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生活中,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還有人們對吃的講究,這種講究蘊含著人們對事物認識和理解,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食文化越來越講究,體現了對飲食文化的審美,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我們桂平,有這樣的一道美食,說起它,就像說起桂平的父老鄉親一樣親切,那濃濃的米香,帶來的就是濃濃的鄉情。它是桂平最具鄉愁的小吃,桂平人民都愛吃它,它就是桂平的傳統特色美食——米果。

  桂平是一座風景宜人,依山傍水的小山城,著名的佛教聖地西山就座落在城郊。桂平有著千年的悠遠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有著傳統的美食考究,獨特的文化意蘊。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作為產糧大市,桂平是廣西的魚米之鄉,桂平人做的米果最具傳統特色,桂平人把做米果形象的叫做“整”米果。

  米果這種小吃,在桂平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當下,走進桂平鄉間,你總能不經意的在某一間老屋子的天井一角,發現一個古老的青石磨。那是老祖宗留下的用來磨米漿做米果的石磨,已用了不知有多少年代了,這些古老的青石磨足以見證桂平傳統米果文化的年代久遠。

  桂平人外出工作、求學想家的時候,總會想起家鄉的味道,想起家人“整”的米果,那晶瑩白嫩,那圓滑甘香,直教人口涎直流。

  對我來說,米果的滋味是童年時最吸引我心的味道,那熟悉的味道揮之不去,縈繞心底,總在我身心俱疲時,穿過歲月的長廊,停在那故鄉的小院裡,彷彿間,又嗅到了母親做的美食。

  小時候,每逢賀社、四月八、端午等傳統節日,亦或者親人歡聚時,母親都會整米果,讓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頓。這樣的習慣在今天桂平的蒙圩、白沙、西山、社步一帶仍然保持著。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桂平傳統特色米果的製作工序特複雜,食材極其講究。做靚米果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選上好的糯米和粘米,二者按一定比例,這一步不能有疏忽,否則就極難做出靚米果了。母親說,整米果選的糯米最好是儲存一年多的陳谷糯,這樣的糯米做出的米果最爽口,滑而不膩。

  每次整米果前晚,母親都會選好、配好米,用清水把米泡浸一個晚上。母親告訴我,只有把米浸泡透,磨出的米漿才滑膩稠粘,才能做出細膩滑嫩的米果。

  米浸好後,母親把浸泡充分的米淘洗乾淨,拿去磨米漿。石磨放在我家小門橫廊的過道上,我家的房子很大,分為上下座,上座和下座左右兩側都建有橫廊,中間是大大的天井。東面的橫廊是大門的入口,大門入口兩旁擺放著長凳,供大家農閒時坐在這裡乘涼聊天。西面的橫廊是小門的入口,在小門入口過道旁停放著一座大大的青石石磨,石磨是供我們這個大家族磨米漿用的,那家那戶要整米果時,都會挑浸泡好的米到這裡磨。

  我經常幫母親磨米漿,石磨上方用兩根繩子吊著一條“丁”字形的把手,把手懸空掛在胸部的位置,磨米漿前,母親先用清水把石磨清洗乾淨,然後把布袋套在石磨的流水口處,母親把浸泡好的米和水瓢幾勺放到石磨上方的入口處,我將把手的鐵勾插到石磨橫柄的洞口裡,擺開陣勢,紮好馬步,手持把手橫柄,開始推磨磨米漿。推磨的用力很有講究,如果力度把握不好,磨柄轉至拐彎處時就會停滯不前,石磨橫柄快轉至轉彎處時,要使股暗力,輕輕一推,磨柄就會越過拐彎處,過了拐彎處後,也要用暗力輕輕一拉,磨柄就會順利轉過下方的拐彎角。在我的推拉之間,石磨有節奏地旋轉起來。母親靈巧地避開轉動的把手,一勺一勺地往石磨入口投米和水,母子倆的配合很默契,不一會功夫,米漿便磨好了。

  把米磨完後,母親把盛著米漿的布袋口紮緊,讓我用力把石磨上層石盤移開,然後把整袋米漿放置在石磨上,再把移開的上層石盤輕輕覆壓在米漿袋上,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米漿裡大部分水分便被擠壓掉,形成米團,我們把這過程叫“壓漿”。

  “壓漿”成型,家人便一齊上陣,分工合作,準備好捏米果。捏米果之前要做好兩道工序,一道是搓米團,一道是煮米果餡也稱“米果心”。一裡一外,裡外都要精心製作。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搓米團是力氣活,基本上是由父親完成,他要努力把米團搓到合適的粘度和柔忍度才算完工。

  煮米果餡也極要功夫,母親在不同的季節煮出不同的米果餡,端午的時候會用豆角和半肥瘦的豬肉炒成米果餡;賀社時會用木瓜、瘦肉、腐竹炒成餡,放足好料整米果招呼客人;父親喜歡吃甜食,每次整米果,母親都要用黃糖做餡,做一些甜餡米果給父親吃。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米團搓好,米果餡炒熟涼好,捏米果便開始了。母親和姐姐們洗淨雙手,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地整米果 。只見母親和姐姐們在搓好的米團中掐下一小團,放在手心上來來回回搓成圓狀,再把圓球捏成窩頭狀,朝窩心裡放滿米果餡,再小心翼翼的捏緊窩心口,不讓露餡,緊接著又用雙手來回搓成圓,一個米果便做成了……

  米果看似簡單,可要成功的做成一個並不是易事。生手捏米果不是露餡,就是少餡,要不就是厚薄不均。露餡不成果,缺餡果不甘,厚薄不勻就會變成夾生果。

  米果整好,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米果了,煮米果也是極有講究。母親和姐姐整好米果,煮米果的事就由我完成,我要用猛火把鍋裡的水燒開,待鍋裡的水燒開後,再變回中細火燒,等到鍋裡滾動的清水平緩些時,我才能把捏好的米果一個一個輕輕的放到鍋裡,然後,把炒菜的鍋鏟背朝外放大鍋裡,輕輕推動沉沒在,=水裡的米果,防止米果粘鍋。隨著時間一分分過去,鍋裡的米果便一個一個不斷一浮起水面,並隨著滾動的水在不停的轉動著。不多一會,所有的米果便全都浮起在水面上轉動著,只只滾圓鼓漲,嫩白晶瑩,香氣四溢……此情此景,饞煞人眼。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米果浮起,說明已經煮熟。趁熱吃米果,是最幸福的事。從鍋撈起一個,放在碗裡,左右手各拿一個筷子把碗裡的餈粑果“叉”成幾等分後,一小塊一小塊往嘴裡送,慢慢品咂著,那滿嘴的甘香滋味呀,妙不可言。父親吃米果喜歡一次吃兩個,一個是鹹餡,一個是甜餡,用父親的話說,鹹包、甜餡的米果一起吃,鹹甜交叉,味道更捧。受父親的影響,我小時候也經常這樣吃米果,時至今日我仍喜歡鹹甜一起吃,比如喝糖水的時候,我喜歡夾些鹹菜送,妻子對我這樣的口味很是驚訝,吃甜就吃甜,為什麼要用鹹的送?豈不是奪了味麼?我的解釋是,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都有,這樣吃更能體驗生活的真諦。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米果在桂平很受歡迎,賀社的時候,桂平人去吃社都會有米果吃,做社的東家會準備好幾個茶几托盤的米果,客人一進門,主人家就熱情招呼叫嘗一個米果,客人要走了也讓帶走幾個。

  為讓家人、親戚、朋友吃上鮮美的靚米果,桂平人總是精心製作,他們把對家人濃濃的愛意,對親戚、朋友厚厚的情誼,凝聚在每一道製作米果的工序裡面,用心做好選米、浸米、磨米、壓漿、搓團、刨絲、剁肉、煮餡、捏果、水煮米果的種種功夫……

  這樣用心做的美食怎能不好吃呢?米果的甘香,是用心做出的。米果這麼受桂平人歡迎,除了它味美之外,圓圓的米果也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因此,它成為外出遊子最思念的美食,毫不誇張地說,米果是桂平最具鄉愁的美食,沒有之一。每次同學群、家庭群、老鄉群曬出做米果的圖片時,總會引起一片咽口水的聲音,瞬間點爆全群,引起大家熱聊,米果,總是受到桂平人的關注,聊到它,也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我想,每一個漂泊的人身上,都揹著一個故鄉。而寄託鄉愁最直接、最舒心、最歡暢的方式,就是大口大口地嚼故鄉的吃食,就像桂平人喜歡吃米果一樣。

最具鄉愁的傳統特色美食:桂平人緣何對米果一往情深

  隨著年歲漸長,我越來越體恤桂平人對米果的口腹之歡,作為遠離故鄉的人,在米果中我就能尋找到家鄉的幸福。

  離開家鄉有多久,對家鄉美食的思念就有多深。舌尖上的鄉愁,恰是人間煙火中最至醇的香氣。這麼多年過去了,五花八門的美食節我參加了不少,也品嚐了不少各地的美食,但我覺得,都比不上我們桂平的米果。米果簡單的原生態原料,講究的做法,獨特的搭配,是桂平人的最愛,更是桂平人忘不了的味道,是記憶最深處的鄉愁。一座名城,一種味道。如果你有機會到桂平,一定要嚐嚐這道美食,它會讓你終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