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雲基礎設施服務,華為雲獲評ITSS雲計算服務能力一級


為推動中國企業雲服務能力提升,2016年,工信部下屬的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服務分會(以下簡稱ITSS分會)開始開展雲服務能力評估工作。ITSS的評比十分嚴苛,不僅要求雲計算服務商有全面量化管理的能力,還要對技術創新和業務變革產生一定的推動力。


領跑雲基礎設施服務,華為雲獲評ITSS雲計算服務能力一級


1月9日,ITSS分會向華為頒發了“雲計算服務能力標準符合性一級證書(公有云IaaS)”。這也標誌著華為雲的基礎設施服務在規模、功能、性能、安全、人員和管理等維度全面滿足國家《雲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的最高等級標準。

我們都知道,所謂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礎設施即服務,是指為用戶提供對所有IT基礎設施的使用服務,包括計算、存儲 、網絡等基礎IT資源,讓用戶能夠部署和運行任意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因此,IaaS目的可以說是為用戶提供按需使用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各種資源,並在此之上提供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應用程序,從而為用戶的業務和應用提供穩定、可靠的基礎架構的支撐。而要實現這個目的,雲基礎設施服務商則需要在可靠性能、全技術堆棧以及企業服務滲透性的方面具備強大實力。

無論是IaaS還是PaaS,服務的可靠與性能的穩健都是用戶選擇雲服務的關鍵。一般來說,像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通用應用系統在各平臺其實並無明顯差異。那麼,可靠性能實際上就是雲服務商們基於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設施層面以及軟硬協同能力的比拼。眾所周知,華為在通訊,網絡,計算、存儲和智能終端等領域深耕30年,如今以在線服務的方式把深厚紮實的技術積累通過華為雲輸出,向用戶提供專業的雲服務,也使得華為雲在雲基礎設施方面也構築了紮實的能力。


領跑雲基礎設施服務,華為雲獲評ITSS雲計算服務能力一級


在全棧能力方面,華為雲也在基於“芯”全面升級發展雲基礎設施服務。近日,華為發佈了基於ARM架構、號稱業界最高性能的鯤鵬920芯片以及基於鯤鵬920的TaiShan服務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TaiShan服務器已經率先應用到華為雲上,並將提供彈性雲服務器、裸金屬服務器以及雲手機三類全新ARM雲服務。加之早前在2018全聯接大會中發佈的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AI芯片,這些也都成為華為雲AI全棧、全場景能力的核心支撐,進一步確保了華為雲基礎設施能力的持續增強。

除此之外,華為雲在企業服務方面也從頗具優勢。秉承著行業+AI的邏輯,華為雲在業界首提EI(企業智能),力求讓人工智能滲透到各行業、各場景中。因為企業在上雲進程中所要求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的能力,不僅需要雲服務商在各企業服務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沉澱,還要擁有強大的線上線下服務團隊以及遍佈全球的服務支撐,才稱得上具有企業服務的能力。現在,華為雲EI從“芯”出發,加之早前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發佈的EI城市智能體和四大AI全流程開發平臺與工具,其全棧全場景服務能力也將強勢升級。

可以說,在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上,能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方面的雲服務商寥寥可數,而華為雲就屬其中一個。僅2018年,華為雲在基礎設施服務上就已斬獲多項權威認可:中國高性能雲計算創新大賽頒發的“華為雲C3實例:性能表現優異獎”和“華為雲P1實例:性能優秀獎”;賽迪頒發的2017-2018中國公有云市場“華為雲BMS服務:年度影響力產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可信雲大會頒發的“華為雲C3ne實例:2018可信雲技術創新獎”等多個行業大獎。

基於強“芯”實力與持續的技術創新,華為雲也在一步步實現其對基礎設施服務的全新定義:從1.0的資源型雲基礎設施服務,升級成2.0的能力型,讓智能成為雲基礎設施服務的本能。這樣的“升級”,無疑也再一次確立華為雲在公有云基礎設施服務創新的領跑位置,更好地幫助各行各業應對智能時代的全新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