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在退役了KA-6D這後,美國航母再也沒有加油機可用。F/A-18只能用夥伴加油的方式解燃眉之急。

面對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國家必須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軍事戰略的調整尤為如此。冷戰中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作戰使命是獲取世界大洋的制海權,保證美國及其盟友海上交通線的暢通。但冷戰結束後,失去了蘇聯紅海軍這個強大的對手,在沿海地區參加低強度局部武裝衝突,一度成為了美國海軍戰略轉型的核心內容。這不僅僅表現為自1999年以來,美國海軍不斷縮減的艦艇建造訂單,也表現為“航母打擊群”越來越多地取代了“航母戰鬥群”,成為美國海軍艦隊的戰鬥編組形式,並將空優戰鬥機F-14提前退役,用更全能的F/A-18E/F取而代之。然而隨著中國作為一個主要海軍國家的崛起,及其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迅速提升,美國海軍的步伐明顯被打亂了,一場深刻的再轉型隨之而來,其表現之一就是海基空中力量的重塑。

近十餘年來,基於對解放軍武器裝備體系最新發展的研判,美國的學者和軍政官員普遍得出了這樣一種結論: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一旦完全形成,不僅將具備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的條件,還會將這種能力不斷運用到同周邊國家的各種爭端中,而美國將對此失去幹預的能力——在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射程擴大到2000千米以上,且火力已成梯次配系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將因艦載機航程的“短板”而處於危險中。

將艦載機航程不足稱為目前美國海基空中力量的“短板”,絕非危言聳聽的說法。F/A-18E/F“超級大黃蜂”因用途廣泛,幾乎被視作“全能戰機”,但在典型作戰配置狀態下,作戰距離只有大約830千米,這遠遠低於潛在對手已經擁有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火力射程。F-35B/C聯合攻擊戰鬥機上艦後,美國海軍主力艦載機機群的航程問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在典型作戰配置狀態下,F-35C在距離航母740千米的戰區只可滯空71分鐘。如何彌補這塊“短板”,尋求將整個艦隊與戰區之間“拉開距離”的手段,也就成了現階段重塑美國海基空中力量的關鍵。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以DF-21D為代表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武器主要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威脅。由於其射程大於美國艦載機作戰半徑,直接導致美國航母戰鬥群喪失了傳統優勢。

“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

艦載加油機是航母艦載機聯隊整體戰鬥力構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美國航母上目前沒有專用的加油機,戰鬥機之間的夥伴加油的燃油輸送量有限,不利於維持大量飛機的高強度出擊,更削減了本已有限的作戰資源——目前美國航母艦載機聯隊中,有20%~30%的F/A-18E/F“超級大黃蜂”被用於執行為其他戰鬥機進行夥伴式空中加油。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是美國海軍骯母艦載機聯隊首次深入如此大縱深的內陸地區執行作戰任務。當時的美國海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一般在800~1000千米,每次戰鬥出航,為保證在阿富汗上空的有效滯空時間,都需要從空軍基地起飛加油機為其提供2~3次空中加油,這極大地限制了艦載機作戰效能的發揮。雖然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海軍多艘航母部署在波斯灣、紅海、地中海海域,其艦載機作戰半徑足以覆蓋整個戰場,艦載加油機缺乏的問題被暫時擱置起來了。但未來和潛在對手的武裝衝突中,美軍未必會擁有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那樣的周邊陸上基地網絡,而航母艦載機深入內陸執行任務的情形卻仍有可能發生。正因為如此,基於“艦載無人空中偵察和打擊系統(UCLASS)”計劃已取得的技術成果,研製一種專用的無人艦載加油機便成了美國海軍權衡利弊下的現實性選擇。

UCLASS計劃於2017年2月被暫時“凍結”,但該項目的前期研製工作卓有成效,很多關鍵技術已經成熟,將其轉型成為加油機不失為投資少、見效快的好方法。另一方面,由於無人加油機省去了很多有人戰鬥機的必備設施,機體尺寸可以相對縮小,但載油係數更高,續航時間更長,可以顯著提升航母艦載機聯隊的空中加油能力。2017年10月,美國海軍發佈了名為MQ-25A“黃貂魚”的項目招標書,其目標是使無人加油機能夠將大約6.8噸燃油送到距航母平臺900千米的地方,使F/A-18E/F與F-35C的作戰半徑再延伸560~740千米。隨後,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參與了招標,紛紛提交了競標方案。目前,波音公司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臭鼬”工廠,已經先後在社交媒體上公佈了各自的競標原型產品——前者是以X-45C為基礎的MQ-25A“黃貂魚”方案,後者的MQ-25A“黃貂魚”原型機則同樣是以UCLASS計劃中的“深海幽靈”為基礎,兩家都計劃在2019年正式具備上艦操作的能力。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波音公司的MQ-25原型機

MQ-25A若研製成功,可以將大量原本用來承擔夥伴加油任務的“超級大董蜂”戰鬥機解放出來,改善美國航母艦載機聯隊缺乏專業艦載加油機的現狀,大幅提升艦載機聯隊的作戰效能、生存力和使用靈活性。其本身更可能直接成為美國海軍航空兵進攻能力的一部分。事實上,儘管MQ-25A“黃貂魚”被定位為艦載無人加油機,但美國海軍已明確要求它還將執行情報、偵察和監視任務,並在將來還具有進一步拓展任務範疇的潛力。這一點其實從MQ-25A“黃貂魚”的命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根據美軍軍用飛機型號命名規則,首個字母“M”代表“多用途”,“R”代表“偵察”。所以MQ-25A可能會遵循大名鼎鼎的“捕食者”無人機從RQ-1到MQ-1的技術發展路線,最終衍生出可執行打擊任務的型號。

“超級大黃蜂”的保形油箱

除了有些科幻色彩的“黃貂魚”,為現有的F/A-18E/F機隊安裝保形油箱,似乎是美國海軍的另一個選擇——F/A-18E/F BolckⅢ的升級套件方案是現成的,並且在F-35上艦後仍然為美國海軍所重視。不過,這其中的原因多少有些複雜。首先需要再次強調的是,F/A-18E/F與F-35B/C並非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比如美國海軍部長肖恩·斯塔克裡就表示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競爭關係。相反,他們是優勢互補的存在。事實上,在高烈度、高科技水平和高端戰爭形態中,美國海軍為F/A-18E/F和F-35都找到了各自的定位。

在未來的20年時間裡,美國航母艦載機聯隊將會混編F-35和F/A-18E/F,最初會是以1:3的比例,隨後將長期穩定在1:1的比例上。這一連串數字顯然意味著,最大限度的壓榨F/A-18E/F機隊的潛能,實施包括裝加裝保型油箱在內的現代化升級項目,會是一筆十分划算的、理由充份的投資:增加保型油箱,將使“超級大黃蜂”的作戰半徑增加到1300千米以上,並也將在隱身性能上受益。當然即便如此,有人仍會對這種選擇抱有疑慮:“黃貂魚”難道不能為“超級大黃蜂”補給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問題在於,這是一種基於技術而非戰術的典型思維,但脫離了戰術的技術是沒有意義的。由於擁有一支強大的電子戰機部隊,美國海軍向來對美國空軍隱身突防的做法十分不屑(至少公開表現出的態度是如此)。所以對於艦載無人機項目,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曾表示:“隱身可能是被高估了,我們必須要正確審視,飛行器快速飛過大氣,會擾動空氣分子,從而加熱空氣,我不關心噴口氣流溫度可以做到多低,飛行器總是可以被發現的。”然而,當波音與洛馬的MQ-25A原型機露面後,低可探測性能力仍然是“黃貂魚”強調的關鍵——他們都是對機身進行了有限修改的UCLASS簡化版本。這就令事情變得有意思起來。要知道,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的關鍵,在於開戰之初的“臨門一腳”,這意味著“黃貂魚”的低可探測性設計是為F-35B/C量身定製的,用來搭配不夠隱身的“超級大黃蜂”則意義不大,後者現實性的選擇只有保形油箱。

當然,由於缺乏F-22那樣的高端的“踹門”和保駕,即便有了“黃貂魚”來補充燃料,但單靠F-35C是否能夠完成“臨門一腳”還很難說。但需要看到的是,如果說美國空軍屬於技術流的話,那美國海軍航空兵就屬於技能流,這和海軍航空兵的特殊性有關。在技術條件大體相當的情況下,陸基作戰飛機總是比艦載作戰飛機更容易首先獲得尖端航空科技,艦載飛機有時必須因為上艦要求而被迫保守。正因為如此,對於崇尚技能流的美國海軍來說,一邊用“黃貂魚”為長途奔襲去“踹門”的“閃電”Ⅱ延續航程,一邊用加裝了保型油箱的“超級大黃蜂”來保衛“拉開了距離”的艦隊,其後才作為“炸彈卡車”對縱深目標狂轟亂炸,這似乎合情合理。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MQ-25原型機X-44AF-35C並非完全取代F/A-18,日後兩者在美國海軍航空兵中將扮演各自角色。MQ-25可能將更多的為F-35C服務,使其具有更長的續航時間。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看圖說事兒

艾菲在一堆老資料中翻到了一張照片,是從一架雙翼機上拍攝的另一架飛機。飛機本身並不特別,倒是背景中的山峰有些眼熟,像是有什麼故事。你知道這張照片背後發生了什麼嗎?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增程變身

如果你知道答案,請告訴艾菲。請寫信寄至: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中路柏彥大廈2106航空知識雜誌社編輯部陳肖收,郵編100191。也可以發送Email到[email protected]。回答正確的讀者有機會獲得主編獎(來信或Email中務必註明您的姓名、地址與聯繫電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