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心理自我保護機制普遍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

當人們由於某種原因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狀態時,就可藉助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以更好地適應生活。

1、合理化(文飾法)

當人的動機或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時,為了減輕因動機衝突

或失敗挫折所產生的緊張和焦慮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以

自圓其說,當然這些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並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

的時候可起到心理保護作用。

2、仿同

是把別人的慾望、個性特點不自覺地吸收成為己有,並表現出來.被仿同對象

總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愛的行為特徵,通過仿同來緩解個人的痛苦或焦慮,同

時可藉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樂。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為。

3、潛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慾望、情感或動機壓抑下去。雖然這些慾望、情感和動機

設有消失,但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會為此而緊張焦慮了。例如,某一女

生近來經常與一男生在一起,於是傳言四起,同學們都說他倆在談戀愛,該女生

聽了深感冤枉。其實,她內心深處未必就沒有進一步發展的願望,但她理智上卻

無法接受"他倆在談戀愛"這一現實,於是就將這種動機潛仰了。

4、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態度、意念、慾望轉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

上並斷言別人有此動機,以免除自我責備之苦。但是習慣於以投射來維持自己心

理平衡的人,往往會影響對自己的真正瞭解,也會影響與別人交往,因此,要恰

當應用投射保護機制。

5、反向

是指一個人內心有一種動機或衝動,承認了會引起不安,結果反而表現出相反的

動機或衝動。一般情況下,個人行為的方向與其動機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

表現出"形左實右"的現象。如有的病人十分關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別人面前反而

故作無所謂的姿態。

6、軀體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從而減輕心理緊張。例如,常有神經衰

弱的病人否認自己思維方式上的問題,而強調內心的緊張是由於身體衰弱或失眠

造成的。

7、置換

是把對某一事物的願望或情緒不自覺的轉換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學校被人瞧

不起的學生,常把對同學和老師的怨氣轉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靜心情。

8、幻想

當遇到無力解決的問題時,把自己置於一種脫離現實的想象境界,企圖以非現實

的虛構方式來應對挫折從而獲得心理平衡,這種保護機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昇華

把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的願望,以某種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方式獲得滿足。例

如攻擊性的願望不能隨處亂用,但可能從打球或射門中得到滿足。

10、補償

是指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為過失而遭失敗時,

選擇其他能獲得成功的活動來代替,藉以彌補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

11、否定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實予以否定,以減少心靈上的痛苦。例如,小孩打破東西闖

了禍,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來;癌症病人否認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

突然意外死亡等等。

12、退化

當人們感到嚴重挫折時,放棄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難較少、阻力弱弱、

較安全的境地——兒童時期,無意中恢復兒童期對別人的依賴,而不積極求

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負成人的責任。

13、轉移

指對某一對象之情感,因某種原因(發生危險或不合社會習慣)無法向其對

象直接表現時,而轉移到其它較安全或較為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例如,

一個售貨員或一個服務員因家中一大堆煩惱問題既無法解決又不能向孩子或

老人發洩,只好遷怒於顧客,服務態度極差。

14、隔離

把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離的,乃是整個事情中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如老人常不說死而說

“歸天”“長眠”等。在心理治療中,醫生注意發現病人使用隔離作用的現象,

可幫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問題。因為病人在潛意識中所要掩飾的,正是心理

15、抵消

是指以象徵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補救心理上的不適與

不安。例如,按我國習慣,過陰曆年時不要打破東西。萬一小孩打破了碗,老

人則趕快說“歲歲平安”。

自我保護機制一般是無意識地發生作用的,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使

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種新的角色下相對輕鬆地生活。儘管它有自欺的一面,

但它確實是一種心理自我維護的武器,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希

望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用好自我保護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