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為她親筆回信,一位17歲女孩為何成為和平天使,兩國的英雄?


嘎麗婭紀念館是綏芬河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英雄於2013年建立的,記錄了這位和平天使的事蹟和時代背景。

綏芬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邊境線上,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距俄羅斯遠東最大的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二百公里,中東鐵路穿城而過。中東鐵路自建成起,綏芬河就成了進出中俄的中轉站,客流貨物穿梭往來,促成了國境商都的百年繁榮。

嘎麗婭1928年2月18日出生於綏芬河市。

嘎麗婭的父親張煥新是中國人,一位早年的“跑崴子”的山東農民。母親菲妮婭,烏克蘭人。

紀念館中這個福娃與套娃的合體寓意著嘎麗婭是一位中俄混血女孩。

嘎麗婭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孩,全家人視她如珍寶。

嘎麗婭受過正規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環境中,與日本鄰居相處,她輕鬆地學會了三國語言。

1941年6月,嘎麗婭和同學麗達共同獲得俄羅斯僑民音樂會金百合歌手獎。1942年12月,在綏芬河露西亞俄喬學校畢業,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樂課、日語課,兩個星期後回家幫助父親打理生意。

1945年8月,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打擊日本殘餘部隊,日軍三千餘人退守天長山要塞。要塞十分堅固,易守難攻,蘇軍發動了多次進攻付出了不少傷亡代價,但收效甚微。於是蘇軍考慮對日軍進行勸降。於是從小學習中日俄三國語言,年僅17歲的嘎麗婭被蘇軍找到,蘇軍希望她能上山和日軍談判。

嘎麗婭的母親不願唯一的女兒去冒這個險,但勇敢的嘎麗婭勇敢地決定,為了減少傷亡損失,為了和平去幫助蘇軍和日軍談判,她說裡面還有她的日本同學,不希望他們受難。

母親給嘎麗婭披上了自己的頭巾,在蘇聯軍官菲多爾琴科的帶領下嘎麗婭走向天長山要塞,臨近要塞時日軍要求嘎麗婭一人進入。嘎麗婭翻譯給菲多爾琴科,簡短交流之後,菲多爾琴科告訴她“你是善意的,是為他們好”,隨後嘎麗婭走進了日軍要塞。漫長的等待中,蘇聯紅軍聽到要塞裡激烈爭吵,野獸般嚎叫,然後一聲槍響。日軍向他們發起攻擊。被激怒的蘇聯紅軍集結火炮,瘋狂轟炸日軍要塞,整整三天三夜,將日軍修建的堡壘變成了一片火海。

炮聲停息時,已是15日,家人親友找遍了天長山的戰場溝坎,翻過被炮震得七竅流血的屍體,也見過幾名一字排開自殺的兵卒,就是沒有嘎麗婭的影子,只看到了在上山路邊的樹枝上掛著那方紅色的花頭巾。這位年僅17歲的花季少女,犧牲在了和平的黎明即將到來的一刻。


30多年後,因這次勸降行動而獲得一枚紅星勳章的菲多爾琴科曾兩次在電視節目中講述了嘎麗婭的事蹟,並認為勳章應該屬於嘎麗婭。

這位為了綏芬河的解放而獻出自己17歲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化身成為“友誼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綏芬河和平廣場上。塑像由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院長恰爾金院士主持設計,雕塑系主任斯維尼什科夫和在讀博士李富軍完成雕塑,聖彼得堡城市建設藝術委員會主席羅曼諾夫斯基設計了基座。

綏芬河人將嘎麗婭和紀念碑的故事致信俄羅斯總統普京,得到了熱情的回應。他在親筆回信中說:“對綏芬河這個良好的倡議表示感謝”,並建議紀念碑上應該刻上這段話。“俄中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文化,那就是一片荒蕪。嘎麗婭是綏芬河的女兒,是這座城市的記憶。嘎麗婭象徵著友誼,也象徵著和平,這是邊境城市綏芬河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