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中國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單偉建是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大佬級人物。他在新橋投資任職期間,曾帶領團隊完成過幾項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

比如對韓國第一銀行的收購,比如對中國商業銀行深發展的投資。從2010年起,單偉建出任亞洲最大私募股權公司太盟投資(Pacific AllianceGroup)的首席執行官。

單偉建剛出版了一本書《走出戈壁灘:我在中國和美國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他作為知青到戈壁灘下鄉六年,成為第一代公派到美國的留學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並且在沃頓商學院教書的經歷。單偉建的個人經歷幾乎跟中國的發展同步。

在紐約宣傳新書期間,他接受了《財富》雜誌的採訪,談到他對中國經濟的觀察和看法。

單偉建對中國經濟的判斷是:有兩個短期因素造成目前的經濟增速放緩,但在經歷過調整後,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會保持小步快跑的狀態,而非此前的高速狂奔。

2018年中國GDP增速為6.6%。2019年,如果速度進一步放緩,單偉建也不會吃驚。就像前面說的,他認為有兩個短期因素導致了這種放緩。

首先是監管機構對影子銀行系統的打擊。

監管擔心影子銀行系統可能存在的風險,影響經濟健康。但正是它們為私營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部分信貸。這導致了私營企業缺少銀行信貸的支持,進而造成私營領域投資的放緩,帶動經濟增速的放緩。

另一個短期因素是中美貿易爭端。

在單偉建看來,雖然中美貿易爭端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很小,但對商業界的信心衝擊很大。“貿易爭端打擊了中國製造商的信心,影響進一步投資。”

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可以通過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來推動增長。

中國有能力這麼做。中國的財政狀況比其他大國都好。中國的債務僅佔GDP的17%,還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但在單偉建看來,政府不太可能這麼做,過去兩年中國的政策都是在去槓桿,因為政府認為過度信貸比限制信貸更有可能影響長遠的經濟增長。

談完了這兩個短期因素之後,我們再來看長期因素。

單偉建的觀點是,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從製造業主導轉變為消費主導。

“由製造業轉向消費的歷史進程決定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放緩”,原因是,“個人消費對經濟的推動比不上製造業投資”。

因為投資具有所謂的“乘數效應”,比如,投資一座工廠,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可以帶動更多周邊產業。而消費支出就沒有這種“乘數效應”。

造就中國經濟奇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口。中國在過去20年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大量的農民前往城市的工廠工作,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

但是現在,大家已經談論了很多中國面對的人口挑戰。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過去十年裡勞動力成本增加了11%,中國製造商出口產品的價格卻持平甚至走低。”

另一個因素是中國的高儲蓄率。

過去中國家庭收入大部分都儲蓄起來,“大量儲蓄充實了銀行的資本,也為製造業強勢崛起輸送了資金。”

現在情況同樣在變化,中國的消費在崛起。單偉建給出了一組數據:十年前,基本由製造業貢獻的出口,佔GDP的36%,消費佔35%。現在,出口降到19%,消費則升至50%。

因此,單偉建非常看好中國的消費品和服務領域,包括醫療、醫藥、專業金融、食品飲料等。他認為這些領域代表了中國的未來。

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長期而言,中國會進入一個穩定的增長階段。

最後,有種悲觀看法擔心,中國會因為資產泡沫破滅,比如房價暴跌而陷入危機。單偉建反駁了這個觀點。他認為,中國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的美國或1997年的東亞那樣的金融危機。

他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的銀行系統其實很安全。

原因包括,中國人的房屋貸款比例只佔購房時房價總額的20%到30%;中國文化決定中國人對償還債務很負責,比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就很少放棄還房貸的案例;以及,中國的政策限制個人擁有多套住宅。

因此,單偉建認為,房價即使下跌30%,也不會對中國的銀行系統形成影響,並進而引發危機。

不過,房價下跌總歸不是好事。一個負面影響是,消費者會感覺變窮,然後減少消費,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以上就是投資大佬單偉建對中國經濟短期和長期發展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經濟在短期內會面對增速下滑的挑戰,但長期而言會進入一個由消費驅動的穩定增長。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