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這裡有令人難忘的洱海,古樸神奇的麗江古城,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叢林,吸引無數旅遊者的“十八怪”,清新的空氣,美不勝收的山水,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這裡就是擁有“彩雲之南”美稱的雲南。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在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上,有一個建水縣,世代燒製陶器,名為建水紫陶,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建水陶的陶泥取自境內的五彩山,它的含鐵量高,使燒製成器後硬度高,強度大,表面還富有一定的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身。建水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有壺、杯、盆、碗、碟、缸、汽鍋、菸斗、文房四寶等作品。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在建水縣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製陶工藝,建水陶瓷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其中建水紫陶歷經漢唐宋,成長於元明清時期,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歷經無數手藝人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黃木忠將這項民間技藝順利的繼承了下來。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黃木忠,男,1968年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碗窯村。祖祖輩輩以製陶為生,其曾祖父黃佔林在建水有“泥王菩薩”之稱,為建水陶一代宗師,自幼受家庭文化薰陶,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10歲黃木忠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傳統紫陶製作工藝,1985年進入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工作,開始潛心研究製作紫陶技藝,期間其紫陶製作技藝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極大的提升。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摸索、研究,黃木忠早已精通制泥、拉坯、書畫裝飾、雕刻、填泥、打理、燒製、打磨等紫陶製作的各項工藝,特別以拉坯、裝飾見長,他的作品古樸、典雅、陶味濃郁,獨具風格。


一顆純潔的藝術之心在冶陶中淨化


“我們要在傳統的製陶工藝基礎之上,融入現代的人文意識,孜孜探索,銳意進取,不斷研究並提升紫陶文化的價值和品味,在繼承和發展紫陶傳承文化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思想意識,從而賦予每件紫陶作品真正的生命”黃木忠這樣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