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Papi醬上了《我家那閨女》,和閨蜜焦俊豔聊愛情、父母和孩子的問題。

講的話不算新鮮:一定要找一個彼此的真愛,不要因為別人“大齡剩女”之類的看法就病急亂投醫。

女人有選擇不生育的權利,也可以利用凍卵等方式,年紀大點朋友們一起住住養老院也是不錯的晚年。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焦俊豔體諒父母的心情,她說:“我能理解我爸他想的,就是你比如有一天他們年紀大了,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可能孩子他覺得是你最親近的人,否則你就很孤單,因為現在大家也沒有兄弟姐妹。”

Papi醬馬上接了一句:“孩子生出來是幹這個的?”然後她說出了一個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行榜。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演播室的父親都露出了無奈和無語的表情。

Papi醬的理由是,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這一生是和自己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都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鏡頭切回,爸爸們的排行是這樣的。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無一例外,他們都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

大張偉犀利吐槽:為什麼不把伴侶放在第一位,是因為你們覺得伴侶不會離開,所以不那麼重要。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爸爸們無言以對。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然後爸爸接著說,伴侶排在第三已經很前面了。因為後面還有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同學。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大老師又來一嘴:還有物業的兄弟,門口保安。


Papi醬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今天每個年輕人想對父母說的話


節目組很會找點,眼下兩代人關於婚姻家庭最敏感的分歧,用兩三分鐘就呈現得一清二楚。

但我不覺得它是某種刻意引導的放大或者扭曲。

年輕人無一例外的贊同,和父親們無一例外的反對,剛好說明,兩代人在這些問題的想法上各自空前一致,彼此又截然對立。

我私心當然希望別人都把我放在第一位。但尚存的理智和受過的教育,讓我立場堅定地站在Papi醬這邊。

因為始終做自己,是這個年代人際關係的第一鐵律。

我們在愛情裡喜歡扮演自己的形象大使。努力表現自己,給對方留下好印象,這無可厚非。但很辛苦地硬撐,甚至展現自己沒有的特質,只為了換取對方的好感,一定不是長久之計,早晚有崩塌的一天。

如果我愛你,我希望愛的是那個真實的你,有優點也有缺點,卻不害怕袒露,能夠欣賞對方的好,也接受對方的不夠好,鬆弛默契地共度一生。

和父母或者孩子相處也是一樣。你可以因為具體的事遷就他們,但不可能為了滿足他們對你的要求和幻想,就變成另外一個人。

不符合自己的人設,演不了一輩子,到頭來他們還會不解甚至怪責:你當時不是好好的嗎?怎麼現在這樣了?

一個成熟的愛人,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是貫穿一生的長跑,不是在人生的某一段高光,然後分崩離析黯然退場。他應該內心自洽,不為了他人委屈自己,也始終考慮他人的感受。

我理解你,尊重你,顧慮你,也請你允許我按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你們的愛。如果連愛都要成為一種被血緣包裹的強迫,一種讓道德粉飾的壓力,那這世上再沒什麼事情能抱以期望了。

要是不能做自己,給伴侶的愛,給孩子的愛,給父母的愛,都是暫時的,空泛的,早晚會變的。

那為什麼在做自己之後,伴侶要放在孩子和父母之前呢?

Papi講的是時間上的關係:人和誰相處最久,誰就最重要。

我很認同。此外我還想講一個角度:家庭構成。

家庭有所謂包括幾代親戚在內的大家庭,也有隻是伴侶雙方的家庭。

在所有的家庭關係中,最基本的結構是伴侶。沒有親戚、父母或子女,家庭依然在運轉。但沒有伴侶,這個家庭是無法長期穩定的。

通常我們說的家庭結構的變化,是指一個成年人走出從原來和父母共同構成的家庭,獨立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在此之後,小家庭和大家庭如何共處,就會成為關鍵。

有些人無法擺脫原來家庭的影響,在新家庭中承擔不了應有的責任。媽寶就是這樣。

有些人無法接受新家庭的獨立性,覺得你是我這個家庭裡走出來的,現在我們同屬一個大家庭,你還是得聽我的。婆媳矛盾,催生催育就是這樣。

這個矛盾的破局,要從澄清一個誤區,承認一個真相開始:對每個人來說,自己都是最重要的。但我被排在後面,不代表誰不愛我,或者我不重要了。

父母們之所以對年輕人把自己和伴侶排在前面不感冒乃至失望,很大的原因就是,覺得自己被忽視被拋棄了。

其實不然。把父母放在後面,不是不愛,更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用更穩定更持續的方式來愛你。同時,希望父母把我們放在後面,也是想讓你們不要把一輩子的價值都建立在我們的身上,你們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我的全部”是一種很可怕的壓力,但父母輩卻深信一生為孩子是天經地義,甚至以此為榮。這有時代原因,但顯然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

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你們傾其所有把我們帶大,這是一輩子都無法割捨的愛。隨著我們的成長和獨立,你們也在慢慢變老,人生的路不可避免地往下走。

但衰弱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也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困境。

在這樣的問題面前,我們更想給到的愛,是支持你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老兄弟老姐妹們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諸如花鳥魚蟲攝影旅行。你們已經奉獻地足夠多了,是時候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

這種自我的價值,不應該建立在“我是這麼過的,我們這代人是這麼過的,所以年輕人也要像我們一樣”上面。

習慣付出,習慣給予,不是父母的問題,是他們愛的方式。但用這種方式來要求今天的年輕人,甚至把自己剩下的人生放在傳遞這樣的觀念,輸出這樣的壓力上面,真的不值得,也沒必要。

當然,我也反對一些年輕人的偽獨立:想自己玩的時候,就對父母擺出“不要你管”的姿態。等到碰到具體問題,譬如帶娃,就一股腦全部扔回給父母。這也是不放他們去過自己的人生。

魯迅寫過著名的《現在我們怎樣做父親》,裡面寫道:“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這是父輩的偉大。

但獨立之後,我也希望,父母們能別光考慮子女,讓過度的關心成為沉重的負擔。一生付出,一生辛苦,你們自己也配得上“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你們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有期望,可以訴說。有異見,可以溝通。但所有一切,都放在一個共同的前提下:人皆獨立。沒有體會過獨立的人,不足以談愛和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