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線上的鐵騎兵

2014年11月8日,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鐵)與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股權投資+施工總承包”模式建設京新高速臨河至白疙瘩段(阿盟境內)2標段工程。中國中鐵高度重視工程建設,鄭重向阿拉善盟各級政府和人民作出三大承諾:通過科學管理、以人為本、綠色環保、尊重習俗,給阿拉善盟人民一個和諧安定的施工環境;通過超前籌劃、嚴格管理、精細施工,爭創內蒙古自治區優質工程,給阿拉善盟行署一份滿意的答卷;通過實施工程總承包,充分發揮中國中鐵品牌、資源、技術、項目管理四大核心競爭力,專業分工、大兵團作戰,力爭在2017年6月30日前交工通車,向內蒙古自治區兌現中國中鐵莊嚴的承諾。

10月19日,中國中鐵G7京新高速二標跨徑最大的橋樑———蘇宏圖大橋施工現場,機械轟鳴,正在架設右幅最後一拱箱梁。記者一路走來,在這個主線長352公里,連接線62公里,橫跨阿拉善盟左旗、右旗、額濟納三旗的高速公路施工現場,像蘇宏圖大橋一樣火熱的施工場面施工有條不紊進行中。

“沒有質量的進度是負進度”

工程開工以來,中國中鐵總包部強力推行“開工必優、一次成優、方案選優、工藝從優、過程創優、罰劣獎優”的“六優”質量工作標準,全面執行規範化和標準化施工標準,力爭將京新高速建設成為戈壁灘上的景觀工程。

“每一個未雨綢繆的細節安排,都為工程的順利推進,質量的把控做好了鋪墊。”中國中鐵京新總包部黨工委書記修貴表示。由中鐵七局組建的二標七項目部,全線40.7公里,截至目前,路基工程已全部完工。談及工程的順利進展,項目部總工田渭軍表示,提前部署謀劃,對項目的技術、安全進行摸底,並事先制定嚴謹的工程實施方案是成功關鍵。記者瞭解到,未進場前,中鐵京新總承包部就根據沿線環境、民俗、施工技術難點等進行調查,並出具調查報告,根據調查報告中的難點制定相應的施工策劃報告,具體到各工序上人員、設備的配備數量、安全預防方案、施工工藝選擇、應急預案等多個方面。

由中鐵二局組建的四項目部合理安排工程進度,加大現場施工管理投入,成立了專項交驗、路面工程及資料跟進三個專業小組,針對施工中的路基交驗、路面施工、整體資料明確責任分工,確保項目提出的“決戰京新”計劃從施工現場到相關資料的責任落實。“施工中技術幹部和安全人員實行24小時輪換工作制,確保第一時間有人員在現場值班,所有勞務施工隊伍人員不得無故缺崗和離開,保證勞動力充足。”項目部經理邱康敏表示。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率先在全線建成首個標準化施工工地,標準化施工便道,並實現全線首個底基層試驗段開鋪,完成全線首座中橋整橋架設完畢,全線首個完成涵揹回填關鍵工序的施工單位,項目部以優質的施工質量成為全線首個擁有雙樣板工程的項目部。

謀定而後動,制定嚴謹周密的施工計劃,是項目總承包部推進京新高速公路建設的第一步棋。352公里,有效工期16個月,工期緊張,沒有“熱身”時間。中鐵京新審時度勢,確立2015年為“攻堅克難苦戰年”,以路面開工時間倒排工期,搶抓路基和結構物施工,確保2015年完成38億元施工產值。截至目前,全線已完成39.2億元的投資,超額完成2015年38億元的投資計劃。6個月時間,完成320公里的路基交驗以及249公里底基層、41公里基層、15公里下面層的施工。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為保護阿拉善脆弱的生態環境,開工伊始,中鐵京新總包部向全體建設者發出《生態環境保護倡議書》,要求將環境保護放在工程建設第一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每個月的24日,是中鐵京新的環保日,組織全員開展“清除白色汙染、守護一片綠色”專項活動,全線員工都會到沿線收撿垃圾,集中處理。

第三項目部書記王繼河對初入戈壁灘後的第一場環境保護講座印象深刻。在那場由中鐵京新主辦,邀請當地林業部門主講的環境保護課上,刷新了他對“林”的認識———戈壁灘上,一株駱駝刺,一株沙棘即為林,每一株植物的生長都很難得且需要呵護珍惜。深入瞭解了戈壁灘的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三項目部聘請了6名專職保潔員,每天在沿線負責環境保護的宣講和沿線垃圾的收撿。

第二項目部推行“三個空塑料瓶換一瓶礦泉水”的活動,在全線迅速得到推廣。而三項目部每天往來在工地沿線招手即停“送水車”,則從根源上減少了對礦泉水瓶等的使用。王繼河介紹,“送水車”每天定時開往工地沿線,夏季送綠豆湯,冬季送熱水,送水車招手即停,工人們只要帶著自己的杯子就可以獲得免費飲品,既方便了員工生活,又降低了對礦泉水瓶等的使用,衛生又環保。

同時,中鐵京新總承包部認真制訂並落實施工中各個環節的環保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和減少施工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實現道路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同步協調發展,力爭將京新高速建設成為戈壁灘上的綠色工程、環保工程和景觀工程。

“一家人 一條心 一股勁”

從中鐵進場以來,嚴格制定、落實著每一項制度,也溫情地構建著中鐵京新的文化,以人為本地關愛著每一位員工的生活,用“軟實力”塑造著硬品牌。

第七項目部書記白穩超談到駐地的工作與生活,習慣用“家裡面”作為開場白。他提及的“家”,是戈壁灘上由幾排活動板房搭建而起的駐地。一年來與同事們在戈壁灘上的朝夕相處和並肩奮戰,白穩超早從內心深處將這裡當做是家。

“家文化”的建設,是第七項目部的個一亮點。為一線施工人員統一配備廚師,每日蔬菜蛋肉統一供應,白穩超說這個方法確保讓農民工在每天繁重的施工作業之後能吃到可口的飯菜。空調、暖氣、淋浴室是每個工區住宿區的標配,每月聘請理髮師為一線員工理髮,過集體生日……點點滴滴的小事,讓身在荒漠的員工感受到“家”的溫暖。

一家人,一條心,一股勁。當家的氛圍漸濃,攻堅克難的幹勁也更足。在第七項目水穩施工中,全體員工從晚上8時到凌晨4時,僅用了8個小時就為全線40公里的線路鋪設了土工布。“寒夜中奮戰,沒有任何抱怨,卻充滿激情與感動,這就是家文化的力量。”白穩超說,家文化的建設,其實就是愛的付出與回報。當給員工家一般的關懷和愛護,員工也會愛這個“家”,願意為之全力付出。來自陝西的90後姑娘李丹、田渭娟告訴記者,本以為戈壁灘上的工作和生活會格外艱辛,但因為處處有家的溫暖,戈壁灘上的工作充實且充滿歡樂。“在最繁忙的時候,項目部沒有一個人請假,因為每一個人都心懷責任,在最苦最累的時候,沒有人放棄過。”李丹說。

“家文化”不只在工地。第五項目部鼓勵著每一個回家探親歸來的員工帶著“全家福”到工地。“我們對每一張帶到工地的全家福照片會有500元的獎勵。”項目部書記何明江說,在工地講質量、進度與安全,在家講孝道,是第五項目部的文化。鼓勵常年在外的員工回家探親,與家人團聚,孝敬老人,享受並分享家庭團聚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