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蕭條是企業徹底削減成本的唯一機會

2016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瀋陽報告會上,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作了“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主題演講。高達6000元的門票早在幾個月前已被預訂一空,現場1700位亞洲各地的頂級企業家反響熱烈。以下為開始部分演講內容:

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為止,在這個經營哲學報告會上,我分八次在中國各地系統地講解我的經營思想和經營方法,這是在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經營實踐中,我親身體悟的心得。

今天,在上述連續八次講話之後,我想以《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為題,展開今天的講話。

現在,中國經濟仍然在以接近7%的速度增長。但是,與過去每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時期相比,增速已明顯放緩,可以說已經迎來了產業結構的轉型期。

特別是這裡瀋陽乃至整個中國東北地區,過去作為鋼鐵、石油、煤炭等重工業的基地,在中國經濟增長中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據說直接受到了經濟減速的影響。把經濟減速看作蕭條,怎麼積極應對,這對於實現經濟的再次騰飛,是非常重要的。

再把目光轉向國外。由於英國脫離歐盟而引起的世界金融市場的混亂,以及對歐洲政治不穩定的擔憂,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加大。今後,在前景不透明的世界經濟中,什麼時候會發生像雷曼危機時期相同的經濟蕭條也未可知。

稻盛和夫:蕭條是企業徹底削減成本的唯一機會

就是說,在對付現實蕭條的同時,為了準備可能降臨的更嚴重的經濟蕭條,如何把握好正確的經營之舵,正是我們企業經營者面臨的課題。下面就有關這個問題,結合我長期以來的思考,以及我實際採取過的措施,以“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為題,展開我今天的講話。

首先,有一點希望與大家取得共識,就是要以積極開朗的態度去突破困境。蕭條越是嚴重,我們越是要咬緊牙關,堅忍不拔,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闖過這道難關。決不悲觀,必須以積極開朗的態度應對難局。在這基礎之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蕭條是成長的機會”,企業就是應該通過蕭條這樣一種逆境來謀取更大的發展。

實際上我經營的京瓷公司就是如此。京瓷今年迎來了創立57週年,而在這57年間京瓷沒有出現過一次年度虧損,實現了企業順利成長髮展的目標。但是回顧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過程,我們曾遭遇過多次嚴重的經濟蕭條。

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機,90年代的泡沫破裂的危機,2000年代IT泡沫破裂的危機,以及不久前的雷曼金融危機,我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經濟蕭條。

每次面臨蕭條,作為經營者的我總是憂心忡忡,夜不能寐。但是,為克服蕭條不懈努力,每一次闖過蕭條期後,京瓷的規模都會擴大一圈、兩圈。從這些經驗當中,我堅定了“應當把蕭條視為成長的機會”這樣一個信念。

企業的發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長作比喻的話,克服蕭條,就好比造出一個像竹子那樣的“節”來。經濟繁榮時,企業只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成了單調脆弱的竹子。但是由於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就形成了許多的“節”,這種“節”才是使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並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

將蕭條視作機會,重要的是在平日裡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高收益正是預防蕭條的最佳策略。

為什麼呢?因為高收益是一種“抵抗力”,使企業在蕭條的形勢中照樣能站穩腳跟,就是說企業即使因蕭條而減少了銷售額,也不至於陷入虧損。同時,高收益又是一種“持久力”,高收益企業有多年積累的、豐厚的內部留存,即使蕭條期很長,企業長期沒有盈利,也依然承受得住。另外,此時還可以

下決心用多餘的資金進行設備投資,因為蕭條期購買設備比平時便宜許多

像這樣,在蕭條到來之前,就應該盡全力打造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這才是經營。平時沒能實現高收益,遭遇蕭條,必須堅忍不拔,千方百計去克服蕭條。但是,經營者本來應該思考的是蕭條之前的準備工作。雖然蕭條往往突如其來,但是作為應對蕭條的預防策略,平日裡有沒有實現高收益經營,這是首先要提及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在公司內外總是強調“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

蕭條出現,首先是客戶的訂單減少,對製造業來講,就是沒有活幹,可賣的產品減少,由此銷售額降低,比如本來賣100個的現在只能賣90個,利潤當然會減少。

但如果平時維持10%的利潤率,即使銷售額下降10%,照樣可以盈利,不!就是銷售額下滑兩成,企業仍然可以保證有一定的利潤。只有當銷售額下降30%、40%時,才可能出現赤字。

因為利潤率高意味著固定費低,銷售額多少降一些,利潤只是減少而已。如果企業利潤率達到20%、30%,即使銷售額降去一半,企業仍可盈利。

就是說一個高收益的企業即使遭遇蕭條,銷售額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這意味著企業的基礎非常穩固。

事實上,在京瓷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我們雖經歷過因蕭條而銷售額大幅下降的情況,但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次年度虧損。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衝擊全世界,受其影響,世界性的蕭條波及京瓷,1974年1月,京瓷的訂單每月有27億日元,但到了同年7月,驟減至不到3億日元。

就是說,僅僅在半年之內,月銷售額減到了十分之一,即使遭遇如此急劇的景氣變動,這一年京瓷依然沒有出現虧損。

這是因為京瓷具有獨創性技術,能批量製造當時誰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產品,而且平時又貫徹“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的經營原則,利潤率超過了值得自豪的30%。

形成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還可以對保證員工的就業做出貢獻。

在石油衝擊引發大蕭條的時候,連日本的大企業也紛紛停產,解僱員工,或讓員工歇業待崗。此時京瓷在保證所有員工正常就業的同時,仍然確保產生利潤。

同時因為通過高收益獲得的利潤作為企業內部留存不斷積累,哪怕企業因蕭條而陷入虧損,在相當時間內,即使不向銀行借款,不解僱員工,企業照樣挺得下去。

之所以能夠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因為我本來就屬於謹慎小心又愛操心的那一類人。“一旦遭遇蕭條該怎麼辦呢?”我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為如此,我經營企業就格外努力,所以,即使處於石油危機的漩渦中心,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面我仍有足夠的自信。

經濟不景氣,員工就會動搖。當時我充滿自信,我這樣說:“請大家不要擔心,即使大企業也因不景氣接連破產,然而我們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兩年、三年銷售額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因為我們具備足夠的儲備。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讓我們沉著應戰,繼續努力工作。”

我用這些話來穩定軍心,這話既不是謊言也沒有誇張,事實上當時京瓷確有足夠的資金。

京瓷從創業以來一直到今天,持續這種腳踏實地的經營,現在京瓷隨時可以使用的現金約有7000億日元,因為有如此充裕的的儲備,不管遭遇怎樣的蕭條都不會很快動搖京瓷經營的根基。

但是,有人對我的經營方針提出了異議,他們看重股東資本利潤率,即所謂ROE。以美國為中心的投資家們有意見,他們認為我上述的經營方針是不正常的。

ROE就是相對於自有資本能產生多少利潤,從重視ROE的投資家看來,不管你有多麼高的銷售利潤率,你只是把賺到的錢儲存起來,用這麼多的自有資金卻只能產生這麼低的利潤,他們就判斷為投資效率差。

受他們的影響,不少經營者也開始認為“必須提高ROE。”因此,將辛苦積攢起來的內部留存去併購企業,購買設備,或通過購買本公司股票後實施退股來減少自有資本,去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使ROE達到高值。這樣的經營會在美國式資本主義世界受到好評。

京瓷的經營高層在美國、歐洲開投資說明會,總會聽到這樣的意見:“京瓷的自有資本比例實在太高,而ROE大低,存這麼多錢幹什麼呢,應該去投資,應該去使用,好賺更多的錢,給股東更多的回報,這是我們投資家的要求。”

聽到經營幹部們的彙報,我就說:“完全不必按那些投資家的意見去辦。”

當“ROE高的企業就是好企業”這種觀點成為當今的常識的時候,我的意見或許是謬論。但是,我認為,這種所謂常識,歸根到底,不過是短期內衡量企業的尺度。

就是說,現在買進股票,一旦升值馬上拋出,這樣就能輕鬆賺錢。對於這樣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當然ROE越高越好,但我們要考慮的是企業長期的繁榮,對於我們來說,穩定比什麼都重要,企業應該有足夠的儲備,才能承受得起任何蕭條的衝擊。

就這樣,我從很早開始就以高收益經營為目標,並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這就是準備應對蕭條,是對付蕭條最有效的預防策略,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上面講述了蕭條發生之前的應對策略。但當蕭條的風暴席捲而來的時候,領導人應該怎樣來執掌經營之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