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三天過億,證明影片更適合中國人胃口?

一趟跨越種族歧視的美國南方之旅,兩個在摩擦中達成和解的最佳“損友”,影片《綠皮書》自從上週五公映以來,用笑中帶淚的劇情、紮實豐滿的人物和細節征服了中國觀眾。該片剛剛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三天後便登陸內地院線,創下引進速度最快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紀錄。上映三天總票房破億元,豆瓣評分高達8.9分,也讓該片成為近幾年商業上最成功、口碑最佳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網友“肉絲徐”表示,自己無意中在網上刷到了這部影片,被故事簡介吸引而買了首映當天的票,第二天就聽到了該片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消息,一開始還擔心劇情會充斥好萊塢老橋段,但看完後覺得十分驚喜。“影片並沒有過度宣揚種族主義的負面情緒,或者把劇情刻意搞得跌宕起伏驚險異常,而是讓兩位男主角在困境中激發友情。我從故事裡看到的,是尊重與自我尊重。最暖心的是,即使身邊可能有無數不理解、不尊重你的人,也有願意與你分享愛與笑容的人。”

按照以往的情況,《綠皮書》只能被歸入小眾文藝片那一類,“賣相”並不好:既沒有中國觀眾熟悉的好萊塢明星,也沒有大場面和頂尖特效,故事背景還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無論時間還是地點,對國內觀眾來說都比較陌生。但從上週五公映以來,該片的排片佔比和票房都不錯,僅次於《阿麗塔》和《馴龍高手3》兩部進口大片,而且三部影片中,《綠皮書》的上座率每天都是最高的。截至昨天下午,該片累計票房破億元,貓眼專業版對其的最終票房預測已達3.25億元,遠超去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三塊廣告牌》和《水形物語》。

“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質量都不錯,但以往在中國市場的反響不太理想,比如2012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內地票房才六百多萬元。這次《綠皮書》的成功,主要是因為這部影片很對中國觀眾胃口。”影評人韓浩月說,該片受中國觀眾喜歡的原因首先在於喜劇效果出色。“影片的笑點設定比較符合中國觀眾現階段對喜劇片的認知和要求,比如片中是白人給黑人當司機,就與一般人心目中黑人應該為白人服務的印象調了個個兒,這種由戲劇衝突造成的喜劇性,讓人想起開心麻花的模式。影片還大量運用反轉手法,營造出很多意料之外的笑點,國內觀眾也很吃這一套。”

片中有一場吃炸雞的戲,鋼琴家一開始態度堅決地拒吃,到最後實在受不了司機的“引誘”,不顧形象地大快朵頤,甚至“放飛自我”,將骨頭丟出車窗。這場戲被許多網友評價為全片印象最深的地方,放到此處時,影廳觀眾無不連連大笑。還有網友調侃:“沒有什麼是吃一頓炸雞解決不了的。”這場戲甚至帶起了一輪炸雞熱,許多影院旁邊的炸雞店都排起了隊,太平洋影院甚至與肯德基開展合作,允許觀眾看《綠皮書》時帶炸雞入場。

韓浩月認為,影片傳遞的主題和情感,也容易引起中國觀眾共鳴。“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種族衝突、階層隔離的主題,但其中不同人之間存在的偏見、誤解和交流不暢等問題,在中國社會也有,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也能隱約感受到。”另外,兩位男主角“損友”模式的感情,也讓中國男觀眾覺得熟悉;片中丈夫在信中對妻子笨拙的情感表達含蓄又溫柔。“無論友情還是親情都讓中國觀眾覺得很親切,跟大多數美國電影裡熱烈直接的情感表達不一樣。”

該片的成功,反映出奧斯卡在國內的關注度日漸提高。北京某影院經理張淼分析,這一現象首先是由於中國電影近幾年持續火爆,大眾關注度較高,因此國內外各大電影獎項也往往成為輿論熱點。“《綠皮書》大賣,也跟現在觀影人群更加年輕化有關。中國觀眾已經沒有‘看電影一定要看進口大片’這樣的觀念了,口碑好、獲過獎都能成為觀影的首要動力。奧斯卡獲獎影片從2016年的《荒野獵人》起就關注度大增,《愛樂之城》《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的影響也很大,《綠皮書》則是一次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