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2月25號,第91屆奧斯卡在洛杉磯的杜比劇院落幕,最終《綠皮書》摘得最佳影片大獎。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縱觀今年的獲獎情況,可以說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黑馬,也沒有太多驚喜。之前呼聲高的電影《綠皮書》、《羅馬》等,都基本分到了蛋糕,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今年的奧斯卡也可以稱得上是平淡無奇,乏善可陳。就拿獲得最佳影片的《綠皮書》來說,它的MTC評分只有71分,是歷史上所有獲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當中的最低分。而《綠皮書》講述的故事與《為黛西小姐開車》和《觸不可及》都很接近,雖然足夠感人足夠優秀,但總還是套路滿滿,好似一份沒什麼驚喜也沒太大瑕疵的番茄炒蛋。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2015年的第87屆奧斯卡在提名公佈之初曾被批評為“史上最‘白’奧斯卡”,因為入圍的電影和男女主演中都是一水的白人,鮮見其他族裔。甚至因為這點被部分黑人演員抵制參加奧斯卡。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而到了今年,可以算得上是史上最“黑”了。因為今年呼聲最高的幾部影片,如《綠皮書》、《黑色黨徒》、《波西米亞狂想曲》等,幾乎一大半都是黑人主演。而從最終的獲獎結果來看,黑人演員也是收穫頗豐。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相比於頒獎禮的乏味,今年有關奧斯卡周邊的新聞顯然要有趣許多。

先是原定的頒獎禮主持人凱文·哈特幾年前的恐同言論被扒出,引發網上抗議,最終哈特不得不宣佈退出主持,而今年的奧斯卡也就成了近30年來唯一一次沒有主持的奧斯卡。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之後為了拯救近年來每況愈下的收視率,組委會決定把最佳攝影、剪輯等四個技術獎項放到廣告時間頒發,又是引來一片抗議聲。

除此之外,奧斯卡還想出了一個騷操作,就是想要設立一個新的獎項,最佳流行電影獎,也就是頒給漫威DC這些爆米花電影,蹭一波流量,藉此拉動收視率。然而這個提議被批評為損害了電影的藝術性,不得已而告吹。

儘管奧斯卡為了拯救收視率,做了如此多的努力,卻依然改變不了越來越不為人所關注的現狀。

今年奧斯卡提名影片的主題,依然是濃烈的“政治正確”風。種族、移民、LGBT等等這些在美國佔據重要討論空間的議題一個也不少。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綠皮書》


《綠皮書》無疑是今年呼聲最高的影片,10項提名也說明了這一點。如上文所說,這個電影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工整。它講述了一個白人司機和黑人僱主在交流中逐漸打破心理藩籬的故事。同樣類型的故事你可以在1989年的《為黛西小姐開車》中看到,可以在1992年的《聞香識女人》中看到。放在別處,它可能會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但,這是奧斯卡。只能說,今年的最佳影片讓人提不起太多的興趣。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黑色黨徒》

《黑色黨徒》,一部來自斯派克·李的談論黑人的電影。故事本身很有趣,也最終拿下了最佳改編劇本大獎,然而同樣是談種族問題,斯派克·李的成名作《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水準明顯要差的多。過分的政治宣講和煽動讓人覺得彷彿在看一部民主黨宣傳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臺領獎時,斯派克李高呼大選馬上到來,希望美國人民這次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在影片《黑色黨徒》的結尾,斯派克·李就diss了特朗普,如今領獎臺上又再次為民主黨發聲,這樣一部針對性明顯的電影,未免有些用力過猛。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波西米亞狂想曲》

如果沒有男主演——新一任奧斯卡影帝拉米馬雷克,對皇后樂隊主唱的完美還原,相信《波西米亞狂想曲》甚至不會出現在最佳影片的備選之中。電影本身放在傳記片中算得上中規中矩,本身題材讓人激動,然而最終呈現出的卻是保守中庸的片子,可以說完全是拉米馬雷克用表演把這個影片拉高了一個檔次。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羅馬》

唯一可能對《綠皮書》造成威脅的,就是阿方索卡隆的這部自傳體電影《羅馬》。在之前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羅馬》就已經獲得了金獅獎。而在奧斯卡提名中,又同時入圍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兩個獎項。不過影片本身的氣質更適合歐洲電影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多少有些八字不合,實屬遺憾。

“今年是奧斯卡的小年”這句話似乎這幾年都在說,但沒想到今年的奧斯卡竟然能夠平靜如水成這樣。即使與飽受詬病的去年相比,也很難找到一部影片的質量能與《三塊廣告牌》比肩,更何況去年還有《水形物語》和《伯德小姐》。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近年來,奧斯卡一直被詬病為由中老年白人的審美所主宰,也產生了很多讓人扼腕的遺珠。比如《國王的演講》這樣中庸到好似一部電視電影的傳記片竟然能夠戰勝《社交網絡》,又比如《水形物語》爆冷擊敗《三塊廣告牌》等等。

為了改變這一刻板印象,奧斯卡也做了諸多努力,但好像每一次改變都未能受到世人認可。

從被人吐槽“太白”到《月光男孩》問鼎,可這個結果同樣被人吐槽是“政治正確”,明明《愛樂之城》更好更受人歡迎;想要迎合如今的超級英雄風而設立最佳流行影片,被人批評自降檔次,吃相難看;又比如《黑暗騎士》未進入最佳影片候選讓人們為之叫屈到今年超級英雄電影《黑豹》入選讓人大跌眼鏡。

在美國政治氣候的大環境下,奧斯卡越來越政治正確,也越來越小心謹慎。為了保證各方面的感情不受傷害,換來的結果就是如此乏味無聊的一屆分蛋糕大會。

走過91年的奧斯卡該如何改變?


史上最“黑”奧斯卡落幕


與奧斯卡評價相似的,可能就是我們的春晚了。同樣是被批評吐槽越來越糟,一屆不如一屆,同樣每年結束後還會有著很大的討論量。

奧斯卡就和春晚一樣,成了反射中美兩個國家文化氣候的兩面鏡子。人們常議論,如今的電影沒有過去的好,如今再也無法誕生《教父》、《霸王別姬》那樣的經典之作,奧斯卡的質量越來越良莠不齊,春晚越來越不好看。。。然而,萬幸的是,藝術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它是反映文化氣候的一面鏡子,卻又並不總是如此,你永遠難以預料下一部經典之作正在誰的腦海中誕生。所以,雖然奧斯卡越來越無聊,這個變幻萬千的時代卻永遠讓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