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現場

1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40年來,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

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陽的光輝,廣東科技體制改革40年的實踐,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和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廣東科技工作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廣東的科技事業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萌動,風起雲湧(1978—1984年):黨委重視科技工作,探索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運行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全國科學大會現場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技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80年4月1日,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習仲勳提出:一定要把科技工作列入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的第一把手也要親自抓科技工作。

黨委的高度重視為廣東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研發提供了環境。廣州中醫學院李國橋教授等人開展的有關青蒿素複方抗瘧研究、腦型瘧昏迷發熱關係等研究成果獲1979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青蒿素(artemisinin)的分子結構模型

省委、省政府發佈了加強科技工作的決定,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員的政治待遇和物質待遇。1980年9月1日,廣東省科技成果頒獎大會舉行,對147項優秀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員頒發獎勵證書及獎金,這是廣東首次對科研成果進行物質獎勵。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科技體制與經濟發展"兩張皮"的問題日益明顯,廣東開始探索以科研與經濟相結合的新運行機制。

1984年7月26日,省科技領導小組成立,由省長擔任省科技領導小組組長,副省長擔任副組長,省科委、省計委、省經委等10個省直單位負責人為小組成員,在政府管理機構層面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大亞灣核電站

我國首座使用境外技術建設的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廣東科技創新從"引進吸收消化"起步,向"集成創新"深化。

乘風破浪,揚帆濟海(1985—1998年):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破除科研計劃體制堅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報紙刊登《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發〔1985〕6 號 )頒發後,廣東科技工作在以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放寬放活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政策為核心,引入競爭機制,對外實行有償合同制,對內推行所長負責制,推進技術經濟承包經營責任制等方面進行科技體制改革。

這一改革階段的目標是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內部改革適應市場經濟,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融入經濟發展。1986年7月,廣東省六屆人大常委會通過《廣東省技術市場管理規定》,明確提出"技術商品"、"技術市場"的概念。這是全國第一部關於技術市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為廣東技術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技術貿易的繁榮提供了法律保障,標誌著廣東技術市場走上了有序發展的軌道。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廣東省技術市場管理規定》

規範技術市場發展的配套政策也相繼出臺,1986年12月,《廣東省放寬科技人員政策實施辦法》(粵府〔1987〕136號)發佈,第一次從政策上打破科技人員單位所有和部門所有,放活科技人員。1988年8月9日,省政府召開科研機構推行技術經濟承包經營責任制會議,提出在科研機構中實行技術經濟承包經營責任制,技術經濟首開"承包"先河。

1991年7月,全省科技工作會議召開,在國內率先提出"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要求。1991年,《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粵發〔1991〕24號)發佈,是全國第一個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頒佈的依靠科技發展經濟的文件。

1995年7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若干問題的決定》(粵發〔1995〕7號)發佈,提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國家科委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轉發了此文。

1995年9月19日,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科學技術進步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全省各級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於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對職務發明者在一定時期內對其職務發明允許佔有一定比例的紅股做出了規定。

1993年9月,《關於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暫行管理辦法》(粵科字99號)出臺,省科委會同省計委、省經委開展依託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工作,首次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C&C08數字局用程控交換機

企業逐漸成為廣東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93年,深圳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功研製了C&C08數字局用程控交換機,其系統結構、硬件及軟件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機投產後,1994年新增產值達2億元,新增利稅達3000萬元。該成果不僅大批量裝備我國的通信網,而且還覆蓋到國際市場,發展了中國自己的民族通信產業,打破了國外程控交換機獨霸中國市場的局面。該成果獲1995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廣東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起新的經濟增長點。"八五"期間,廣東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69%。到199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國一半以上。

勇立潮頭、奮勇搏擊(1999—2011年):優化重組科技資源,促進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嶺澳核電二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發佈,廣東繼續以省屬科研機構改革為重點,加快了科技體改革的步伐。《廣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粵府〔1999〕51號)對省屬科研機構進行重新分類定位。

2002年,廣東省政府頒佈實施《關於深化我省公益類型科研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粵府辦〔2002〕47號)、《廣東省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管理(試行)辦法》(粵辦函﹝2002﹞200號)等政策,大多數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已經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

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粵發〔2004〕2號)首次提出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區域創新體系。

2006年,廣東省政府、教育部聯合出臺了《關於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粵府〔2006〕88號) 和《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粵府〔2006〕123號),在國內率先開展省部產學研結合試點工作,並逐漸形成了"三部兩院一省"(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產學研合作模式。

2008年9月,《廣東省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綱要》(粵府〔2008〕72號)和《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粵府〔2008〕74號)同時印發,提出建設創新型廣東的目標,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核心。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現場

2011年11月,廣東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全國第一部地方性自主創新法規誕生,為廣東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法規保障。

廣東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調動全國的創新活力,在省部院產學研合作、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帶動下,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式區域創新體系,極大地激發了各方面投入的積極性。到2011年,廣東研發投入是五年前的3.3倍。

創新驅動,進入新時代(2012年以來):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現場

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粵發〔2014〕12號)印發,在全國率先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兩個輪子"同步轉起來。2015年2月,《省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粵府〔2015〕1號)出臺,隨後8個配套實施細則文件陸續公佈並實施。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建立與其相適應管理體制,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2012年,廣東省科技廳制定《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方案(試行)》(粵科規劃字〔2012〕202號)和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監督管理與考核評價、結題驗收等3個內部工作規程。

2013年啟動實施"省級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從1.0版升級到2.0版,持續推進省級科技管理改革,科技創新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關於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試行辦法》

2010年後,新型研發機構在廣東蓬勃興起。2015年5月,廣東省科技廳等10個省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試行辦法》印發,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為我省探索科研機構有效支撐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樣本和範例。截至2017年12月,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總數219家,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研發經費支出為147億元。平均每家機構平均投入0.67億元,研發經費支出穩定增長。

2016年6月,廣東省府辦印發《關於金融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粵府辦〔2016〕57號),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更好地支持了創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現場

2016年12月,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亮點是規定"利用本省財政性資金設立的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處置權"、"財政性資金項目合同中,單位與成果研發團隊或完成人可約定轉化機制",對未約定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和報酬的情況規定了對成果主要貢獻人員的最低提取成果轉化收入的比例。這些規定對平衡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研發團隊或完成人之間的利益分配起到積極作用。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換流站交流場

廣東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讓創新資源充分流動,湧現大批科技成果。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廣東首次以第一完成人取得該等級獎勵;南海高溫高壓鑽完井技術攻關成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具備獨立開發海上高溫高壓油氣能力的國家……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

在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下,廣東科技創新取得輝煌的成就。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東莞散裂中子源俯瞰圖

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繼啟動,2017、2018年度廣東省區域創新能力均位居全國第一,港珠澳大橋通車、東莞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7家廣東省實驗室相繼成立……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港珠澳大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廣東科技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舉措,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有力支撐。

40年砥礪奮進,廣東科技深化改革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