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大事記(二)!

(1946年)

是年

 在城內倉房崗創辦私立鏡湖女中。

(1947年)

12月 在柏莊寨成立舞陽縣人民民主政府,鄭津任縣長。

(1948年)

4月 10日,舞陽縣人民民主政府命令:廢除舊田賦及一切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

9月 匪首尚振華帶領匪徒130餘人,偷襲十一區區公所(駐殷莊)。區長李文普、十區副區長張復新等11人遇難。

9月 中共豫西二地委,二專署、二分區由方城縣獨樹鎮遷舞陽縣卸甲店。11月12日,遷入舞陽縣城。縣委和縣人民民主政府也同時遷入。

9月 成立縣貿易公司,11月改為國營新舞商店。

10月 全縣出動擔架1000餘副,民工9000餘人,支援淮海戰役。

11月 陰雨連綿20多天,全縣大部地區遭災。人民政府投放貸款116.79萬元(中州幣),扶助生產自救。

(1949年)

1月 縣舉辦幹部訓練班,招收學員178人,3個月結業。7月又辦第二期,學員50餘人。

1月 縣人民民主政府投放中州幣105.79萬元,救濟災民。

3月 1日,中共豫西二,五地委合併成立許昌地委後,舞陽改屬許昌地委和許昌專署領導。

3月 舞陽縣立初級中學在文廟招生開學。此後,全縣165所小學陸續開學,在校學生4萬餘人。

4月 5日,縣人民民主政府對農民發放救濟糧5.4萬公斤,發放優待軍屬糧5.41萬公斤,發放救濟款1292.7萬元(中州幣)。

5月

 19日,縣支前司令部與第4野戰軍145師在縣城召開軍民聯歡會,共慶渡江勝利。

5月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舞陽縣工作委員會建立。

7月 成立舞陽縣民主婦女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舞陽大事記(二)!


(1949.10-)

10月 18日至22日,舞陽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城隍廟召開。

是年 省人民政府首次撥給縣治療黑熱病藥品,免費治療黑熱病患者千餘人。到1960年,全縣徹底消滅黑熱病。

是年 新華書店開始營業。

是年 在縣城西大街路北建立縣人民文化館。

1950年

2月 4日至8日,舞陽縣首屆農民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建立農民協會。

2月 全縣發行勝利折實公債5萬份。

是年 縣政府對烈軍屬、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免徵公糧14.35萬公斤。

1951年

3月 全縣1310名青年參加志願軍,抗美援朝。

3月 13日,日偽綏靖軍暫編第一師師長,大惡霸關震亞在四川省成都市落網。7月1日押回舞陽,24日,被縣人民政府依法處決。

4月 1日,石漫灘水庫工程正式動工,7月6日竣工。

4月 下旬,中共舞陽縣第一次代表會議在縣城召開。

12月 16日至20日,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是年 北京醫療隊一行20人來縣宣傳並協助用新疫苗接種牛痘8萬多人。

1952年

1月 18日,舞陽八臺區八臺鄉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楊定在省首屆農業勞動模範大會上被評為二等勞動模範。

4月 小麥吸漿蟲普遍發生,八臺區尤為嚴重,最高密度每平方米1419頭,嚴重地區減產90%。

5月 於縣城東街路北建縣人民衛生院。1959年改為縣人民醫院。

8月 縣初級中學北舞渡分部成立,後改為縣第二初級中學。

10月 縣百貨商店被評為河南省國營商業系統一等模範單位。此後連續6年一直保持這一光榮稱號。

10月 韋河改道工程開始。1953年春竣工。

秋末 多雨,漚爛紅薯。

11月

 縣成立公費醫療實施安員會,對國家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制度。

1953年

4月 12日凌晨,全縣發生特大霜凍,麥苗枯萎。少數群眾毀麥種秋,未毀者每畝仍收二三十公斤。

7月 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截止1日零時,全縣共177個鄉鎮,110939戶,550779人。全縣平均每平方公里446人,人均耕地2.24畝。

8月 3日,大水,澧河決口40處。

10月 治準特等勞動模範馬福乾出席全國勞模大會。

10月 15日至21日,中共舞陽縣第二次代表會議在縣城召開。

11月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

是年 省人民政府撥款43萬元,在石漫灘水庫建水電站,1957年建成發電。

1954年

5月 22日至27日,中共舞陽縣第三次代表會議在縣城召開。

6月 13日,泥河窪滯洪工程動工。1955年11月竣工。

7月 7日至13日,舞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8月 大水。沙、澧河多處漫溢決口。全縣受災面積30多萬畝,倒塌房屋6000多間。

8月 於縣城北關外成立縣第三初級中學。

9月 15日,實行棉布憑證供應,1983年12月1日取消憑證,敞開供應。

是年 全縣發行經濟建設公債34.61億元(舊幣)。

是年 在互助組普遍建立的基礎上,到年底建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00個,入社農戶2671戶。到1955年底,發展到2440個,參加農戶94265戶,佔總農戶的84.9%。至1956年4月,單幹戶、互助組、初級社一併加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共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85個,參加農戶佔總農戶的99.73%。

1955年

4月 縣成立“新式農具推廣站”。”推廣八寸步型,雙輪雙鏵犁,解放牌水車,馬拉收割機,耘鋤等農具。

5月 10萬畝小麥發生粘蟲,蟲口密度每平方尺30至60頭,大部分麥葉被吃。秋,粘蟲繼續危害,造成夏秋糧食嚴重減產。

5月 19日至23日,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縣城召開。舞陽縣人民政府更名為舞陽縣人民委員會。

6月 26日至28日,中共舞陽縣第四次代表會議在縣城召開。

8月 大水,澧河決口。全縣受災面積27萬多畝。

8月 貫徹國務院《農村糧食統購統銷暫行辦法》和《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

10月

 善德王鄉(現屬太尉鄉)朱天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種植80畝棉花,畝產皮棉48公斤,朱天成出席了省植棉勞模會。

12月 將葉縣的龐店、將軍廟、慕莊西頭及江河鎮(卸甲店西閣門外)劃歸舞陽縣;將吳城區的庵李、馬莊西部,武功區的常寺村西部劃歸西平縣,將西平縣的張營村東頭劃歸舞陽縣:將路店村南部劃歸襄城縣,將襄城縣寨李村的北半部劃歸舞陽縣。

1956年

2月 行政區劃變更。除城關鎮、尹集區、尚店區保留原建制外,其餘撤區為鄉,劃60個鄉,其中有15箇中心鄉。

3月 縣廣播站建成播音。

5月 13日至20日,中共舞陽縣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城隍廟召開。

5月 縣成立移民委員會,全縣有2069戶、8028人遷移到甘肅、青海等地。

6月 多雨,麥子多生芽黴爛。

7月 22日,中共舞陽縣委機關報《舞陽報》創刊。1962年6月27日停刊。

7月 縣第一高級中學建立。

 水災,全縣倒塌房屋3.75萬餘間,淹沒耕地68萬多畝。9月12日省慰問團第二分團由副團長董玉振、盧自然率領來縣慰問。

11月 1日,在城北縣原種場西建縣氣象站。

12月 31日至1957年1月4日,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紅軍長征幹部、縣百貨商店經理張忠被評為河南省國營商業系統一等模範。出席了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財貿管理會議。

是年

 縣銀行劉瑞安出席全國金融系統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

1957年

2月 縣人民委員會為全縣10位百歲以上老人慶賀春節,贈給每人長壽匾1塊。

3月 縣供銷社物價科副科長謝華亭創造“物價快速計算查找表”,受到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表揚,並在全國供銷系統推廣。

11月 全縣動員民工3500人,修建田崗水庫。1958年4月竣工。

是年 縣百傳公司職工孟拴柱、韓國珍(女)、王振宇出席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58年

3月 郵電局機線班試製成功“載波器”,經郵電部鑑定後曾在《人民郵電報》上予以介紹。

3月 在石漫灘建立縣農校。

5月 26日至29日,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8月 實現人民公社化,將185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14個人民公社。同時,全縣城鄉成立大食堂2626個,取消家灶。後停辦大食堂。

8月 漯舞公路舞陽段改道,鋪設磚渣石子路面20公里。

9月 全縣動員近10萬人,分赴鐵山“大辦鋼鐵”。後停辦,人員下山回村。

10月 泥河窪攔河閘工程動工。共7孔,高5米。1959年7月完成主體工程。1963年4月閘門安裝竣工。

 公私合營企業改為國營。

12月 建立舞陽縣拖拉機站,購進8臺輪胎式拖拉機。

是年 組織醫務人員,對全縣黑熱病、瘧疾病、花柳病、鉤蟲病和甲狀腺腫大等病症進行普查,黑熱病、鉤蟲病、花柳病已徹底消滅。

1959年

2月 由地方投資興建的漯(河)舞(陽)窄軌鐵路動工,12月10日在漯河市舉行通車典禮。

2月 由於工作失誤和自然災害,造成嚴重缺糧,群眾生活困難,縣委書記趙三唐敢於實事求是地向上級反映情況,省政府為舞陽調糧350萬公斤,幫助全縣人民生產渡荒。

5月 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來縣視察工作。

6月 17日至20日,中共舞陽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在鐵山鋼鐵廠工人文化宮召開。

 百日無雨,縣抽調300餘名幹部下鄉發動群眾抗早。

11月

 1日,成立舞陽縣水利建設指揮部,5日,全縣動員10萬群眾大搞水利,開工興建9座中型水庫,62個坑塘,17條渠道,480眼井泉,4處機灌站,10處水閘,以及治山工程。由於違背客觀規律,所建工程多數沒有發揮效益。

12月 縣人民銀行被評為全國金融系統紅旗單位。1960年春,行長樊然卿代表縣支行出席全國金融系統先進代表會議。

1960年

3月 5日至8日,縣第一次民兵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

 饑荒嚴重,群眾生活極端困難。

6月 1日,柺子王公社民校教師趙文英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系統群英會。

1961年

3月 縣城至北舞渡公路改道工程動工,1962年竣工,全長23公里。

 全縣城鄉大食堂全部解散,分戶立灶,並借地和分自留地給農民,恢復發展生展。秋季豐收,群眾生活得到改善

8月 全縣新置14個區,將14個公社劃分為67個人民公社。

11月 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農業六十條)。

是年 改變公社經營管理體制,實行“三級(公社、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生產隊)為基礎”,改大隊核算為生產隊核算。

1962年

6月 24日20點左右,12級大風由葉縣入境,經保和、八臺、武功、尹集,向東商方向而去。大風伴以冰雹,大者如拳頭。所過之處,拔樹倒屋,14萬畝農作物受災。縣委、縣政府派出83名幹部分赴災區慰間,併發放救濟款9.47萬元,幫助群眾生產自救。

11月 從城關區析出城關鎮,其餘13個區建制未變,同時將67個公社調整為183個。

1963年

6月 2日晚,吳城、姜店、辛安等地遭受暴風襲擊,颳倒房屋3467間,刮毀農作物5.5萬畝。

6月 20日,省人民政府公佈馬村公社阿崗寺仰韶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月 5日,《人民日報》以“管得寬”為題,報道了灣馬村楊仙等人關心集體,熱愛集體,向各種錯誤現象作鬥爭的先進事蹟。10月,《河南日報》報道了“舞陽縣廣泛開展學習管得寬”活動的情況。

8月 1日至2日,全縣普降大雨和暴雨,降雨量400多毫米,全縣過水、積水面積27萬餘畝,倒塌房屋1.6萬餘間。縣委、縣政府及時發放蕎麥種10萬公斤,救濟款20萬元,木材200立方米。並組織170多名幹部分赴災區,幫助群眾生產自救。

11月 28日至12月1日舞陽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是年 豁免1961年底以前的農民貸款36萬多元,對重災特重災生產隊減免稅款1.3萬元。

1964年

6月 1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灣馬社員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為生產隊出謀劃策的情況,以“再贊管得寬”為題,發表評論文章。

7月 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截止1日零時,全縣計124263戶,550954人。

是年 吳城牛子建選出菸葉優良變異單株,培育成功“吳建一號”,推廣全縣。

是年 水災,4月13日至24日,降雨275.9毫米,全縣小麥受災減產,泥河窪大部地區麥子絕收。8月28日至9月下旬連續降雨20多天,山洪暴發,河道漫溢,麥子推遲播種。

是年 對全縣1871個重災、特重災生產隊,減免稅款12.38萬元。

1965年

1月 28日,縣發放救濟糧9萬公斤、款2000元、煤1萬公斤,救濟災民。

3月 試用塑料薄膜覆蓋培育煙苗新技術。

5月 20日,又撥救濟糧9萬公斤,醫療費7000元,解決災民生活困難。

6月 從鄧縣、浙川引進小麥良種“內鄉5號”、“內鄉36號”,從博愛引進“阿博”、“阿夫”等小麥新品種,全縣實現小表良種化。

7月 17日至21日,中共舞陽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在縣第一高級中學禮堂召開。

8月 除城關鎮外,將14個區改為14個公社,新增馬村、棗林、楊莊3個公社,把183個公社改為469個生產大隊。

8月 26日到1970年8月13日,先後有1379名知識青年(本縣51人,漯河市1328人)到農村安家落戶。

10月 北舞渡公社尚莊村尚蘭芳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

是年 糧食徵購任務實行“一定三年不變”政策。

1966年

2月 省和許昌地區確定舞陽為牛痘普種,白喉、百日咳免疫縣。

6月 辛安公社小邢生產隊2畝阿夫小麥單產401公斤,創全縣小麥單產最高記錄。

1967年

1月 全縣暴發流行性腦膜炎,天津、洛陽、許昌等地派醫療隊來縣協助防治。

4月 興建段窯變電站,並發動群眾集資230萬元辦農電。1968年5月建成,6月開始供電,全縣大部分農村用上了電。

7月 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烤煙節煤現場會在縣城召開,縣煤建公司介紹了“薄方坯、高天窗、熱風洞烤煙節煤”的經驗。

 在上澧河店動工興建混凝土4孔雙曲拱橋。1968年6月竣工。

1968年

4月 24日,越南水利考察團一行12人,由國家水利部杜興元和省水利廳劉一凡陪同來泥河窪參觀考察。

12月 在下澧河店興建澧河大橋,1970年3月竣工。

是年 縣城開始使用自來水。

1969年

4月 漯(河)南(陽)地方鐵路舞陽段動工興建,1971年1月通車。

10月 1日,灣馬村女社員陳想代表“管得寬”參加國慶20週年觀禮,受到毛主席接見。

10月 動員民工1.5萬人組成“舞陽民兵團”,赴魯山參加修建焦枝鐵路大會戰。

11月 縣農業局派3人去海南島培育玉米“新單1號”雜交種1.07萬公斤。次年在全縣推廣,單產高達350公斤。

是年 籌建縣水泥廠、磚瓦廠、化肥廠,共投資441萬元。

1970年

1月 籌建縣鋼鐵廠,3月投產,1979年關停。

5月 麥田發生粘蟲危害,蟲口密度每平方米150-200頭。縣僱用民航飛機在泥河窪噴藥10萬畝。

8月 中央確定在舞陽楊莊公社建立特厚鋼板廠,11月1日動工興建。

11月 10日至14日,中共舞陽縣第四次代表大會在縣城原第一中學召開。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共舞陽縣委員會。

1971年

8月 實行糧食徵購任務“一定五年”不變政策,對超購部分實行加價30%的獎勵辦法。

9月 縣城東西大街鋪設渣油路面。

9月 20日,撤消縣直10大管理站,建立33個委、局、辦。

是年 縣撥經費1.8萬元,幫助尹集、八臺、尚店山區購置柴油機、水泵,解決群眾吃水困難。

1972年

 高等院校招生實行推薦制,全縣推薦工、農、兵學員27名。

5月 8日,縣僱用民航飛機在泥河注地區為小麥噴藥11.2萬畝,防治粘出效率達96.2%。

是年 辛安人民公社潘園村農民菸葉技術員陳毛,從“許金1號”品種中選出優良變異單株,培育成功新品種,命名為“潘園黃”,推廣省內外。

1973年

9月 阿爾巴尼亞農業代表團來舞陽參觀菸葉復烤廠。

12月 16日,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將棗林、八臺、武功、尚店、楊莊、尹集6個公社劃出,成立省轄舞陽工區(今平頂山市舞鋼區)。

1974年

4月 吳城公社東王大隊農民菸葉技術員曹倉庫,由國家派往幾內亞,協助該國發展菸草生產。

10月 在馬村東北建立縣園藝場,面積1320畝。

11月 興建縣酒廠,1975年9月投產,1979年9月舞泉大麴獲省優質產品稱號。

1975年

3月 28日,縣聘請省農學院副院長吳紹騤和玉米教研室主任蘇貞祿、農民專家秦修本來縣講授玉米栽培技術。

5月 縣菸葉辦公室技術員王振華被國家派往幾內亞幫助發展菸草生產,1976年5月和曹倉庫一同回國。

8月 5日夜至8日上午,連降暴雨,全縣平均降雨量692毫米,造成特大洪水災害。中央和省委立即派解放軍奔赴災區搶救。派飛機空投食物、藥品和衣服等。全國各省市和兄弟縣以大批人員、衣物、食品、藥物、農具等進行支援。

 從北舞渡公社析出章化公社,從侯集公社析出太尉公社。

是年 國家撥給救濟款993萬元、救濟糧4282萬公斤、木材500立方米、煤1.8億公斤、布87.2萬米,豁免貸款42.76萬元,組織工副業收入1165萬元。

1976年

5月 國家撥款155萬元、補助糧200萬公斤,修復水毀工程。省供銷社支援縣災區供銷社資金16萬元,幫助恢復生產。

12月 許昌行署組織舞陽、鄢陵、臨穎、郾城民工2.5萬人,修復泥河窪大堤決口,完成土方93萬立方米。

1977年

4月 在北舞渡建沙河大橋。1979年5月竣工。

4月 興建泥河窪水電站,1982年底建成。

8月 4日,縣外貿公司被評為全國外貿系統先進單位,並出席“全國外貿學大慶、學大寨經驗交流會”。

1978年

6月 國家撥給縣支農款41.4萬元,柴油機1000臺。

7月 侯集公社沙河護提員井迷松,被國家水電部命名為全國水利管理標兵,20多個省、市、自治區水利部門的有關人員來縣參觀井迷松管理的堤段。

是年 國家減免舞陽農業貸款97萬元。

1979年

5月 20萬餘畝麥田發生粘蟲,佔總面積37.7%。縣政府發動群眾防治。

6月 18日,縣農機學校成立。

6月 19日,冰雹伴以大風經馬村、孟寨、姜店、辛安、吳城而過,所經之地菸葉刮毀過半,場裡部分糧食、麥垛被捲走。

 在辛安、城關搞噴灌試點。

10月 縣圖書館建立,藏書7.5萬冊。

12月 姜店青年場團支部榮獲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的“新長征突擊隊”稱號。

1980年

3月 26日,縣革命委員會為全縣20處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豎立標誌,建立保護組織。

3月 全縣開展農業資源普查,進行農業生產區域規劃。

8月 馬山才代表北舞渡公社文化站出席河南省群眾文化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會議。

1981年

 貫徹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6月 19日至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舞陽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6月 20日至25日,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選舉產生了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並遷入縣城東大街新址辦公。

11月 全縣進行地名普查。12月25日,縣人民政府對36個生產大隊予以更名。對2個村、14條街巷予以命名和更名。

11月 21日至25日,中共舞陽縣第五次代表大會在縣人民禮堂召開。

是年 開始推銷國庫券。

1982年

3月

 全縣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簡稱“五講四美”)為內容的文明禮貌月活動。

3月 在全縣開展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鬥爭。

3月 省政府撥款2.5萬元,整修彼岸寺大殿,11月竣工。

5月 乾熱風,部分麥子被刮死。麥收時陰雨連綿,小麥生芽。

7月 全縣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截止1日零時,全縣共有106053戶、502675人。

7月 陰雨連綿,芝麻大部被淹,全縣平均單產僅3.25公斤。

8月 1日至15日,省知識青年場(隊)就業現場會在縣城召開。國家勞動人事部派人參加。

8月 14日,馬灣和羅灣進水閘開閘分洪,泥河窪內莊稼被淹沒9萬多畝。

10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安志敏等5人,來縣考察阿崗寺、賈湖、湖南郭古文化遺址,賈湖遺址被認定為“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址。

是年 漯(河)葉(縣)公路城關段改道,由經城南改經城北,東起瑤璋,西到何莊,全長4.35公里。

是年 學校進行調整。全縣原有高級中學15所,113班,5943人。調整後保留5所,66班,3500人;初級中學原有81所,852班,32898人,調整後保留76所,546班,27116人;小學原有276所,2045班,76832人,調整後為314所,1976班,76300人。

1983年

3月 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授予舞陽縣“出口煙基地縣”榮譽證書。

3月 縣菸草辦公室上官宗凌、王振華、慄富茂開展的“烤煙適時早栽優質穩產”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獲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

4月 小麥條鏽病、白粉病發生,危害面積達31.5萬畝,小麥減產約400萬公斤。

6月 縣委常委、縣紀檢委書記張誠民赴北京參加中央召開的端正黨風經驗交流會,並介紹了縣開展黨風大檢查的經驗。

8月 全縣開展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的鬥爭。

8月 姜店青年場獲國家勞動人事部、國家工商管理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的“發展城鎮集體經濟先進單位”獎狀。

9月 3日,縣婦聯主任苗英參加了中國婦女第五次全國代表會。

9月 18日,國家水電部組織參加全國河道管理會議的155名與會人員來縣參觀沙河段堤防.

11月

 縣機械廠生產的雙塔牌4GL-130型麥稻收割機,獲國家機械工業部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

11月 孟寨聯中教師介玉民(女)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全國優秀班主任。

是年 國家和省分別舉辦農民畫展覽會,舞陽農民畫作品被國家選中3幅,被省選中18幅。

是年 由縣城通往各人民公社的公路已鋪成渣油路面,全長132公里。

1984年

1月 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建制。除城關鎮未變外,13個人民公社改為鄉,原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城關鎮的原生產大隊改為街公所。

3月 省、地畜牧局確定舞陽為黃牛冷配重點縣之一,撥款5萬元,進行試驗。黃牛冷配實行免費。

4月 16日下午,暴風雨雜以冰雹,8000餘畝農作物受災。

6月 19日,縣政府撥給辛安鄉、城關鄉救濟款8570元。

7月 17日至26日,連續降雨500毫米。全縣成災面積54.3萬畝。12月23日,縣政府決定:全縣減免農業稅51.54萬元。

7月 縣政府對新建的13個行政村命名;將北舞渡鎮內原以序數命名的5個大隊重新命名。使全縣364(不含城關鎮6個街公所)個行政村不重名。

8月 縣委、縣政府作出《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決定》。

9月 13日至2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舞陽縣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人民禮堂召開。

9月 14日至19日,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城召開。

是年 調整了各級領導班子。縣直一級機構由原來的52個委、局、辦精簡為43個;領導班子成員由233人減到101人;平均年齡下降8.6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63%。14個鄉鎮黨政領導班子由311人減到166人,平均年齡下降7歲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21%。

是年 全縣城鄉儲蓄總額3254.8萬元,人均65.9元。

1985年

3月 縣直各單位開始整黨,10月結束。

6月 15日,柺子王、九街兩鄉遭暴風雨和冰霍襲擊。

9月 歷時1年零4個月的全縣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全縣查出古文化遺址33處,古城址7處,古墓葬27處,古碑刻36通,古墓誌銘4塊,漢畫像石20塊,石雕像5尊,革命紀念地21處,革命文物5件,以及一批古器皿。

9月 慶祝全國第一個教師節,縣直各單位和職工捐款9.15萬元,興建學校。

11月 24日,副縣長王俊才隨省菸葉生產技術考察團赴巴西考察,從巴西引進COK347、COK176、COK319、K399等菸草品種。

12月 18日上午,太尉供銷社農具門市部營業員違反出售香蕉水操作規程,引起重大火災,傷1人,烷毀房屋13間,經濟損失7.2萬多元。

12月 27日,縣博物館館長朱幟出席全國文物博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獲文化部授予的鎏金獎章1枚。

是年 縣外貿公司超額完成全年兔毛、山羊板皮收購任務。省畜產品進出口公司獎售縣政府彩色電視機1部、自行車10輛、現金6000元。獎售縣外貿公司自行車159輛,撥生產扶持費5000元,外匯留成1100美元。

是年 全縣享受“五保”的有1446戶,1663人。全年供應糧食49.89萬公斤,人均口糧300公斤。

是年 全縣幹部群眾為改善辦學條件集資650.9萬元。

是年 全縣共育苗4158畝,植樹311萬棵,成活率為92.9%,保存率80%以上,林網面積27.8萬畝,圓滿完成了平原綠化任務。

是年 由於廣泛深入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完成2.6億元,比1984年增長35.1%,比1978年增長2.6倍。

1986年

1月8日 中國共產黨舞陽縣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10日閉幕。會議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舞陽縣第六屆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六屆一次會議選舉袁金剛為縣委書記。

1月26日 縣政府下發《關於頭行窮動合同制的試行意見》。規定全民企事業單位新增人員均為合同制工人。

2月18日 舞陽縣由許昌地區劃歸漯河市管轄。

2月28日晚 城關鎮西街塑料廠發生火災,經濟損失17萬元。

3月 省文物研究所在賈湖遺址發掘,出土骨笛3支。

4月3日 省委書記楊析綜,副書記趙地,省委常委、副省長李志剛到舞陽視察。

6月30日 縣人武部歸地方建制。

7月2日 美國奧斯汀菸草公司總裁範士,由中國菸草總公司原料處處長王恩沛、省菸草公司副總工程師晉子銘等陪同到孟寨鄉介莊村、周柴村及姜店鄉李灣村考察菸草種植。

7月30日15時 陣風8級,伴有冰雹,持續約15分鐘。致1人死亡,10人受傷。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8月 大旱,秋作物基本絕收。省政府下派救災工作組。

9月 谷培勳創作的大型現代戲《鳳鳴梧桐》獲省業餘劇作一等獎。1991年7月,創作的劇本《五福臨門》獲“'91 河南新劇作評獎 一等獎。

10月30日 商業局投資130萬元建舞陽人民商場,建築面積4906平方米。1987年7月竣工。1988年1月10日開業。

11月 賈湖遺址、湖南郭遺址、山陝會館牌樓、彼岸寺大殿被省政府公佈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年 縣第一個專業市場-開源市場建成。

是年 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540萬元。

舞陽大事記(二)!

舞陽大事記(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