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的國寶康侯簋,24個字驗證3大歷史事件


“背井離鄉”的國寶康侯簋,24個字驗證3大歷史事件

康侯簋[guǐ],亦稱沬司徒迭簋。

是一種古人祭祀逝者的禮器,出土於春秋時期諸侯國衛國的貴族墓地,現存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

民國時期,河南浚縣辛村是浮山腳下、淇水北岸的一個小山村,村民多依崖鑿窯居住。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春天。

一場暴雨過後,鑿窯的村民意外發現了一些製作精美的青銅器。

最先出土的文物正是這口康侯簋,體型厚重,兩側有獸面耳,周身有精美的獸面紋、豎直稜紋,其精湛的製作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村民暗暗驚喜,知道遇到了大墓。

於是繼續開挖,陸續出土了諸多青銅器、陶器等國寶級文物。

辛村出土青銅器的消息不脛而走,盜墓者、文物販子聞風而至,垂涎三尺。

不久,康侯簋連同二十餘件青銅器就被販賣到了大洋彼岸的英國。

1977年,收藏者布魯克·休厄爾把康侯簋捐贈給不列顛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經專家考證,認定康侯簋是周成王“封康叔於衛”時期的禮器,大約製造於公元前1100年至前1000年之間。

“背井離鄉”的國寶康侯簋,24個字驗證3大歷史事件

康侯簋上面有24字銘文——“王來伐商邑,令康矦啚[hóu bǐ]於衛土……乍厥考尊彝。”

大意為:周王討伐商朝城池,把衛地封給了康侯,某代康侯的兒子沬司徒疑為紀念自己的亡父,特製作這尊青銅禮器。

金文中提到了康矦、康侯,也稱作衛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

也就是《史記》中記載的“康叔封”,其後人以其封號為姓氏,康叔封因此成為康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史記》中記載:“復以殷餘民封紂子武庚祿父,比諸侯,以奉其先祀勿絕。為武庚未集,恐其有賊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相武庚祿父,以和其民。”

周武王滅掉商朝後,把殷商的遺民交給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管理,封衛地給他,以延續殷商王族的香火。

周武王對武庚祿父不放心,就派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管武庚祿父。

不久,周武王病逝,周成王繼位,因為成王年齡小,就由周公旦攝政。

管叔、蔡叔、霍叔不滿,於是聯合武庚祿父,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親率大軍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祿父、管叔,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費為庶民。之後封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於衛地,以鎮撫殷商遺民,康叔封成為衛國的第一任國君。

周成王長大後,以康叔封政績卓著,提拔他為司寇,掌管刑獄。

康叔封秉公執法,為維護西周的政治穩定,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周成王為表彰康叔封的輔佐之功,賞賜祭器、寶物給他。

康叔封去世後,兒子衛康伯繼位。

“背井離鄉”的國寶康侯簋,24個字驗證3大歷史事件

康侯簋上的銘文,為今人研究“康叔封受封於衛”以及“三監之亂”等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資料,有著重要的史學意義和青銅禮器斷代價值,備受史學家所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