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


河南安陽市善應鎮,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

今年50多歲的王師傅是善應鎮北善應村人,在善應鎮的小南海古廟擺卦攤多年。據稱,王師傅自幼喜歡研究中醫,無師自通學會了《易經》,對文王八卦頗有研究。

王師傅介紹,《易》學本是上古以來的文化遺存,它的起源早已模糊不清,後世的史學家和經學家對其起源有種種的說法,總的說來,一半依傍傳說,一半出於推測。後來的人們則對其中的某種說法逐漸加以坐實,引為信史。

中國古代有三《易》之說,鄭玄《易贊》及《易論》說:“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亦言夏、殷兩代卜、筮兼用;“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呂氏春秋•勿躬》說“巫咸作筮”,而巫咸為商王太戊之臣。

《易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幾乎一直居於“六經”或“十三經”之首的地位。對《易經》的詮釋和發展又產生了諸子百家。

而《易經》又是在文王八卦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文王八卦的破解將直接地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 易學、術數、占卜、中醫、針灸、風水學等都應用到文王八卦。《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據說文王善演周易,現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神農氏創造連山易,軒轅氏創造歸藏易。後來,據說經過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

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

再經過後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論解讀,才形成留傳至今的《周易》一書。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