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離隊少年”胡波的真實寫照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老實說,我是帶著懷疑的心態來看這部《大象席地而坐》的。一年前,第68屆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將費比西獎頒給《大象席地而坐》時,我才知道這部電影和胡波這個名字(寫小說時他用“胡遷”作筆名)。因為看不到影片,我只好從圖書館找來了他的小說集《大裂》和《牛蛙》。翻開書本,我發現《大象席地而坐》居然只是一篇情節簡單的短篇小說。一篇短篇小說怎麼能拍成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

終於,網上有了《大象席地而坐》的視頻流傳,我急忙下載了觀看。因為最近看《地球最後的夜晚》《冥王星時刻》時都有睡過去的經歷,所以我做好了耐心看片的心理準備,畢竟這是史無前例的230分鐘片長,而且是一部所謂的“藝術電影”。可沒想到的是,《大象席地而坐》卻給了我流暢的觀影體驗,並無近年來流行的那些“藝術電影”的生澀、枯燥、拖沓和乏味。它當得起柏林電影節(費比西獎)、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獎)以及豆瓣電影網友(2018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的肯定。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首先,編劇和導演胡波很能講故事。《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情節性很強的電影,一環套一環吸引你看下去。它從小說原著一個人的故事擴展到4個人的遭遇,更加寬闊,更加厚重,更加真實,也更加深刻。

第一個人物是混混於城,就是小說原著中的“我”。無所事事的他追求女友被拒絕,然後睡了朋友的妻子,卻被突然回家的朋友撞見。朋友想不開,跳樓自殺了。他想去滿洲里避風。這個故事與小說原著一致,只是把故事發生地從臺北搬到了河北井陘。

第二個人物是高中生韋布。他幫同學出頭,失手把於城的弟弟于帥推下樓梯摔死了。不得已打算逃去滿洲里,卻買了一張假火車票。為了退回票錢,他找到了票販子,卻落入於城之手。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第三個人物是老頭王金。女兒女婿一直催逼著他進養老院,心愛的小狗被走失的大狗咬死,找到大狗主人索賠又被臭罵一頓。於是王金索性帶著外孫女準備去當兵時呆過的滿洲里。

第四個人物是高中生黃玲。因為在家裡得不到母愛,她喜歡上了學校的教務處副主任。他們兩人在KTV被人偷拍了視頻,發到朋友圈。教導處副主任的妻子更是登門謾罵。黃玲一怒之下,用棒球棍揍了她,然後逃到火車站,準備和韋布一起逃往滿洲里。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就這樣,在一個山區小縣城裡,4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陰差陽錯地走到了一起,企圖到遠方尋找另一種生活。

對比小說原著,電影《大象席地而坐》顯然要高出一籌。小說原著只是一個簡單的寓言,而電影則已是一個深刻的故事。值得肯定的是,電影去掉了小說結尾“我”衝進動物園象籠,被席地而坐的大象踩死的情節,把“大象席地而坐”虛化為一個遙遠的想象。雖然影片長達230分鐘,但一點沒有冗長的感覺。4條人物線的合理交叉,使劇情更為豐富,節奏更為清晰,人物性格的發展更為完整,也使觀眾更能理解影片的創作意圖。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人物塑造做得不錯。時下流行的藝術電影常常忽略人物性格塑造,把人物只當做一個標籤。《大象席地而坐》則反其道行之,塑造出了頗為鮮活、生動而深刻的人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於城是個混混,自己一事無成,卻總把責任推給別人。睡了朋友的妻子,導致朋友自殺後,他既怪罪朋友妻子虛榮,又怪罪女友拒絕他導致他去找了別的女人。王金是個退休老人,被女兒女婿逼迫,又陰差陽錯被扯進了韋布的風波中。最值得讚賞的是兩位高中生,韋布和黃玲。前者天真地為同學出頭,卻發現同學真偷了手機,還把他出賣。他在鐵路邊面對廢墟大罵“人渣”“狗屎”這段戲酣暢淋漓,令人落淚。後者與母親的幾段戲頗為生動,描寫出值得深思的扭曲母女關係,令人同情。這些鮮活人物的存在,讓《大象席地而坐》不僅好看,而且發人深思。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再次是攝影的自然和巧妙。影片中較多使用長鏡頭,但卻絕無做作之感。鏡頭和劇情聯繫得非常緊密、自然、流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對血腥鏡頭的迴避。王金牽著小狗在窄巷裡遇上走失的大狗,大狗把小狗咬死。鏡頭始終拍的是王金的背,觀眾看不見狗咬狗的場面,只聽到狗的慘叫聲。同樣的場面還有黃玲出門遇上大狗,摸到棒球棍嚴陣以待,把大狗嚇走。鏡頭一直在黃玲背後,我們也看不見大狗,只聽到狗的呼哧呼哧聲。這種巧妙的拍攝令人身臨其境,看出導演和攝影花費了很多心思。

說了上面這些好話,接下來我要說說不同的看法。我不能苟同《大象席地而坐》宣揚的價值觀。是的,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傷害。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得出“這就是一個互相傷害的世界”的結論。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所有關於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文章都有這麼一段話:這是一個關於“傷害”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或肢體或言語的吶喊質問著同一個問題,“我們還要活(被傷害)多久?”

顯然,影片講述了一個互相傷害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就是互相傷害。影片結尾,王金的那句話“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會發現,沒什麼不一樣的”,就是影片的點睛之筆,就是編劇、導演胡波的價值觀。人生的幻滅、失望之情在此溢於言表。從這裡,我們顯然就會明白,胡波後來自殺的原因。他因為拍片的挫折而對這個世界失望了。王小帥在《大裂》的序言裡把胡波稱為“離隊少年”。我以為這個稱呼很準確。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裡展現出來的,恰恰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胡波

說到這裡,我想引述一位豆瓣網友的話:“遺憾導演沒有再抵禦這個世界的嚴寒更久一些。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會這麼狹隘,不會把經驗和常識不足當作外界加諸的苦難,把故作深沉當作青春姿態,也不會把父母和成年人都當作敵人。他再也沒機會理解掙扎熬過去是什麼感覺,是更苦澀,還是更寬廣。”

這位網友說得極是。這個世界有互相傷害,但並不都是互相傷害。這個世界有仇恨,但更多的是愛。我們不能粉飾現實,但也不能醜化現實。能走過苦難、挫折,迎來成功、輝煌,才是強者。只看到苦難、挫折,在苦難、挫折面前倒下的,那是弱者。

《大象席地而坐》:“离队少年”胡波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肯定影片《大象席地而坐》藝術上的成功,卻不贊同胡波在影片中展現出來的主題和價值判斷。如今那麼多電影界人士和觀眾、網友對《大象席地而坐》的肯定,恰恰反證了“活著就是互相傷害”的觀點是不成立的。我們為這樣極富才華的導演的離開而惋惜。假如他挺過這道坎,也許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像那位豆瓣網友說的,看到更寬廣的人生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