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我想對你說

粤港澳大湾区,我想对你说

3月10日,全國政協婦聯界別在駐地舉行小組會議。會前,全國政協委員臧紅、翟美卿、陳左寧(從左至右)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展開討論。翟美卿委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給相關城市和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溫國輝代表:

廣州要著力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

陳如桂代表:

要把深圳建設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迫切地就是要破除創新要素便捷流動障礙。

沈南鵬委員:

在大灣區實現數據的充分流動,需要創新數據安全技術和數據治理方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動人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規則銜接有信心

規則銜接如何著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德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德聰表示,粵港澳三地要充分認識到大灣區開發是國家戰略,要通過交流、協商解決灣區建設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可建立中央牽頭,各地、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協商機制,會同專家學者跟進各種問題的解決。

規則“軟聯通”如何著手?“目前,我們已經制定出臺了綱要實施意見、3年行動計劃以及2019年度工作要點,編制了穗港、穗澳重點合作項目庫、創新政策庫,形成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工作體系。”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說,“廣州要著力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對標港澳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法治保障、政務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探索推進穗港澳三地‘單一窗口’系統對接與合作。”據介紹,目前廣州已認可港澳16個工種的執業資格,在註冊建築師、房地產估價師等6項建築領域執業資格上,廣州與香港實現了互認。

在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丘海看來,粵港澳三地還要加強立法、司法、執法等方面的協同。“積極探索大灣區法律體系構建。推動有關法律規則相互銜接。構建接軌港澳地區的法律體系,打造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健全商事糾紛解決途徑。”他建議,未來要加強仲裁司法領域的探索。

要素流動有突破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大灣區建設中,要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釋放改革紅利,促進各類要素在大灣區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進一步提升市場互聯互通水平。

“要把深圳建設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迫切地就是要破除創新要素便捷流動障礙。”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目前面積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建設中,深圳將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動最便捷、創新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告訴記者,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投融資創新業務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跨境人民幣貸款、企業境外發債迴流等跨境融資業務,便利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降低融資成本;滬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證券投資業務陸續開展。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提高區內企業和個人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便利化程度;穩步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金融機構與港澳金融機構合作,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除了傳統的生產要素,伴隨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據也在成為隱形的生產要素。在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看來,有質量的數據流動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在大灣區實現數據的充分流動,需要創新數據安全技術和數據治理方式,這兩者都需要具體的場景進行試驗、培養,因此亟需選取試點,先行先試。”

往來便利有創新

“今天陸東福代表也在這裡,我們珠海和澳門這一段沒有高鐵,也太遺憾了。”在人大廣東代表團的一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珠海市市長姚奕生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陸東福呼籲。“要高鐵”背後,折射出的正是對推進珠澳人員往來便利化的渴望。“爭取把廣珠澳高鐵、廣州地鐵18號線珠澳延長段納入灣區的相關規劃,讓軌道交通更加便利。”姚奕生代表說得相當坦白。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不但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在通關便利上下功夫。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去年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相繼通車,港澳和內地之間通行更加便捷。然而,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還不相適應,需要進一步改進提高。還要簡化跨境相關手續,讓跨境便捷連貫和時間可預期,提高人員和貨物流動效率。

在創新通關模式、提高效率方面,大灣區已經行動起來。姚奕生代表表示,今年年底前,珠海橫琴口岸離境大廳和新通道青茂口岸都將建成,蓮花口岸將整體搬遷至橫琴口岸,通過實施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通關將更加便利。

全國人大代表,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原黨組書記、主任李書玉則介紹說,在推動粵港澳三地海關檢查互認方面,廣東海關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比如通過人臉識別篩查“水客”走私,通過空中紅外線和溫度感應器來篩選發高燒等可能患傳染病的人員。他們還先後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實施“一地兩檢”模式,旅客從香港到內地,或者從內地到香港,一次就可以完成進出關,極大方便了普通旅客進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廉 丹 陳 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