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盤活”民營經濟?

對話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要解決地方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改變地方政府、監管、金融機構對民企的隱性歧視很重要,要解決利率市場化問題,關鍵在於解決資金定價、不公正擔保,以及風控等方面問題,同時規範要規範非正規金融部門健康發展。


怎樣“盤活”民營經濟?


△ 為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各級政府近幾個月抓緊部署了大批對民企發展“對症下藥”的大禮包,為民營經濟發展增加新動能。


我國民營經濟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從國內走向國外,不斷髮展壯大,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為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各級政府近幾個月抓緊部署了大批對民企發展“對症下藥”的大禮包,為民營經濟發展增加新動能,得到了民營企業的熱烈響應。

“真金白銀”助推民營企業發展


北京一家人工智能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從2011年10月成立以來飛速發展,在全球機器視覺產業都處於領跑位置,但是面對的融資困境卻比做科研複雜的多。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劉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他手裡有國內外的高額訂單,有數十名海歸精英組成的團隊,但是由於缺乏房產土地等抵押物,以往貸款一直是個難題,嚴重困擾了企業的發展。

最近,在北京市相關建立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基金的政策指引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的協助下,劉琛終於拿到5000萬元的營運資金貸款支持,而且銀行還為其量身打造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業務,包括流動資金貸款、代理債權投資、項目融資、併購資訊顧問服務、集團企業境外資金境內歸集、銀企互聯等等,讓都是技術出身的劉琛和他的團隊感覺便利了太多。

同樣,上海也提出用好規模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為優質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同時明確將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的規模逐步擴大到100億元。浙江實行企業幫扶“白名單”制度,量化細化民營企業發債需求清單、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紓困幫扶清單、困難企業幫扶清單,著力化解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和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等等。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益平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要解決地方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改變地方政府、監管、金融機構對民企的隱性歧視很重要,要解決利率市場化問題,關鍵在於解決資金定價、不公正擔保,以及風控等方面問題,同時規範要規範非正規金融部門健康發展。

在擴大民間投資方面,各地也都紛紛大力氣引導激活民間投資,著力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北京市政府明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教育、養老、體育等領域。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20條舉措推動民營企業發展,並且明確提出民間投資要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50%以上。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則表示,政策性融資體系要以‘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槓桿式放大’為機理和要領,形成以財政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產業引導基金、創新孵化基地等相匹配的財政資金為後盾的支持機制,解決小微、綠色、創新、三農等民營企業融資之急。


為民營企業多設“路標”不設“路障”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民營企業家迎春座談會上強調,民營企業信心能不能持續增強、預期能不能持續鞏固,主要取決於各地各部門是不是真正領會和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想企業之所想、憂企業之所憂、急企業之所急,努力解決民營企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營造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環境。

營商環境,對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壯大至關重要,更是不少地方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最大的“痛點”所在。今年,各地為了改善營商環境上高招頻現,快馬加鞭。“感覺政府現在確實服務意識增強了很多。”遼寧大連一位老牌民營企業的負責人王曉告訴記者,“年初我有幾位南方來的客戶考察,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全程陪同,不厭其煩地解答各種政策問題,各種優惠政策也瞭解得非常明晰,讓人感覺如沐春風,確實不錯。”

東北的營商環境尤為收到關注。記者瞭解到,遼寧省新近強調,新官要理舊賬,更不能欠新賬,政府作出的承諾必須堅決兌現,政府作出的部署必須落實到位,多設“路標”不設“路障”,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黑龍江省提出要著力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誠信守約的人文環境、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以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

“我在國外都瞭解到,國內現在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空前,我已經決定今年就回來創業。”在英國留學多年,在生物工程方面很有造詣的劉佳正在積極籌劃回家鄉天津落地創業項目。據瞭解,天津今年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方面力度很大,取消城市基礎配套費,授權地方制定標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也一律免除。無獨有偶,江蘇計劃全年為實體經濟企業減稅降負1600億元以上。

在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山東省兩個副省級城市青島和濟南,在今年年初先後設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主要負責民營經濟發展綜合協調、發展促進、服務保障、“雙招雙引”等職責。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是首個設置民營經濟發展局的城市。青島市民營企業服務中心、民營經濟專家諮詢委員會同時揭牌成立,還推出了“民企之家”服務品牌,並開通了民營企業服務平臺。

“我們的主要職責是為民營企業當好‘店小二’,在融資、創新創業、用工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幫助民營企業打破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搬走‘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市場的冰山’。”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黨組書記高善武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中西部地區,相關省份更是在改善營商環境上不遺餘力。例如,貴州新近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80個工作日以內,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甘肅也創新推行“非禁即入”和“不來即享”政策,開展市場準入限制專項清理,堅決拆除有礙民營經濟發展的“隱形門檻”。

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從目前各地出臺的政策來看,各地在公共服務硬件和軟件方面進行全面優化,主要體現在簡政放權,為企業減稅降費,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企業鬆綁;“互聯網+政務服務”,針對各地區自身特點推出個性化的措施,通過“最多跑一次”使企業的交易成本持續下降;通過政府自身的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行政效率,來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