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斯坦福涉案,美國史上最大高校招生醜聞如何做局?

耶鲁、斯坦福涉案,美国史上最大高校招生丑闻如何做局?

耶魯大學。

有一部譭譽參半的電影叫《美國騙局》,我個人很喜歡,部分原因是影片裡有些臺詞很經典,比如這句——“所有最頂級的香水裡,都摻了一些骯髒的東西。”

最近,美國一些頂級“常春藤”名校的招生醜聞曝光,耶魯、斯坦福、喬治敦大學、南加州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等都被發現在招生過程中,摻了些骯髒的事——一些有錢的家長涉嫌通過行賄為孩子購買進入名校的資格。

當地時間3月12日,美國司法部就此啟動了史上最大的高校招生訴訟案,50多名家長、大學教練和考官被起訴,涉案家長中,包括美劇《絕望主婦》的女主角費利希蒂·霍夫曼和《豪斯醫生》的女主演洛利·洛林等名人。

俗話說“錢能通神”,看來錢也通名校。

一,門道藏在體育特招和高考作弊中

家長願意花錢,關鍵大學得有內應,交易才能成功。

多數家長走的是大學裡體育教練的門路——

一個不會踢球的女孩被當作明星球員被耶魯收錄,她的家長花費了120萬美元;

一個不會賽艇的孩子把別人的照片當成自己的材料遞交上去,就成了南加大賽艇隊的隊員,她的家長為此花了20萬美元;

這還不算稀奇,最貴的一個案子,家長花了650萬美元——為了孩子,美國家長也是能豁出去的。

大學教練的門路之所以暢通,是因為他們看中的人,學校招生辦一般都會認可。因為,美國高校都極其重視各種賽事。每逢籃球、壘球、美式足球、體操這樣的熱門賽事,校園裡都和過節一樣。

耶鲁、斯坦福涉案,美国史上最大高校招生丑闻如何做局?

美式足球。 圖/新京報網

大學教練有時不是一個人“頂槓”,而是團伙行騙。

美國媒體報道,波士頓的聯邦檢察官披露了喬治敦大學網球教練戈登·恩斯特的案子,他和其他幾十人一起在招生中受賄作弊,一夥人被一道送上了被告席。

除了偽造體育特長的材料,另一種伎倆是在美國高考中舞弊。

有的家長為孩子偽造有學習障礙的證明,從而在考試中獲得特殊照顧。膽子再大一些,是找替身或者賄賂監考官。和招錄體育特長生一樣,高考作弊也離不開內外呼應。

二,招生作弊產業鏈中的神秘掮客

其實名校招生作弊這種事,交易成本很高,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美國執法部門“釣魚執法”。現在美國執法部門很愛幹這種事。

不久前,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就通過在密歇根和底特律成立假大學,開了假官網,公開對外宣稱招收外國留學生,釣上了一批辦假留學簽證的“魚”。

信用也是一個問題。家長並不知道哪些大學教練好這口,哪些監考官是可以買通的。一個不小心,錢沒了,孩子的前途也會被耽誤。

美國名校招生揭開了這麼多案子,說明在家長和貪婪的教練、監考官之間,有雙方信得過的交易撮合者。

這個幕簾後面的掮客叫威廉·辛格,他過去是做大學預科、社區大學業務的,對高校招生的事情很熟悉。

估計在這份工作中,他也攢了些人脈。後來他就在加利福尼亞創立了一家名叫“關鍵全球基金會”的機構,這個名稱響亮的機構專門做招生作弊的事——名帶全球、宇宙的機構,大多不靠譜。

辛格機構的做法是收家長的錢,然後自己去行賄,看大學裡誰會接單。靠居中交易,過去幾年辛格掙了2500萬美元。

僅憑這個數額,就可以斷定還有些案子沒有被揭開。那位花了120萬美元讓自家孩子變成足球“鏗鏘玫瑰”的案子,就是辛格做的。

案發後執法部門掌握了許多實錘,辛格不得不承認:“所有的事都是我做的。”不知道這是不是大包大攬。

耶鲁、斯坦福涉案,美国史上最大高校招生丑闻如何做局?

斯坦福大學。

有報道說,辛格將因為敲詐、洗錢、欺騙聯邦政府等一系列罪名,面臨最高65年的監禁。他已經58歲了,這輩子是出不來了。

三,美國高校權利不平等早有跡象

對於那些看了新聞的美國在校生而言,招生醜聞最令人憤慨的是權利不平等。

大家都是擠過千軍萬馬才過了獨木橋的,憑什麼你就能在高考時作弊,或者找個教練行賄就進高校?

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在網上發了一條諷刺性評論:“原來錢才是真正的平權行動!”這個動態迅速流傳開來。

實際上,美國高校的權利不平等早有跡象。

在招生環節,招收亞裔學生的門檻最高,看上去是光彩的事,但從權利平等的角度看不是那麼回事。

平權為什麼只平其他少數族裔學生,而要對亞裔學生另眼看待?哈佛大學之前就因為涉嫌對亞裔學生招生歧視被人告了。

許多美國高校還有一個公開傳統,就是對父母是本校畢業的學生、教職工子弟、捐贈者子女優先錄取。

私立高校尤其喜歡結這種“自家人”的圈子。對於國際學生來說,這事沒有什麼公平可言。

對許多家長來說,更看不清的是學科設置。許多高校會針對國際學生,在本、碩階段設立一些聽上去高大上實則很水的課程,師資投入極其有限,目的就是賺錢。

不過,在這方面,有的國家的高校比美國做得更過分。一年就拿碩士學歷這種,就是機制化賺取快錢。

招生畢竟還算是程序化、機制化的事。在校園內,不公平規則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假期校內工作,通常亞裔學生拿到的概率要小於美國學生或其他族裔;對於亞裔學生的作業、畢業後OPT(專業實習)期間的審查,也更嚴格;教師對於亞裔學生髮表歧視性言論也更肆無忌憚。

而最近一兩年,美國又在一些敏感專業上有針對性地設置了禁入門檻,所以,特朗普雖然就這一重大丑聞發表了立場很正確的推文,但也就姑妄看之就行。

公平地說,從高校教育質量上,美國高校還是很牛的。但美國史上最大高校招生醜聞能冒出來,就是因為有一系列既成事實的權利不平等,大家習以為常。不然,家長哪敢花這種錢?

這就像《美國騙局》的開頭,製作方有意打的字幕:“some of this actually happened”——有些事確實發生過。而且,你不能肯定,今後還會不會發生。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