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此前,肯德基已借拼團正式入局社交電商,“肯德基口袋炸雞店”小程序的全面上線使肯德基同時擁有了“拼團”+“分銷”兩把武器。

談起肯德基的數字化,腦海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居然是一款遊戲。在國內某知名小遊戲平臺上,已經有上千人試玩了一款叫做《經營肯德基炸雞店》的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可以模擬店長經營一家肯德基門店。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有趣的是,肯德基如今正在把“虛擬店長”的思路從遊戲搬進現實。這款上線將近10年的遊戲在微信中重生,每個人都能通過一款叫做“肯德基口袋炸雞店”的小程序自由開店。只需要將店內的肯德基特價餐品售賣出去,店主便可有條件獲得相應的獎勵。此前,肯德基已借拼團正式入局社交電商,“肯德基口袋炸雞店”的全面上線使肯德基同時擁有了“拼團”+“分銷”兩把武器。

一、“口袋炸雞”百勝造

進入“肯德基口袋炸雞店”小程序,映入眼簾的是簡明的三段式佈局,分別是“我的店”、“明星的店”和“店鋪排行”。在“我的店”中,每個人都能申請成為店主並裝修店面,店內商品由肯德基指定。“明星的店”是肯德基代言人們的炸雞店入口,在“店鋪排行”中則可以分別看到人氣和訂單量最高的炸雞店──基本也都是明星店鋪。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點開人氣值排名第一的“朱一龍的炸雞店”,共能看到8種不同的SKU,其中一種需要人氣值達到200且店主下載肯德基APP才能解鎖。鑑於朱一龍炸雞店的人氣值已經超過20萬卻仍然沒有解鎖,看來朱一龍也沒有安裝肯德基APP。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根據規則,每個口袋炸雞店內產生的“已使用金額”達到100元,店主即可獲得指定美食電子優惠券一張。好友通過店主“炸雞店”每購買滿兩單,店主都能獲得“任意消費得現磨拿鐵咖啡中杯券”一張。此外,指定美食電子優惠券限領100張,咖啡券則限領10張。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在調研過程中,意外發現,“肯德基口袋炸雞店”小程序的開發商並非此前為肯德基開發拼團小程序的服務商有贊,而是一家叫做“環勝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的企業(以下簡稱“環勝”)。根據天眼查信息,環勝的唯一股東正是百勝中國,其總經理李波亦是百勝中國的高管。“肯德基口袋炸雞店”事實上是由一家百勝嫡出企業做出來的。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又經過一番地毯式搜索,億邦動力終於在一家招聘網站的頁面看到了環勝的自我介紹:“……包括研發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的APP/公眾號/天貓旗艦店相關數字化營銷系統、上億會員數的CRM系統、數十億年交易額的電商系統和支付系統等等。”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家專為百勝旗下餐飲品牌做數字化的企業。為什麼百勝要將這樣一家企業專門獨立出來呢?這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百勝為什麼要做數字化?

二、看齊數字化

2015年8月,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新首席執行官Micky Pant走馬上任,取代了此前宣佈退休的蘇敬軾,並把2016年定為百勝中國的“轉型年”。面對當時的肯德基中國,Micky Pant直接祭出了四道措施:簡化菜單、專注數字化體驗、優化點餐服務、對1000家門店進行改造。

這些動作背後,最能讓肯德基中國感受到壓力的無疑是老對手麥當勞。早在2015年4月,麥當勞就已經在上海的門店試點全觸屏的自助點餐檯設備。此前,麥當勞率先一步把點餐和取餐的區域完全分開,讓顧客拿著號碼等待叫號。有評論人士指出,此舉正是為麥當勞今後全面上線自助點餐屏鋪路(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2015年7月,麥當勞在上海開辦了首家“我創我味來”(Create Your Taste)概念店(以下簡稱CYT),消費者只需在觸屏自助點餐機上通過簡單六步,就可以在24種食材中自由組合出自己的專屬漢堡。沒過多久,CYT概念店又迅速進入了廣州、深圳和北京市場。

這些變化都體直接表明了管理團隊的認知變革:麥當勞在2014年任命了其品牌史上第一位 “數字副總裁”Julia Vander Ploeg,她以首席數字官的身份加入麥當勞 “全球數字團隊”。在麥當勞的官網上,這個團隊的核心工作被描述為 “客戶互動、電子商務、數字服務和內容”。

此後,麥當勞就像是按下了“數字化”的快進鍵,在獲取年輕人的路上走得相當輕快。

對於肯德基和麥當勞來說,數字化或許是不得不為:曾經是他們優勢的外賣業務,在第三方外賣平臺出現後被大大削弱,最終不得不與第三方結盟。2015年外賣業務覆蓋了30座城市、660家餐廳的麥當勞,其外賣業務在2016年靠第三方平臺擴展到了170座城市的1100餐廳──肯德基的狀況也類似。然而,門店才是他們更希望顧客消費的地方,數字化改造成為它們採取的措施。和麥當勞側重點不同,肯德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設手機自助點餐系統上。

肯德基APP/小程序利用LBS技術識別到最近的餐廳,用戶在系統中提前下單,通過在手裡裡簽到的方式取餐。有餐飲行業資深從業者認為,在肯德基為用戶打造了一個可點餐、可支付、可預約的移動平臺之後,預約點餐系統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無人零售”,它最大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場景限制,擴大了服務半徑。以肯德基早餐舉例,從前到店點餐的過程中就會丟掉一些消費者,天氣不好丟掉一部分,消費者沒趕上車再丟掉一部分。但現在消費者可以在家裡點好,到店直接去取餐,或選擇讓人送餐。根本上來說,無人零售擴大了餐飲行業整個的覆蓋範圍。

如今,肯德基已經將“自助點餐+移動支付+會員體系”的流程推廣到了全國超過5000家門店之中。 根據百勝中國的財報數據,肯德基2017財年Q2將近45%的銷售額來自移動支付,是去年同期的2倍,外賣業務貢獻了10% 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0%。

根據肯德基高級企劃總監陳琦回憶,在開始策劃“下一代”餐飲的時候,肯德基營運部門主管幾乎一到兩個月就會跑來問,說移動平臺點餐到底佔比會多少,因為這涉及消費者點餐邏輯的變化以及餐廳整個點餐的動線變化。剛開始營運主管覺得來自移動平臺上的量太小了,需要探討是否值得設置一個專用取餐通道;但後來他發現移動平臺的量太多了——於是肯德基開始嘗試,有沒有機會做一個100%數字化餐廳,他們嘗試了一家全新模式的無人店,每個桌上都設置了二維碼,用顧客的手機掃碼點餐,取代傳統的收銀臺。

在肯德基看來,數字化除了可以帶來效率、經營上的提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去創造場景,通過數字化讓消費者跟場景互動,創造連接點。為此,肯德基嘗試做了一個點歌平臺,能夠在門店點歌,剛上線時月均即達到了60萬點歌量,也成為了粉絲們為“愛豆”打榜的陣地。除了通過場景化的方式提高了黏性,肯德基也可以通過更多元的互動掌握用戶更多維的身份特徵,描摹更全面的用戶畫像。

在網絡上,能夠找到肯德基在去年底為職工數字化營銷培訓所做的問卷,肯德基們的數字化之路仍在不斷繼續。拼團和分銷,都會是數字化的路途中緊密相連的一環,它們從不同的源頭數字化並最終合流,成為數字化印章上的細密紋理。


玩拼團又搞小b分銷 肯德基要認真做社交電商


三、餐飲行業的數字化骨髓

曾經,人們對肯德基或者麥當勞的嚮往是因為對於雞翅、漢堡的嚮往,隨著數字化的步步行進,這嚮往或將發生改變。

用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的話來說,麥當勞想用數字化的快來打造生活方式的慢,“以往快餐依賴快速、品質一致、環境乾淨取得了成功,但現在消費者對餐廳的要求在改變,服務要快,但不希望有像排隊的壓力,服務能隱形,能夠有更多空間,餐廳是一個放鬆的地方。”

張家茵稱,這些是顧客可以看到的數字化改造,在顧客看不到的地方,他們的數字化改造投入更大。為了縮短等待時間,餐廳的IT系統被重建,以便顧客的點單直接與廚房相連。

對於肯德基和麥當勞這樣的跨國企業餐飲品牌來說,做不做數字化的主要問題是想不想做,以及想何時做。而對於更多的餐飲企業來說,數字化落地面臨著更多的實際困難。

先不論中小餐飲企業自身是否有建設全面數字化流程的能力,許多專門做餐飲行業數字化服務的從業者也走得相當艱難。

有餐飲SAAS創業者對億邦動力表示,直到入行後才發現,餐飲行業經營的多業態、複雜性遠超自己想象。餐廳經營前後端各個鏈條和環節,包括了前廳、廚房、供應鏈等,業態上包括了大、中、小型餐廳、中型餐廳,不同業態的餐廳對軟件的要求不同,導致產品不可能實現標準化,而無法標準化的產品,就將產生大量的研發成本。

更普遍的現象是,餐飲雖屬於服務行業,當前的餐飲行業數字化服務卻沒能真正解決門店與客人、門店與平臺的連接問題。雖然看起來“聯網”了,但似乎還只是一個可以讓商家在電腦和手機都能看的“單機”程序。信息系統封閉,對外缺乏連接,財、貨、客等要素,依然是相對獨立的系統。上千家SaaS服務商各自使用自己的數據模型,各種經營數據入流容易,迴流難,立出一片片孤傲的領地。

肯德基和麥當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一方面資金雄厚,另一方面擁有著一個個標準化的門店,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餐飲管理平臺。

平臺有多重要?舉兩個典型的SaaS依附平臺的案例。

第一個是各類票務平臺,特別是可以實時在線選座的電影訂票APP。這類平臺出現前,影院系統都在卯足了勁打造各自的孤島,再怎麼用力也只能解決自己影院內部的問題。票務平臺的誕生激活了為影院提供SaaS的服務商,隨時隨地在手機和各類APP上訂票、選座成為現實,顛覆了以往單一系統內ERP的思路,給經營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另一個案例是買火車票。現在正趕上春運,買票不容易,幸好有各家OTA的APP能夠幫消費者搶票。需要意識到的是,12306上線之前,消費者不可能接觸到在線搶票這種工具,因為連最基礎的網上買票平臺都沒有,買票必須去火車站或者代售點。有了這套平臺,各家OTA的系統才能爆發潛能,提供對消費者來說更有價值的服務。

上述兩個案例容易看到SaaS與餐飲平臺結合後,商業邏輯的創新之處:

對於商家來說,SaaS與平臺的結合產生了新的收費模式。消費者願意為了更方便的佔座、選座、減少排隊時間而多支付幾塊錢,而這些額外獲得的核心功能只是基於平臺搭建的基礎設施,長期成本極低。同時,接通平臺的SaaS將大大降低入駐新商家的說服成本。

對於消費者來說,平臺不止是用消費者的大數據方便商家,也在用商家的大數據方便消費者,讓消費者在心理上擁有更大的選擇權。

這個平臺是什麼無人得知,但可預見的是這平臺應當成為整個行業的數據中臺。人們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概念向上嵌套:餐飲底層操作系統也好,餐飲產業互聯網也罷,都明瞭地指向其通過打通數據來優化資源的基本策略。

有餐飲業內人士認為,有了這一“骨髓”,餐飲行業或許能在“造血”能力上打開新天地。在這樣的期許下,應當先讓有能力的企業(肯德基、麥當勞等)把“骨髓”造好。

如此,百勝自己獨立做數字化也就合乎邏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