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寶寶睡覺喜歡踢被子,於是睡覺時不給小兒脫去棉衣、棉褲,還加蓋過多的棉被,甚至還將被蓋過頭及外出時裡三層,外三層,用繩捆,頭戴帽,再加圍巾等這些都有可能造成“捂熱綜合徵”。

這種病主要因為給孩子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在家給孩子蓋被過嚴、過厚;居室內溫度過高或在外出時給孩子包裹過多、過緊時均可以發生。

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嬰兒捂熱綜合徵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尤其是未滿月的新生兒。大多發生在寒冷季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期。

由於小嬰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特別是不滿月的新生兒無力掙脫捂熱的環境,持續缺氧下去病情往往迅速惡化,出現內環境失調和多個器官功能損害或衰竭。一般患兒表現為面色先紅後白、哭鬧不安、反應遲鈍、眼窩凹陷、口唇發青及呼吸急促、費力等。由於受到捂悶後又大量出汗失水,造成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並可繼發腦水腫。嚴重者腦細胞缺血壞死,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永久性損害,而遺留癲癇、弱智等後遺症。該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影響心、腦、腎、胃腸道等多個器官,病死率可高達18.33%,後遺症也較多,其中以繼發性癲癇最常見,其次還有腦性癱瘓、失明、失語、智能低下等。顯然,嬰兒捂熱綜合徵完全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因後果嚴重,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誤區一:穿的、蓋的越多越好

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誤區二:發熱捂出汗

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穿得多。按大人的方式,以為出汗就能好轉。穿得厚點是為了捂出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發燒捂出汗,往往越捂越熱,容易造成捂熱綜合症,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小孩發高熱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手腳冰涼,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讓寶寶充分散熱,而手腳要保暖。很多人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著涼。其實孩子發燒了洗熱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拭浴也是退熱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

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誤區三:嬰兒與大人同睡

很多媽媽喜歡摟著寶寶一起睡,覺得這樣不僅能快速地讓寶寶與媽媽熟悉,也方便媽媽照顧寶寶,其實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1、寶寶一哭,媽媽就給奶吃,有時寶寶含著乳頭就睡著了。寶寶含著乳頭睡覺,乳房很容易堵住嬰兒的口鼻,影響其呼吸。

2、母嬰同床睡眠夜間同呼吸,共吸氧,成人肺活量要比寶寶大很多,大量的氧氣被大人奪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卻被寶寶回收了,寶寶可能整夜處於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彌留的小環境裡,使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對發育極為不利。

3、孩子有被大人壓到得危險。年輕父母睡得太沉,壓到嬰兒使之窒息死亡的病例屢有發生。

捂熱綜合徵多發生於1週歲以下的嬰兒。新生兒由於呼吸、體溫調節中樞還未發育健全,自身體溫調節能力有限,對外界環境適應力差,持續的高熱會導致孩子代謝增快,耗氧量增加而導致孩子缺氧,輕則留下後遺症,重則導致死亡。

避免捂熱綜合徵——不要把孩子扼殺在搖籃裡

判斷寶寶衣服是否穿得多,有兩種辦法:

第一,摸寶寶的手心,如果鎖骨是溫熱的,說明衣服穿得剛剛好;

第二,摸後背,如果後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經溼了,說明衣服穿太多了,應該及時減衣。

實際上,一歲以內的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一歲以上的嬰兒和兒童體溫調節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樣了,可以參照大人一樣穿衣。很多爸爸媽媽都有‘孩子要比大人穿得多’的想法,這其實是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