利都隨著下崗而失去了,並且幾乎沒有得到對等的補償。

因此他們的生活境況一下子變糟並不是他們不努力,也不是沒有技術(我一個舅舅就是很好的焊工,也下崗了,輾轉全國各地的鋼鐵廠繼續做老本行),也不能說他們只是運氣不好“活該倒黴”。最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失當,是背景制度的不公平。這是隻有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的想法。


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 紀錄片《鐵西區》分為“工廠”、“豔粉街”和“鐵路”三部分,記錄了重工業基地瀋陽一家大型工廠的“衰落”。鏡頭中失落的工人們,沉入了無奈又簡單的各種“娛樂”之中,大多數人基本上不再對生活有要求,關心的只是“公家”可以給多少撫卹金。“鐵西區裡的小人物,零亂、離散、茫然,一點一滴地,匯聚成海,構成了整個政策投射下的巨大陰影。” © 鐵西區

你或許會說,即使一個人知道了政策的失當,他又能做什麼去討回自己的正當權利呢?面對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他無能為力,面對不正當的背景制度,他無能為力,他不是一樣痛苦,甚至更痛苦嗎?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理解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他的惶恐、焦慮和痛苦都會少一點。

第一,當他認識到是政策的不公正,也會認識到這不是自己的錯,也就不會因此而沮喪、覺得丟了面子,進而抬不起頭做人。他能保持自尊;

第二,他有了為自己討得權利的行動基礎的基本認知,在合適的時機他更可能去訴求自己的權利;

第三,他會更有意願和能力學習其他討生活的手段,而不是隻去做低附加值的工作;

第四,他更可能在經濟轉型期看到機遇,而不只是承受厄運。比如更可能看清國企裡安穩的鐵飯碗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像承諾的那樣穩定,於是就更有勇氣跳出體制,更主動的下海經商,從而超越體制所加於他的生活;

第五,他也可能選擇更加決絕的方式反抗所遭遇的不公平,如伯夷、叔齊般求仁得仁。

境遇不同,一個人可能在以上五種或更多種方式中選擇,但無論哪一種境遇,一定都是有人文素養和知識的人比沒有的少一些焦慮與痛苦,多一些安心和快樂。對於一個逆風的人如此,對於一個順風的人亦然。

是什麼讓一個人跨越階層、擁有超越性的思想和行動能力呢?是什麼讓人更接近心靈平靜和獲得至福呢?是人文素養。經濟能力是很重要——貧窮會限制人的選擇,會讓人活得有壓力,沒辦法實現自我。但是錢這東西,能維持人的尊嚴,其實就夠了,更限制人的選擇的,不是金錢的匱乏,而是思想的狹隘。


為什麼說人文教育是必需品?


▲ 另一部關於東北工業區的劇情長片《鋼的琴》則講述了一個下崗工人面臨失業、離婚等境遇,和好友們一起為女兒造鋼琴的故事。 © 鋼的琴

不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也沒法過。而沒有人文教育提供的視野和能力,便不足以反思人生。

中國教育普遍重視專業而不講人文,其實正不斷製造著的是無知的、不會思考的、表面快樂實際上卻迷茫、痛苦的“空心人”。整天刷著短視頻被一個接一個“淺快樂”的段子填充近於空虛的生活、從電視劇中獲得不完善甚至錯誤的知識、缺少批判性思維。於是,變得不會辨別真偽,時常掉進圈套,更不可能意識到自己受到的各種各樣政策缺陷的危害和不良影響,無法分析背後的原因。

能不能活得好也許真的全靠運氣,但不應該不明緣由的樂在其中,或是苦在其中。往下掉時不知所措,往上升時找不著北,運氣差就忍受貧窮,哭天搶地,運氣好時雖然富足,卻逃不脫鄙陋的思想,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