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後|賦能者說第二十六回

Empower

第二十六回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韋宇教

旅遊自媒體、自由撰稿人、獨立攝影師、搜狐自媒體,樂途靈感旅行家、企鵝自媒體、驢媽媽旅遊達人、百度百家、今日頭條等專欄作者。《樂途旅遊網》2015年“年度人氣獎”、搜狐旅遊2016最具潛力自媒體、2017度假榜年度旅行家“最具文學氣質旅行家”。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非遺星球體驗師韋宇教,非常感謝非遺星球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非遺,學習非遺,我很榮幸和大家一起聊聊手藝人背後的故事。

“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手藝人的技藝和精神滿懷敬仰。身為少數民族(壯族)的一員,從小見證了身邊很多文化和技藝的繁盛與衰落,作為一名非遺體驗師,希望盡我的微薄之力,讓更多人瞭解和傳承非遺文化。”

1

我是一個壯族人,壯族最出名的非遺項目就是壯錦,記憶裡,我奶奶穿的衣服就是用壯錦做的,兩邊有布紋凸起的小扣,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家鄉,很多老人都會這個手藝,他們用最原始機器——竹籠機,以紗為經,以絲絨為緯,通過通經斷緯的方法總能編織出綺麗的壯錦。壯錦的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大多是菱形的圖,結構嚴謹,花樣繁多,那時候,穿著絢麗的壯錦服裝,會覺得非常榮耀。

對於壯族女人來說,壯錦的意義更深,編織壯錦是她們一項必不可少的女工,是嫁妝裡不可或缺的物件,所以壯錦在本族,地位不凡。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廣西壯錦圖樣

壯錦被戴上“非遺”的帽子,是在我工作後,當時回到老家,發現曾經做壯錦的老人一個一個都不在了,這門手藝也沒有人願意去學,甚至連喜歡穿壯錦服裝的人都沒有,那時候覺得,“壯錦”真需要保護了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廣西分龍節

我所在的縣是全國唯一一個毛南族的自治縣,所以除了壯錦,會見到很多非遺項目,比如,毛南族知名的花竹帽編織。當時廣西每年還會舉辦分龍節,尤其是在毛南族自治縣,會大力去推廣這些非遺的項目和傳統手工藝。看到周邊保護非遺的號召活動,再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我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年輕人很少去觀察和體會這些傳統項目了。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現在整個時代推著人往前走,物質過剩,大家普遍比較浮躁,內心焦慮,很難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那些十年如一日專注做自己手藝的人,讓我很敬仰。我始終覺得,手工的物品飽含了情感的溫度,是很寶貴的。

每年過年回到家,年輕人吃完飯以後就出去玩,拿著手機、電腦打遊戲,上網聊天,很少有人去關注身邊的老人,就是這些老一輩的人還在堅持做手工藝的東西。我去問這些老人,他們普遍覺得,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只要有時間就要把它延續下去,他們內心對這個東西的感情很深。他們說,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人願意去學”。年輕人都覺得“一門手藝”要麼難度太大,要麼太枯燥,而且他們認為學這個東西沒有價值。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對什麼事情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決定了我們做選擇時候的價值取向,我們的眼光看不到更長遠,更深層次的東西。

2

那麼非遺的“隱性價值”究竟在哪裡?從個人角度,我認為有兩點。第一、從事一門手藝,對

專注力的養成有很大幫助。第二、體驗感的培養。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繡花鞋第四代傳人:王冠琴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今年7月份,作為非遺星球體驗師,我見到了繡花鞋第四代傳人,也是繡花鞋製作技藝代表傳承人王冠琴老師,通過和王老師的交流,我對非遺有了新的認識。在王冠琴老師的工作室參觀體驗之後,你發現她能夠把整個繡花鞋的來歷和工序,怎麼納鞋底,怎麼縫,圖案設計,產品推廣,都瞭解的非常詳細,王慣勤老師今年79歲高齡,她說,“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著魔的勁兒”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繡花鞋作品

王老師從小跟著媽媽學繡花鞋,70多年,中間沒有斷過,自己不斷去改進、創新,這本身就是一種琢磨的勁兒在推動著她。老師給我們講,有時候突然有了靈感,立馬就飛奔下樓,一腳穿著拖鞋,一腳穿著戶外鞋就跑到工作室裡接著繡鞋,想來,就是在這種廢寢忘食和忘我狀態下,王老師才能把繡花鞋這門手藝很好的傳承下來。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王冠琴和她的徒弟

9月份,我又跟著非遺星球去體驗了兔爺的製作,為了瞭解兔爺製作技藝的整個過程,我專程拜訪了兔爺的製作技藝人胡鵬飛老師。他做的是兔爺,這東西在北京很受歡迎,但胡老師不是北京人,他出生在陝西,一個民間美術之鄉,叫鳳翔縣。從小受到鳳翔家鄉美術的薰陶,對手工藝、美術特別感興趣,上小學的時候喜愛美術,特別擅長畫國畫,長大了以後他跟著爺爺參與了很多民間製作,十幾歲的時候,又跟著叔叔去當地的寺院寺廟塑佛像,這為他後來做泥玩具打下基礎。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2003年,胡老師瞭解到北京人特別喜歡兔爺,他開始嘗試做兔爺,從此,胡老師基本上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兔爺的製作,一門心思就是要把這個東西做好,一個泥塑要打磨很長時間,不幹其他,就是專注做兔爺。胡老師有一個小女兒,深受影響,胡老師在旁邊做,她也在旁邊看著,也慢慢跟著做,胡老師希望能把手藝用這種方式傳承下去。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兔兒爺泥塑作品

通過兩次體驗,我發現非遺傳承人最可貴的地方是,他們一輩子只專注做一件事,並且保持初心,追求極致。我們雖然都願意講初心、情懷,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好。王冠琴和胡鵬飛老師,他們只是眾多非遺傳承人的代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默默堅守的手藝人,都在用心傳承傳統文化,我覺得他們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和敬仰的。

相信很多人都這樣的經驗,我們去旅遊的時候,看到各種工藝品、紀念品,覺得很漂亮、獨特,就把它買回來,然後,這個東西就從此“無效”了,它被放在家裡的某個角落,你很少再去碰它。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這種購物感受,其實是不好的,事後,你還會覺的自己是衝動消費,買了不實用的東西。怎麼避免這種現象?這就講到“體驗感”的重要性,如果在買的時候,能夠在現場看到這個手工藝品是怎麼一步步做出來的,多瞭解一下製作者和這個物件有什麼關聯,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可能的話,自己也參與制作,那麼,這樣一個過程下來,你內心的收穫,跟你直接買回來,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現在往往把這個過程定義為“無用的體驗感”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我曾經跟一個專門做香的老師聊過,在他們門店裡做過一些觀察,會發現一般購買的人會直接過來問,現在有什麼香,有什麼味道,可能要選一個;懂香的人直接買完就走了;那些很少點香的人,可能都是被朋友推薦過來買。總之,一天到店裡來的人,沒有人願意坐下來了解一下這個香,關心它怎麼做出來的,是治療睡眠的還是用來提神的,跟其他香有什麼區別,這個香為什麼會有這些效果,他不去考慮這個。甚至會反問,為什麼要去考慮這些呢?瞭解了,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

這就又回到最開始,“無用的體驗感”你要不要?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大家現在都太忙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實際上,就拿做香來說,每天研究香料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重複又枯燥,也接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我問做香的老師,“你做這個工作,最大的變化,也就是香料外形形狀的創新,整個工序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每天都在重複,不會覺的很枯燥嗎?”這個老師就回答我說,這種想法很正常,不管是做香,或者你去做剪紙也好,其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樣的,無論你從事哪一行,都不可避免要做重複性的東西,其實重要的不是幹什麼,而是看你怎麼去想,你從心裡把它看成一門手藝和藝術,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賺錢的工具,謀生手段?你做的事情是否給你帶來一種內心的篤定,安寧,快樂,還是你看到這個事情就覺得特別煩,本身抱著一種牴觸的心理,有了這種心態,無論幹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心態的修煉是工作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3

非遺項目本身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對於個人發展也意義重大,所以如何進行非遺項目的推廣是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我認為,就推廣來看,有三方面挑戰:傳承、創新、和傳播。

2017年,我去了一次陽朔,在一個寨子裡面體驗到一次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舞,寨子裡面的年輕人,個個多才多藝,能歌善舞,他們每一天就做一件事,就是訓練和彩排,就為了演繹這個劇目,把它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歌和舞蹈都是一些很普通的編排,人也特別樸實,基本上都是住在寨子裡面的,有老人帶著年輕人,一天天去學,一天天的去練,不容易的地方在於,你去練也好去學也好,沒有任何的回報,更別說有什麼收入,老人說你們不學的話,這些東西就沒了,你們可能就真的把自己的本源忘了。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侗族歌舞表演

他們表演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和神情都特別專注、自然,觀眾很容易被震撼,那時候它會喚醒你內心最深處的感情,你會特別感動,感覺回到了很小的時候,迴歸到我們熟悉的社會環境,鄰里關係,這種純粹的東西讓你覺得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這種純粹的美好感受,就是我們要去傳承的最初動力。

傳承是必須的,但它只是態度,想要真的把非遺項目延續下來,離不開創新,這也是非遺現在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現代人的行為意識在變得越來越好,一門手藝、工藝品或者項目,最終要面向廣大受眾,被市場接受,才能真正生存下來。比如壯錦的圖案,現在我們覺得它色彩比較單一,過去人本來覺的沒什麼,只覺得壯錦很美。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層出不窮的新圖案、色彩衝擊著人們的視野,人們的選擇性更多,這導致大家

審美的考量強過對技藝的需求了,所以壯錦會面臨生存問題。

後來壯錦也改變了很多,從色彩、從圖案、樣式上都做了一些創新,比如做小掛包、錢包、化妝包,根據不同的人定製不同的款式,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而一旦打開了市場,在這個項目上消費的人多了,也能反過來助推這門手藝的發展,所以,怎樣去對接當下的人們的喜好,是個關鍵,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整個社會的環境可能會做一些調整,但也是為了更好的把這個手藝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去學去體驗。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傳承是個比較大的命題,傳播可能更具操作性。怎麼把非遺的項目推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喜愛、學習。我認為這也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話題。之前在苗寨看到一句話,讓我很感慨,說“旅遊文化是民族文化最後的空間”,現在很多的民族文化真的是都在依靠旅遊文化才能夠讓人見識到,比如貴州的黔東南、黔西南、廣西很多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一些在大山深處文化,一些手工藝的東西,平時沒有人去了解它,完全是靠著現在旅遊這種方式,有的時候旅遊真的成為了唯一的方式,這是個很悲哀的事情。我們需要幫助非遺找到更多出口,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旅遊成為民族文化最後的空間”

而作為一個喜愛這種傳統手工藝和遺愛好者,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這些文字和圖片,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去切身感受手工藝人在自己的領域裡傾注的靈感和生命力。每次跟著非遺傳承人參與體驗他們的項目,瞭解到他們背後的故事,回來整理的時候,會對這個項目有更大的理解,你會越發覺得,這些傳承非遺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星球

連線

Q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嗎?

A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以前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還有用語編的課本,後來慢慢就沒有了狀語的課本,很多人也都不認識壯語了,對更年輕一些的本族人來說,壯語言就只是一個身份而已。

Q

您認為在非遺項目傳承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傳統和創新的關係?

A

在保證傳統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創新,這是一個操作起來挺困難的事情,它需要傳統手藝人和當代設計師之間的交流、合作

星球互動

你身邊有哪些需要大力保護的非遺項目?它們面臨著怎樣的困擾?關注並評論有機會獲得星球君送出的精美小禮品哦!

END

#賦能著說#往期回顧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星球邀請

REC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抵達自我的深度人文體驗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掃碼加入非遺愛好者社群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韦宇教:匠人匠心的背后|赋能者说第二十六回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