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作為國內最出色的商業電影操盤手之一,甯浩的每一部新片上映,都很難不讓人多出幾分期待。

加上“瘋狂系列”的名頭,《瘋狂的外星人》在這個春節檔,更是許多人眼中的頭號種子選手。

大年初一,當我走進影院坐下的時候,外星人還能在豆瓣拿到7.2,當我走出影院的時候,天變黑了,豆瓣一看,我臉也變黑了。

咋的?倆小時就變成6.6了.....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我常常看見手機中的應用商店,有些好軟件被瘋狂刷一星,其中的評論齊刷刷都是“一星保護”。

我們見到太多優秀的APP被外來的適用人群無情的踩下,然而APP是APP,電影是電影。

電影咋能一星保護,一星保護就成《封神傳奇》了,本來想留下四星的我,毅然決然來一個五星保護!

名言曾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點燈,照亮家園。

我這五星之火能不能燒到整個平原?

算了,我又不是superhero,要我也能撬動影壇了,那豈不是成了荒誕界的頭牌了?

這不是荒誕的,最荒誕的還是這出荒誕喜劇被我們指責不真實,太胡鬧。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胡鬧在哪兒?

我似乎在斷續的WIFI加載中找到了答案。

開局宇航員為了和外星人建交,交換彼此基因球之時,咔咔的自拍抖音讓外星人誤以為是要開戰節奏。

這一幕被很多人戲稱:導演腦子被驢踢了吧,你外太空還有信號和心情發抖音?

《瘋狂的外星人》少了“瘋狂系列”前兩部《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裡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線索敘事和交叉剪輯,敘事上回歸了傳統,但在骨子裡,它繼承的依然是這個系列“瘋狂”的精神。

這裡的“瘋狂”,是陰差陽錯的荒誕,是皆盡過火的癲狂,是那種每個人都是笑話的諷刺和批判。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因為如此,甯浩不太願意稱呼自己的這些電影為“喜劇”,而更願意稱之為“荒誕劇”,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荒誕諷刺劇”。

一個人是笑話,它就只是笑話,每個人都是笑話,它就成了荒誕。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外星文明對地球文明的歧視,他認為低等的地球文明連如此簡單的一個基因交接都沒法順利完成,而後更是認為地球人把他當作低等動物一般侮辱和對待,等待他的,就是被當成猴耍的待遇。

在影片的中段,象徵著科技和進步的西方文明對代表著市井和農耕的東方文明同樣是赤裸裸的歧視。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以約翰為首的特工無法想象兩個耍猴人有眼不識外星人,居然把如此重要的天外來客當作低級的靈長類動物飼養和訓練,甚至也從不試過耐心地從對方口中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只是一味地要求和強迫。

但其實,他也是一個被耍的猴,飛遍了整個地球都撲了個空,在眾目睽睽之下,更是煞有介事地與猴完成了一場與外星人的建交,一遍又一遍地舔舐那個沾滿大便的基因球。

這場戲也是全片最可笑的地方,越是一本正經,越顯盲目愚蠢。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耿浩和大飛歧視的,則是動物。

大飛無疑更明顯一點,在他眼中,無論是真猴歡歡還是假猴外星人,無非都是為己謀利的工具,但求一賣了之。

耿浩的態度要複雜一點,他同樣把猴當作自己的謀生工具,但也和猴產生了某種無法隔斷的情感聯繫。

一方面他會羞辱猴,另一方面他也會奮不顧身去拯救猴。

或許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重複雜,他成了整部電影裡最具人味的角色,也是最終的拯救者。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這是一部打上了甯浩自己鮮明的個人標籤的賀歲片,但或許也正因為個人風格過於鮮明,它與許多觀眾的預期也存在著某種尷尬的偏差。

對於許多抱著對“劉慈欣改編作品”的期待,看到另一部《流浪地球》式的重工業硬科幻色彩的科幻片的觀眾而言,這部分期望可能會落空。

除了外星人,《瘋狂的外星人》和科幻其實關係不大,它就是一部電影的荒誕諷刺劇,只不過,甯浩巧妙地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應景的賀歲元素。

對於許多抱著看一部典型的賀歲喜劇的觀眾而言,《瘋狂的外星人》可能並不像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喜劇那麼“搞笑”。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至少,黃渤和沈騰兩大主演的喜劇天賦,沒有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他們兩人在片中的喜劇色彩,主要還是通過語言來完成,在更大背景的故事裡,他們只是荒誕的一部分。

到頭來,他們也只是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在扮演自己可笑的那個部分而已。

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倒是實現了甯浩喜歡的那種“平等”,大家都是笑話,誰也別瞧不起誰。

其實尋找外星人現在在西方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顯學。

也沒人覺得你是傻缺,因為這些參與者都是科學精英或者富豪,玩的是真槍實彈,運用的是頂尖科學手段。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說到尋找外星人,美國有著名的SETI項目,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空間科學實驗室主辦。

還有就是很有名的是“突破聆聽”項目。

這個項目是俄國富豪尤里.納爾米出資,霍金生前主持。

與此同時,很多西方富豪們也預備加入幾十億美元起的外星探索和外星移民計劃,比如馬斯克。

他們在真正地左右人類文明的未來。

和西方世界長槍短炮,拿著望遠鏡對著太空不同。

中國民間的外星人探索,基本不走技術流,不玩硬設備,沒必要,咱也玩不起。

最好還是對外星人進行心靈感應和愛的呼喚。

掘地三尺也要把隱藏在中國的外星人挖出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要和平相處的,堅持獨立自主五項原則,咱們爭取共創銀河系美好家園,是一種精神按摩。

猶記2013年,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飛碟探索》改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讀者,一位因為讀了錢學森的《星際航行概論》,迷上航天科學和UFO的發燒友對主編髮現的感慨:“UFO探索只是一種流行文化,和科學無關。”

這種經歷,或許有些悲壯,好在,我們還有科學,正如卡爾·薩根所說:“真正的科學同樣令人激動,更加神秘莫測,更具智能的挑戰,還有許多接近真理的東西充滿未知的神秘。他也許不知道,星際間寒冷稀薄的氣體裡存在著醞釀生命的分子結構團;在400萬年前的火山灰裡發現了早期人類始祖的足跡……”

這些,是不是比外星人更有趣?

放之科學,這是悲壯;放之電影,則是心酸的黑色幽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