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雙方屬於“舊恨添新仇”,其實樑子早在二戰結束那會兒就結下了。

自從27號巴基斯坦宣佈擊落了兩架印度戰機,整個南亞不僅沒有被戰火覆蓋,反而淹沒在了印巴雙方的口水裡.....

巴基斯坦:“印方兩架戰機墜落!”

印度:“胡說!就一架!”

巴基斯坦:“被我方軍機擊落!”

印度:“胡說!自己掉下來的!”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昨天下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任國強大校針對印巴此次衝突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南亞的重要國家,和睦相處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有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我們希望雙方保持克制,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

這話翻譯一下就是:“大家都是好鄰居,有話好好說,別激動!”

考慮到兩個國家同時與中國接壤,雙方“君子動口不動手”確實是不幸中的萬幸。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再過來neng死你!”

“過來就過來!”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印度戰機墜落在巴基斯坦境內不是沒有原因的。

事發前一天,印度戰機忽然越過印巴實際控制線,在巴基斯坦境內轟炸了“恐怖組織營地”,然後宣佈“炸死了大量恐怖分子”。這事聽起來簡直莫名其妙,清理門戶的事從來都是自己動手,鄰居主動摻一腳不是挑釁是什麼?

不過印度方面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這個恐怖組織營地裡正在策劃一場針對印度的恐怖襲擊,所以我們先下手為強。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這個理由明顯說服不了巴基斯坦。巴外長庫雷希譴責這是嚴重的侵略行徑,並在當天就警告印度“巴軍方已經做好反擊任何侵略的準備”。不過,不知道是不是26號的轟炸嚐到了甜頭,頭鐵的印度空軍選擇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27號那天,印度空軍又越過了印巴實際控制線。這次巴基斯坦“手起刀落”,擊落了印度戰機,並俘虜一名印度飛行員。據悉,這名印度飛行員降落時候還曾問身邊的民眾“這裡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然後民眾用一頓毒打回答了他。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後來的事情就如前文所說,雙方陷入扯皮、叫囂的怪圈。不過搞笑的是,印巴雙方雖罵得唾沫橫飛,被巴方俘虜的那個飛行員倒是樂不思蜀。視頻中,他表示巴軍方將他從民眾的毒打中解救出來非常紳士,並順便誇獎了巴方提供的茶非常Nice!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不知道這名印度飛行員拍攝這段視頻是否被脅迫,但他的待遇確實不一般。據路透社28日報道,巴基斯坦總理表示將在今天釋放被俘的印度飛行員,以展現和平姿態。而印度方面終於知道見好就收,對巴方此舉表示了歡迎。

這次事件隨著印度飛行員被放,可能會暫時畫上一個句號。不過對於印巴雙方來說,這次事件屬於“舊恨添新仇”。畢竟自從二戰後印度獨立開始,印度與巴基斯坦一直衝突不斷。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蒙巴頓,主持分家的“老孃舅”

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今天打到頭破血流的兩兄弟,最早其實是一家的。反目成仇的原因,自然和當初分家不合理有關。

看過電影《額滴個神》的人都有一種感受,印度真是片神奇的土地!不僅盛產咖哩、瑜伽,還盛產宗教,只要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差不多都有,當然,其中主要的還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可以說,1947年之前的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區,是殖民統治者英國硬把一個地理名詞塑造成了一個政治實體——泛稱英屬印度。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轉折即發生在1947年。當時,二戰後的大英帝國元氣大傷,海外小弟們瘋了一樣鬧分家、造反,紛紛表示不跟大英混了。分手的過程,有家暴的,也有“分手還能做朋友”的。

蠢蠢欲動已久的印度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時機,當時國內已經按宗教逐漸獨立成了兩大派——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大黨”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穆盟”。倆兄弟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教徒相互殘殺,傷亡甚多。

面對印度國內的這股獨立浪潮,此時的英國已自顧不暇,自然也無可奈何,大概的態度就是:派人過去調和,能過就過,不能過就散!

當時接手這個爛攤子的就是高曉鬆口中的“妄人”蒙巴頓。

蒙巴頓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外孫,擁有著8個國家的王位繼續權。他自小就學於英國海軍軍官學校,43歲即成為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並率部收復了緬甸。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蒙巴頓


被任命為最後一任印度總督的他當起了主持分家的“老孃舅”,召集甘地、尼赫魯(領導印度教的國大黨頭兒)、真納(穆斯林聯盟老大)等人坐下來“打了一圈麻將”之後,就有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印度教主導的歸印度,伊斯蘭教為主的歸巴基斯坦,領土二八開。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參會者從左至右依次為尼赫魯、蒙巴頓顧問、蒙巴頓和真納。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疆界問題了。

為了公平,得找個對印度一無所知不帶任何偏見的人。蒙巴頓迅速物色到了一個人選——英國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這人當律師是把好手,劃邊界的事呢,嗯,只能紙上談兵了。

被蒙巴頓連蒙帶騙到印度後,雷德克里夫在新德里耐著44攝氏度的高溫,面對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過時的1943年的人口統計表,流著汗,靠想象,沒日沒夜窩了兩個月,終於在一張並不太準確的地圖上畫出了兩國分界線(後稱“雷德克里夫線”),就這樣決定了千百萬人的命運。

方案一出來,人們都傻眼了,迅速開始搶奪家產:《簡愛》與所有奧斯汀作品留在印度,《呼嘯山莊》歸巴基斯坦;百科全書只一套,那就撕兩半,從A到K歸印度,K以後的字母歸巴基斯坦;原來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就這樣各奔東西了;一對戀人,一個成了印度人一個成了巴基斯坦人……這就是電影《總督之屋》裡講述的當時“分家”的情景。(可以腦補以前農村兄弟分家,一張桌子剖兩半的樣子。)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英國人曾引以為豪的120萬英印軍隊連同它所有的一切,因宗教信仰一分為二。

穆斯林要求拆除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建築的泰姬陵運往巴基斯坦,因為它的建造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皇帝;而婆羅門則認為流經巴基斯坦腹地的印度河理應屬於印度,因為神聖的《吠陀經》正是在2500年前誕生於印度河畔。

……

雞飛狗跳的家產分割大戲每天都在上演。

到了建國的那一天,場面更是壯觀: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湧去,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難民遷移。積怨已久的宗教衝突造成了人類近代史上最惡劣的屠殺,每個家庭幾乎都有成員成為了受害者和施暴者,一時間血流成河。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克什米爾問題也是在這次分家過程中產生的。

看似按照宗教劃分的方案,卻忽略了地域差異。克什米爾地區王公們信仰印度教,傾向於歸屬印度,而占人口77%的穆斯林傾向於加入巴基斯坦,司機和大部分乘客意見不一致,車子駛向何方?

“蒙巴頓方案”讓英國無損抽身,卻為印巴日後的長期衝突埋下了禍根。無論是蒙巴頓還是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都無力阻止這場戰爭,克什米爾至今仍是印巴分治的遺留問題。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從1947年到1971年,共爆發了3次印巴戰爭。

1948—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衝突後,兩國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老百姓沒得選擇,只能成為戰爭的祭品和炮灰。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紀,全怪這位“老孃舅”?


多麼慘痛的分手,不僅僅是民族、宗教可以解釋的。而蒙巴頓的分家方案至今也備受爭議,甘地自己也說過,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的一個失誤,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鬥爭和權力的漩渦。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印巴兩國之間的恩怨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冰釋前嫌,但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和則兩利,鬥則俱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