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不論是否能進入佛學院,還是佛學院畢業了,出家人在寺院的修行生活也絕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整日坐在庭院或樹下談玄說禪。除了每天清晨四、五點起床做早課,除了日常誦經坐禪的修行,出家人在寺院還有不同的“崗位”……


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關於“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

有人認為是了此殘生的頹廢選擇,有人認為常伴青燈古佛,是件非常文藝範兒的事……

但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

那麼,

出家,有什麼樣的條件?

出家,到底意味著什麼?


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出家,到底出的什麼家?

電視劇裡經常會有這樣的橋段,“大不了我去出家”,似乎出家是人生困境時的一條退路。或者,有些角色情感失意後,黯然剃度出家,以此斬斷情絲......

打住,那畢竟是電視劇!

出家的真正動機,並不應該是失意後的無奈之舉,更不是藉此逃避現實。

落髮、剃度、出家,不僅意味著外在形象的改變,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意味著離開自己的小家進入僧團的大家......更關鍵的是,要出離五蘊的家,出煩惱的家,出三界的家。

這絕對不是一出家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靠自己經年累月的修行,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修行。


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出家必須父母同意

出家不是想出,隨便就能出,首先必須符合一些硬性規定。

第一條就是年滿18週歲,獲得父母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單身證明、體檢證明到願意接收出家的寺院。

同時,沒有嚴重的傳感性疾病、沒有債務問題纏身、沒有違犯國家法律或訴訟官司糾纏,精神健全、心理健全......

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出家前設有考察期

至於哪家寺院接收剃度出家,則由各家寺院的住持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出家這件事,不僅是加入僧團,還有一份師徒關係在其中,所以也更講究因緣。

寺院方面在查實來人身份來歷後,即使願意接收,也要在正式出家前設置一到兩年的考察期,除了沒有剃度,不穿僧衣,其他的修行和生活基本參照出家人。

在此期間的身份被稱為“淨人”,不僅與出家人一樣晨鐘暮鼓早晚課,梵唄、誦經、坐禪都要學習,還要做一些管理殿堂香燈、掃灑庭院的事務。

僧團過的是集體生活,不僅是奔著修行而來的,還要擔負弘揚佛法的責任。一般來說年紀太大或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太弱的人都不是很適合。

考察的另一個要點是,是否有堅強的意志,能吃苦耐勞,有持戒修行的毅力。

紅塵太累,不如出家?

出家後 修行生活不輕鬆

當“淨人”的身份通過了考察,正式剃度後的幾年裡,還將陸續受持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女眾為)。

如果個人有意願考取佛學院繼續深造,可向寺院提出申請,憑寺院出具的證明參與佛學院的入學資格考試,通過後方能進入佛學院學習。

佛學院的學習也是非常緊張和忙碌的,有各種考核和講經辯論。

無論寒暑早晚功課從不間斷

不論是否能進入佛學院,還是佛學院畢業了,出家人在寺院的修行生活也絕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整日坐在庭院或樹下談玄說禪。

除了每天清晨四、五點起床做早課,除了日常誦經坐禪的修行,出家人在寺院還有不同的“崗位”:

有的要在客堂接待十方信眾,登記各類法會事務、答疑解惑。

有的想發揮自己的特長,用普通人容易接受的方式,組織活動、開設講座來傳播佛法。

有的長年呆在悶熱的香積廚裡,負責幾十甚至幾百位法師、居士、義工的齋飯,每天處理幾百斤的蔬菜食物。

護持伽藍,大事小事都要做

佛門中還有一句重要的訓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出家人的勞動叫“出坡”。有的寺院地處郊野,自種糧食,就要出坡。有的要負責或參與寺院的修繕,需要懂得相應的建築知識,尤其是比較偏遠的山林寺院,生活非常清苦,經費緊張、人手不足,砸石頭、扛磚塊也得出家人自己動手,都是極重的體力活兒。

正所謂,行住坐臥、擔柴送水,無不是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