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極權組織總是興也忽焉,亡也忽焉。

納粹,差一點就滅了世界,最終卻只是在這個世界上撲騰了十幾年,就灰飛煙滅。

納粹的輝煌與橫空出世,有不朽的記錄片《意志的勝利》為證。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納粹的美學在《意志的勝利》達到登峰造極,深刻影響了後世的野心家、極權組織,他們追逐的,也不過是納粹式成功——那種集體無意識、集體癲狂的大一統。

影片拍攝於1934年,公映於1935年,一出世就把世界嚇傻了。

影片從頭至尾,都寫著大大的兩個字——牛逼!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拍這部牛逼片子的,是當年一個年僅32歲的女導演——萊尼·裡芬斯塔爾。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萊尼·裡芬斯塔爾,1902年8月22日生於德國柏林,自幼酷愛游泳體操,熱愛神話故事,她四歲開始寫詩,十六歲學習舞蹈,20歲,在慕尼黑舉辦個人舞蹈專場演出,一舉成名。

希特勒在1932年看過萊尼·裡芬斯塔爾自導自演的《藍光》,對她傾慕不已,於是,在1934年,希特勒請萊尼·裡芬斯塔爾為他拍攝當年的納粹黨代會,他說,“裡芬斯塔爾小姐,就從你的生命中抽出六天時間,贈給我吧,就六天。我只想讓一個藝術家來拍攝這部片子,而不想讓一個(納粹)黨的導演來拍。“萊尼·裡芬斯塔爾答應了,答應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希特勒和納粹拍片,希特勒也答應了。

在納粹的傾力支持下,萊尼·裡芬斯塔爾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拍攝條件:影片由第三帝國出資,帝國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臺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這龐大、豪華空前的攝製隊伍加上裡芬斯塔爾天才,造就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意志的勝利》。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萊尼·裡芬斯塔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盛大與榮耀的電影美學,像這個從萬眾齊整的方陣裡,冉冉升起的希特勒形象,在多年以後美國影片《巴頓將軍》裡,也有相似的呈現。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影片開始,是上帝的視角俯瞰的德意志,那正是希特勒的視角,那時,萊尼·裡芬斯塔爾是發自內心地把這個惡魔當做了“拯救德國的希望,上天派來的使者”。

希特勒騰雲駕霧而來,就如同一個神,降臨德意志。影片通片沒有一句解說,只有開頭的幾行字幕:1934年9月5日,德意志經受戰爭20年,經受戰後磨難16年,民族重生19個月,希特勒乘飛機去紐倫堡參加閱兵典禮。

地面,是萬民景仰,翹首以盼。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希統帥,帶著自信的微笑下凡,那微笑甚至有些許甜美,些許羞澀。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魔鬼和天使,有時也很難辨。

精緻絕倫,精密嚴謹的德國人,作秀也是世界一流。紐倫堡黨代會,是被納粹當做一場歷史盛宴來做的。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萊尼·裡芬斯塔爾是天才,她感召人的絕不僅僅是場面宏大的鏡頭,還嚴密邏輯和靈魂呈現。那一張張熱望的臉,像仰望天神,讓人幾乎能觸摸到砰砰跳動的心臟。

在喧囂的社會集體活動裡,呈現個體的內心世界,是萊尼·裡芬斯塔爾的強項。多年後,她的本領繼續在《奧林匹亞》發揚光大。

那時,日耳曼民族真的是軍民團結緊緊地,緊緊圍繞在領袖的身邊。

狂熱從黑夜貫穿到黎明,第二天清晨,領袖推開窗戶,陽光明媚,紐倫堡古典莊重煙火氣十足,一派祥和的景象,日耳曼,蒸蒸日上,一切盡在領袖掌握。

只是等待檢閱的軍民駐紮的一頂頂帳篷,遠看宛若一座座寧靜的墳墓,歷史的預言總是在不經意間透露。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時間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意志的勝利》裡那些狂熱的民眾,若有幸活到十年後,可見另一番天地翻覆,那時,面對日耳曼的廢墟,他們自會有另一番醒悟。事實上,擅長哲思的德國的確在戰後醒悟,徹底醒悟。

當然,仍會有人把那個鬥志昂揚,群情勃發的年代,看做最好的時代,就像我們社會上一些人尊崇一個荒唐的年代。

苦難中的人總會祈盼天神,希特勒,正是那個年代德國人心目中的救世主。

當時的希特勒,招引了多少德國少女的仰慕乃至愛慕!看看萊尼·裡芬斯塔爾龐大的攝影隊捕捉到的現場——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藉助第三帝國強大的資源和條件,萊尼·裡芬斯塔爾 可以零距離貼近領袖,讓人零距離感受崇拜的氣息。

人們知道十年後的結果,回看《意志的勝利》,才更有意味;世界領教了納粹強大的攻擊力,回看《意志的勝利》,才明白原由何起。

影片感染力太強,即使八十年後看,仍然招魂奪魄,難怪,它要被禁那麼多年。

出國在YouTube播放平臺發現,絕大多數的留言竟然都是表達敬仰的,這個世界一直都很危險,只等一個引火者。文革基因不止我們才有。

片中,那些英姿勃發精力爆棚的德國小夥子,一早起來,擦皮鞋,刮鬍子,梳洗打扮,只為在領袖面前呈現最佳狀態。他們絕想不到十年後,德國的樣子,自己的樣子。命運從來因果相隨。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那個早晨註定會被念念不忘。

萬民敬仰,是政治家的大麻,多少政客不能自拔!多少狂民無法自抑!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萊尼·裡芬斯塔爾獲得了全方位的視角,她一會兒如上帝般俯瞰,一會兒與領袖同位迎萬眾朝拜,一會兒進入萬眾內心世界,做靈魂特寫。鏡頭搖轉,都是目不暇接的帝國威嚴,都是呼之欲出的萬眾景仰。片中,德國人伸出右手,彷彿一一望無際的柴禾垛,也如幾年後猶太人的屍體的柴禾垛。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民眾的辨識力總是很低下,儘管製造的崇拜和榮耀最終都變成笑話,而當世的民眾卻分不清誰是真正的民為本、社稷為上,還是隻為領袖、為少數人在鼓惑,歷史的答案總在悲劇落幕後才給出。

只能服從一個領袖,一個思想的民族是可怕而可悲的。好在德國很快醒悟——在接受懲罰、滿目瘡痍之後。

而當一個靈魂放棄獨立思考,便容易臣服乃至陶醉於征服,就像這樣一副亢奮的面孔,文革年代,這種面孔在中國轉世重生。

仔細聽希特勒在高臺上歇斯底里的演講,發現沒有多少實質內容,只是一些決心和意志,彷彿一個哲學教授的課程,但這並不妨礙排山倒海的歡呼,只是因為,這個苦逼了好些年的民族需要激發,需要一個靈魂的主心骨。

這個世界原來需要對苦難提高警惕。

鼓惑,本來就不是實實在在的營生,它只是在苦難的田地裡耕種仇恨。

難以想象,以縝密的哲學思維見長的德國,竟然也會眾口一詞,眾人一面,可見,在強權和眾口訩訩面前,獨立思考也只能偃旗息鼓,只看戲不作為。德國尚且如此,更別指望奴性的國度會在瘋狂年代有強有力的反叛。

從個人崇拜,到集體無意識,到集體癲狂,是社會發病、步入深淵的通途。《意志的勝利》裡,充斥著民眾一張張虔誠狂熱的面孔,充滿敬愛的婦女,天真無邪的孩童,都像被招了魂。那個陽光四射,萬眾沸騰的時刻,正是一個民族發病的高潮。

網上有一篇電影符號學的精彩評述——“集體歇斯底里一直都在以各種方式被某些人所利用——獨裁者所崇尚的個人崇拜、宗教領袖所宣揚的神蹟和感召、影視歌星在媒體上頻繁的曝光率甚至廣告商們無所不在的訊息轟炸,都是想煽動起一次次的集體歇斯底里!”

禍國殃民,洪水滔天,都不在鼓惑者的顧惜之內。

萊尼·裡芬斯塔爾,給世界留下一個經典的範本。

影片在1935年播出後,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給萊尼·裡芬斯塔爾發獎的,不但有納粹的盟友意大利,也有自由世界的法國,巴黎先後給萊尼·裡芬斯塔爾頒發兩次大獎。三年後,德國法西斯的鐵蹄即踏平了自由法國。

拍攝《意志的勝利》幾年後,萊尼·裡芬斯塔爾受國際奧委會邀請,為奧林匹克拍攝記錄片《奧林匹亞》,她賦予運動以美輪美奐,很多創意手法成為後繼經典,她再次大獲成功。

戰前的榮耀沒能讓萊尼·裡芬斯塔爾躲過戰後的劫難,為了這部影片,萊尼·裡芬斯塔爾在戰後被當做納粹的餘孽整肅,被美軍和法軍先後五次投入監獄,並被送到精神病醫院接受電擊治療,直到1952年,她才被法庭認定”沒有從事與藝術無關的工作“無罪釋放。她說,要知道戰後會遭受如此磨難,當年,她不會拍攝《意志的勝利》。

終於結束磨難的萊尼·裡芬斯塔爾和她的終審判決書——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她被迫終止拍攝電影和追逐神話的生涯。後來,她深入非洲拍攝蘇丹土著部落努巴人生活。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84歲時,她又專注於海底世界的拍攝,為了取得潛海證,她把年齡少報20歲。

2003年,101歲,一生閱歷豐富的萊尼·裡芬斯塔爾在德國去世。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而終其一生的代表作,仍是《意志的勝利》,這部為德國法西斯宣傳的影片,也成為所有反戰作品的首選道具,其中的鏡頭一遍遍出現在各類影像作品中。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經典就是無論叫好還是叫罵,都離不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