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興 家富 人和 村美——四川鄉村文化振興調查

“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是四川治蜀興川的一個突出亮點。”前不久,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主辦的鄉村文化振興論壇上,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董進智透露,截至2018年末,四川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約29000個。

董進智說,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文化的特殊貢獻——“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文化興,鄉村才能興。”

記者調研發現,四川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傳承耕讀文明,繁榮農村文化,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守住鄉風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宜賓市南溪區裴石鎮依託區域內月亮灣生態景區,打造了一個集家風展示、研究、傳承、教育、旅遊於一體的“巴蜀家風傳承示範基地”,成立了巴蜀家風文化中心,舉辦了“傳承優良家風、情濃幸福裴石”文藝會演等系列活動。一個洋溢著濃厚家風文化氛圍的新農村正在形成,塑造家風文化品牌、展示文化裴石魅力,逐漸成為裴石群眾的共識。

瀘州市瀘縣開展“龍城好家風”主題道德實踐活動,在各村、社區開展“尋蹤問祖尋家譜”活動,倡導村民尋找自己的“家”的起源,通過向親屬諮詢、查找相關資料等,瞭解自己家庭的延續歷程,編制完善家族家譜。一條條質樸的家規祖訓,鼓勵著人們學好向善。

成都市溫江區制定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完善包片、駐村聯繫掛鉤機制,落實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責任。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正平說,鄉村文化振興需要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主要體現為村民道德境界的提高,文明言行的群體性自然生成、湧現。當前的四川鄉村,處處洋溢著崇善尚美的氛圍,塑造優良文明鄉風、打造美好精神家園成為鄉村群眾的一致追求。

留住鄉情

巴蜀家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蘇東來說,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核心在於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是植根於鄉村,彰顯於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文化特質。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不離鄉土、守護鄉土。

瀘州市合江縣堯壩鎮始於北宋,是一座歷史悠久、彙集了川黔兩省濃厚歷史文化和古風民俗的歷史文化名鎮,該鎮地方特色異常鮮明且擁有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街道民居建築群,專家稱其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在保護開發中,堯壩不隨便改變房屋外牆顏色,保護區居民不搬遷,將古鎮的歷史遺存與古鎮原住居民的民俗傳統自然融合起來,原汁原味地向遊人展示古鎮的人文氣息和文化魅力。漫步其中,不僅能體會到與喧囂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閒生活節奏和淳樸的民風民俗,更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

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王毅說,鄉村是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要保存它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生活風貌,“讓鄉村更像鄉村”。這就需要發動村民去追溯鄉村歷史和文化風貌,增強村民對鄉村文化和自己之間的關聯感,從而更加認同鄉村文化,願意維護、保持和發揚鄉村文化。

四川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蒲波說,在開發保護中,堯壩古鎮旅遊資源得到了較好利用,古鎮文物得到進一步保護,古鎮的美譽度、知名度迅速上升,充分說明了其發展方針的正確性。

推動鄉村文化經濟協調發展

經過多年的建設,四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已經具備較好基礎,標準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總分館制的實行,極大改善了農家書屋的書籍數量和質量。來自彭州市的數據顯示,該市20個鎮(街道)文化站面積超過600平方米,18個鎮群眾文化廣場超過1000平方米,20個鎮(街道)都有宣傳長廊。在各個街道、社區,電腦、圖書及其他文化活動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群眾活動經常開展。

四川不僅致力於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高鄉村文化服務水平,還努力探索鄉村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文化產業形態,推動鄉村文化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古天文學家、西漢巴郡閬中人落下閎創立太初曆,確立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創造性地把迎接春天與迎接新年在曆法上統一起來,落下閎因此被譽為“春節老人”。閬中古鎮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遺址遺蹟,做大做強春節文化。依託閬中春節文化及落下閎研究項目,四川將閬中打造成世界春節文化大觀園,彙集了全國各地的特色春節文化、傳統春節民俗、典型春節小吃。遊客到閬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區域所獨有的春節習俗。

蒲波說,四川深入汲取悠久的農業歷史文化,找到農耕文化本身的獨特優勢,發掘其價值並充分利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繼承和弘揚鄉村文化,樹立敢於創新、樂於學習、合作共贏的精神文化,形成“經文互促”模式,走出了一條有鄉村特色的文化振興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