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報道丨銀行業爆發“催收”投訴潮 交通、中信銀行成反面典型

付遙 林辰/文

3•15報道丨銀行業爆發“催收”投訴潮 交通、中信銀行成反面典型

又到一年“3·15”,雖然伴隨著金融機構的自律與宣傳,使得近年來針對金融行業的投訴有所下降。

但在整體投訴中,針對“催收”方面的投訴卻逐漸成為銀行業投訴的首要問題。據聚投訴統計,2018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聚投訴共受理全國金融消費者涉及銀行業不當催收的投訴5085件,佔銀行業總投訴量近4成。據財經網梳理,在這份數據中,交通銀行以1142件的“催收”投訴數量,高居第一。而中信銀行在“催收”投訴方面的佔比有所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份聚投訴的數據上,2018年關於交通銀行的有效投訴多達1190件,位列銀行業第三,且解決率只有15.3%,位列傳統“六大行”倒數第一。而在針對“催收”投訴方面的回覆率上,其5.4%的投訴解決率雖然排名倒數第二,但投訴量卻約高於倒數第一的農業銀行。


3•15報道丨銀行業爆發“催收”投訴潮 交通、中信銀行成反面典型


此外,按照聚投訴公眾號今日公佈的案例顯示,今年2月,交通銀行催收部門通過95559電話對深圳某用戶一天來電200多次,導致手機一天處於癱瘓狀態,無法正常工作。但交通銀行未對該投訴作出回應。


3•15報道丨銀行業爆發“催收”投訴潮 交通、中信銀行成反面典型


事實上,深陷催收投訴“泥潭”的遠不止交通銀行一家。剛剛換帥的中信銀行,在聚投訴統計的近13個月銀行催收投訴排行榜中,以489件位居第四。而按照財經網依照上述聚投訴的兩份數據的粗略計算,中信銀行“催收”方面的投訴佔比在80%左右。

“催收爭端頻發,對銀行來說,既是顯而易見的合規性風險,也側面說明其對包括客戶資信審核在內的風控把控不嚴。”有知情人士表示,為應對互聯網系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不少傳統銀行都在搶奪消費金融市場,與第三方合作,在教育、醫療、居住、耐用品等低頻大額消費場景中發展客戶。但在此過程中,由於第三方獲得了來自金融機構授予的對貸款等事宜的裁量權,導致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客戶實際承擔風險遠高於評估值,繼而引發大量還款爭端。

另據財經網瞭解,目前教育培訓行業已經成為重災區。在財經網走訪北京多家英語培訓機構後發現,動輒3—4萬元的培訓費用,大多可以通過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貸款、互聯網金融貸款等方式進行貸款。

此外,財經網還發現,有些機構在商談貸款細節時,不僅能主動提供指定銀行進行分期貸款,甚至還能給與手續費的減免。而在這樣的“撮合”下,不少部分貸款者可能還存在不瞭解教育機構所提供的金融貸款方的情況下,便在業務員的“幫助下”快速完成了貸款申請,從而導致了後續一些投訴的出現。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消費場景如今已經成為了不少銀行“兵家必爭之地”,但很多銀行對於消費場景的理解,還停留在“來消費的人,肯定是有一定資金實力”這種片面的理解上,這就導致了對於風控審核方面或許存在了“有繁化簡”的情形,從而導致後續投訴的出現。而銀行來說,推廣義務本無過錯,但不能因為推廣或者是想當然的理解,就放鬆了本應有的風控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