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素描害死了國畫?這個真得仔細說道一下

〔張暉談藝錄第十九期〕

以前有篇《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的文章刷爆了評論,不少人紛紛站出來發表意見,贊同者有,反對者也有,其實這個是長期一直在爭論的問題,無論是在美術圈還是教育圈。

素描作為美術教育的基礎,在中國大抵是徐悲鴻推動下的產物,那我們就把時間軸拉長一下,回到沒有受素描干擾的古代繪畫裡。

古代作畫用的是毛筆與墨,配合絹或宣紙,沒有鉛筆與油畫顏料,沒有西方的透視、光影等手法的運用,但是我們看古畫表現出來的畫面卻一點沒有違和感。這個事實與史實很容易證明一個簡單的道路:不學素描不影響你的造型能力

從歷史上看,學素描了就耽誤中國畫或者說對中國畫發展不利,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實踐群體來證明這個結論。與此同時也沒有實例證明學素描以後對中國畫的學習和造型有巨大的提升與幫助。我們現在根本沒有實例來證明素描對國畫的影響,無論是利還是弊。

1. 國畫沒落不能甩鍋給素描

或許有人會說,自從學了素描後中國畫沒有大師產生了,中國畫沒落了等。這個我認為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導致中國畫現在的沒落,跟素描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恰恰是我們幾代人對中國畫基本功造型的訓練和實踐的不夠。

實際上是中國畫整個造型的關鍵是結構,它是對結構的認識與體會。結構素描而非素描(有別於素描)對於提升中國畫的造型理解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本質上講,繪畫是一門視覺藝術,造型能力是視覺藝術的核心要求,在這點上,你用毛筆也好,用鉛筆也罷,都可以達到一個很高水平的造型能力,這點無須贅述。

2. 材料差異是不可忽視因素

不同的是,中西方繪畫由於材料的差異,在造型方面也有不同。我們對中國畫造型認識與理解通過毛筆的轉換以後,你就感覺通過鉛筆畫跟毛筆畫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材料和表現手段,這樣就突然感覺有斷空感,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學了素描用不上,有一種素描無用的感覺,這也是真實的。素描對於國畫專業的人來說確實不算是一個必須要走的路徑。

以齊白石為例,他最初是通過臨摹《芥子園畫譜》來學習造型,《芥子園畫譜》是前人通過寫生,把前人最好的作品放入其中,為後來學中國畫的人提供範本。寫生作品本質也是一種素描與訓練手段。關於古代人如何寫生,極少有史料去記載這方面的訓練方法。

但是有兩點肯定是現在我們能知道的:一個是前人對物象的觀察,他需要大量時間對物象結構觀察與體會,這個也是一種對素描的研究,一種觀察手段。第二個是用筆。中國畫有個特點,用筆與造型是結合起來的,素描裡的鉛筆造型,你可以擦拭與塗改,有非常多的改動空間。

但是中國畫造型,筆下去了不能塗改,筆跟宣紙一筆就下來,它就定住了。你用筆不對,形體就沒有了。所以中國畫是在用筆過程中塑造形體,這是跟素描有很大的區別。陳丹青先生談到了中國畫進入了不用素描也可以用白描解決造型問題,我認為這僅僅是一個選項。

3. 建議學國畫直接上手毛筆

我自己的觀點就是學習中國畫是造型、用筆、結構三大問題,這三個問題你通過什麼渠道解決都可以。但是最終的問題是怎麼把造型能力提升上來,這是一個最本質的問題。

如果直接用鉛筆畫,後續的材料轉換需要時間,你把形體用鉛筆塑造起來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再用專業毛筆去作國畫,這個材料的適應與用法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與掌握。所以學習國畫,我推薦一開始就毛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