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死對頭”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打起來了!印度總理莫迪言出必行,當地時間2月26日凌晨,對巴基斯坦強勢出手,發動復仇空襲!12架戰機深入巴基斯坦境內80公里,對位於巴拉克特地區的一處“穆罕默德軍”訓練營地進行定點打擊,1頓炸彈、21分鐘持續轟炸,消滅了300多名恐怖分子。

面對巴基斯坦的譴責,印度外交部理直氣壯聲明:沒錯,就是我乾的!因為印方得到可靠情報,“穆罕默德軍”計劃在印度策劃另一場自殺式恐怖襲擊,因此印方“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打擊”。《紐約時報》稱,此次空襲是1971年以來,印度對巴基斯坦進行的“最深入”襲擊。

雙方之所以勢如水火源於2月14日印巴邊境“火藥桶”克什米爾再次發生空前襲擊事件,當天印度中央後備警察乘車從查謨前往斯利那加途中,一名襲擊者駕駛自爆汽車突然衝入車隊,造成44名警察死亡,這是1989年以來印控克什米爾軍警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抵抗組織“穆罕默德軍”宣佈對此負責。事發後印方反應強烈,認定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參與襲擊,總理莫迪誓言要“為每一滴眼淚復仇”,並授予印度軍方採取報復措施的行動權。同時,印度還取消巴基斯坦貿易最惠國待遇、提高關稅、尋求外交制裁等強硬措施。

一時間山雨欲來,這兩個南亞的核國家會在時隔20年的卡吉爾衝突之後,再次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嗎?

“火藥桶”燃燒72年

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老大難問題,從1947年“印巴分治”兩國獨立開始,就一直糾纏不清。根據確定兩國獨立的“蒙巴頓方案”,當時英屬印度各地區中,穆斯林佔多數的合併組成巴基斯坦、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合併組成印度,但各土邦的王公有權決定自己領地的歸屬。在分割過程中,發生了諸多動盪和衝突,以及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諸多遺留問題。

這些遺留問題中,有一些(例如東巴基斯坦)在後來的印巴戰爭中解決,但克什米爾卻成為一直拖而不決的“世紀難題”。簡單地說,克什米爾地區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印巴分治”時該地區是一個土邦地區,77%以上的居民是穆斯林,但問題在於,該土邦的王宮卻是個印度教徒。

這種信仰不一致性在1947年並不是個案,類似的還有朱納加德和海得拉巴,只不過情況與克什米爾剛好相反——居民主要是印度教徒,而王公則是穆斯林。朱納加德和海得拉巴都決定加入巴基斯坦,但由於兩個土邦位於印度腹地,印度政府自然不能容忍,於是直接動手,1947年11月9日,印度派兵進入朱納加德,驅逐了王公納瓦布,直接吞併了朱納加德。1948年9月13日,印度再次對海得拉巴如法炮製吞併了該邦。

鑑於朱納加德和海得拉巴鞭長莫及,巴基斯坦只能聽之任之,但克什米爾不同,它位於印巴交界處,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派兵干預。此外,巴基斯坦認為,既然在印度吞併朱納加德和海得拉巴時,巴基斯坦沒有反對,那麼出於投桃報李,印度對克什米爾也應該採取一樣的態度,允許其併入巴基斯坦。不過,印度人顯然並不認同巴基斯坦人的看法,他們的態度是妥妥的雙重標準:既然克什米爾王公選擇了印度,那克什米爾就是印度的。

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既然談不攏,那就只有兵戎相見了。1947年10月,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最終到停火時,印度控制克什米爾土邦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克什米爾從此被分割成印控區和巴控區。而圍繞著這一地區的衝突至今從未停歇,其中規模較大的包括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和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及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2003年印巴簽署停火協議,克什米爾地區一度出現形勢緩和的苗頭。但從2008年開始,隨著強力“牽線”的美國陷入反恐戰爭和金融風暴不能自拔,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約束能力下降,再加上孟買恐怖襲擊案對印度的刺激,隔三岔五的小規模衝突再次成為克什米爾的“日常”。

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後,著力塑造“政治強人”形象,尤其是對外方面經常表現出強硬的態度。上任的最初兩年,他就多次在邊境問題上發表態度強硬的講話,其中既包括了中印邊境問題,更包括了“宿怨”克什米爾問題。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印軍在克什米爾的軍事行動日漸活躍和主動。

2016年9月開始,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持續發生小規模交火,印軍甚至還兩次派出特種部隊進入克什米爾巴控區,對巴基斯坦激進武裝的基地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這一輪小規模衝突一直持續到2018年,期間發生的交火次數超過1000次。

《印度快報》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印巴雙方發生275次交火;2017年猛增到881次,比2016年大漲220%,也是近10年來交火最頻繁的一年;而2018年僅1月,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就有134次交火,直到2018年5月30日,印巴雙方才同意在克什米爾再次停火,回到2003年的停火協議中來。

正因為雙方72年以來在克什米爾地區基本就沒有停止過沖突,這一地區的形勢也顯得格外複雜。除了雙方正規軍的對峙以外,還有各種民間武裝和準軍事武裝活躍其間,尤以巴控區為甚。而這些各種“遊雜武裝”的活動經常不完全受雙方軍隊和政府的控制,也往往成為衝突發生的導火索。這一次針對印度警察的襲擊事件,恐怕也很可能和這些“遊雜武裝”脫不開關係。

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雷聲大,雨點小”?

襲擊發生之後,印度軍隊和政府除了口頭表態外,也迅速採取了很多實際行動。自2月14日起,印度安全部隊已在襲擊現場周邊加強了警戒,並逮捕23名嫌疑人。2月18日,印度強力部門又在襲擊發生地普爾瓦馬發起更大規模反恐行動,旨在摧毀“穆罕默德軍”在當地的多個分支。

根據印度披露的信息,製造2月14日恐襲事件的“穆罕默德軍”成員阿迪爾·艾哈邁德·達爾已在2月18日被消滅。當天上午,印度士兵與兩名該組織武裝分子還在當地爆發激烈槍戰,包括一名軍官在內的4名印度軍人在槍戰中死亡。目前,印度軍方與警察在普爾瓦馬地區的聯合反恐行動仍在繼續。

外交層面印度也採取了更多措施。2月15日印度外交部召見巴基斯坦駐印大使,就襲擊事件發出外交通知,要求伊斯蘭堡對“穆罕默德軍”採取行動。同時召回印度駐巴基斯坦大使回國磋商。同一天,印度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利透露,印度政府已決定撤銷印度對巴基斯坦的雙邊貿易最惠國待遇。次日,賈伊特利又宣佈印度從巴基斯坦進口所有貨物的基本關稅提高到200%。此外,印度也向美、英、法、德、澳等國尋求外交支持,要求孤立巴基斯坦。其中,美國在白宮發表的聲明中回應了印方的要求,稱“美國呼籲巴基斯坦立即停止向在其領土上活動的所有恐怖組織提供支持的行為,避免在該地區製造混亂、暴力和恐怖”。

巴基斯坦方面的反應也迅速而強烈。對於印度方面的指控與報復行動,巴基斯坦政府表示強烈反對與抗議,堅稱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襲擊與巴基斯坦無關,印度政府與媒體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不應對巴基斯坦進行指責。作為對印度召回本國大使的回應,巴基斯坦外交部也決定臨時召回該國駐印度大使回國磋商。

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如此激烈的反應不由得讓人擔心,這次襲擊會引發新一輪的大規模衝突,甚至激化到卡吉爾戰爭程度的大規模衝突嗎?

從目前各方具體的行動來看,可能性不大。首先是巴基斯坦的態度並不強硬。巴政府在對印度的指控表達反對與抗議的同時,也表示願與印度聯合調查,至少從姿態上釋放了緩和的信號。2月16日,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庫雷希強調,巴基斯坦新任總理伊姆蘭·汗執政後始終採取對印和平的外交政策,並稱願意與印方合作調查。庫雷希指出,伊斯蘭堡希望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是我們的政治方針,我們為何要助長這種暴行?當然,我方沒有這樣做,也不會這樣做”。

事實上,伊姆蘭·汗2018年8月上任之後,一直希望緩和與印度之間的關係。他在上臺後曾接連向印度表達了重啟對話、緩和關係的意願,希望加強與沙特等海灣國家的關係,爭取資金與援助來發展本國經濟與民生。而印度總理莫迪對此反應積極,他曾回應稱“已做好與巴基斯坦一同邁入雙邊關係新時代的準備”,希望與巴進行“有意義和建設性的接觸”,推動雙邊關係發展。

在這種前提下,印度的行動實際上也比較剋制,最大的特點是政治、經濟方面的動作較多、較大,而軍事方面的行動則較少、較剋制。最明顯的就是印度的軍事行動主要侷限在襲擊地區周邊的安全行動,在實際控制線周邊卻沒有太多主動的動作。要知道,莫迪前些年對自己策劃的克什米爾地區的越界“外科手術”式打擊津津樂道,一直作為自己強硬姿態的標誌和功績反覆提起。如果真的認定巴基斯坦是“幕後黑手”,絕不會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周邊仍然如此低調。

另一方面,印度事實上也沒有準備好與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衝突。對於印度軍隊來說,戰爭或者衝突的準備是一件很複雜且很花時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趕上近兩年印軍又在搞各種“軍改”,軍隊內部整體並不穩定,也沒有太多動力。再加上目前正是冬季,克什米爾山區大雪封山,就算想打也沒辦法調動部隊採取行動。

因此,在一沒有準備、二沒有興趣、三沒有環境的情況下,雖然得到了莫迪總理的授權,印度軍隊恐怕也不願輕啟衝突。

為大選推波助瀾

不過,儘管大規模衝突不可能發生,但面對這場2008年孟買恐怖襲擊以來印度最嚴重的襲擊事件,各方肯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就這麼輕易“偃旗息鼓”。

2019年是印度的大選年,各黨派在面對這個巨大的話題時,都毫無疑問會拿來大做文章。在這種情況下,正在尋求連任的莫迪政府哪怕沒有什麼頭緒、拿不到什麼真正的線索,也必須先把調門提上來、聲勢造起來。

尤其是考慮到最近兩年,印度看來“一片大好”的發展形勢有所放緩。有證據表明,近年來印度就業機會匱乏的情況惡化,印度農民的收入也有所下降。莫迪當初提出的種種美好願景,如今很多都還只是“空中樓閣”;強力推行的一些經濟政治措施,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至於所謂“印度製造”,很多時候更是成為印度國內各路勢力爭權奪利、互相攻擊的藉口。

最近一兩年莫迪上任之初的炫目光環開始褪色。2018年12月,印度人民黨在一系列重要的地方選舉中遭遇了比預期更嚴重的失敗,這無疑也給莫迪敲響了警鐘。因此,莫迪迫切需要重新為自己加上新的“光環”,以吸引選民的關注。

印巴真的打起來了,狂轟濫炸!多大仇讓兩國打了72年不停手?

在各種“博眼球”的套路中,通過對外強硬態度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博取廣大“不明真相群眾”的好感顯然是一條見效迅速、套路成熟的路子。雖然此前在中印洞朗事件中這個套路沒有玩好,最後在中國的堅決應對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但畢竟巴基斯坦不是中國,沒有那麼強硬和堅決的本錢。並且印度對比巴基斯坦,無論從綜合國力還是歷史戰績上來說,都有心理優勢。

再考慮到“穆罕默德軍”已經主動跳出來“背鍋”,印度政府可以順理成章地把攻擊目標集中到“世仇”巴基斯坦、舉世公敵恐怖主義身上來。這樣一來,調門無論多高在印度都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也能夠在這個“大旗”下,順理成章地為莫迪的競選推波助瀾。

不過,既然是為大選推波助瀾,就要把握好度。所以,印度政府在當地的安全行動大張旗鼓地搞,因為這種行動見效快、風險小。據《印度斯坦報》報道,當地時間2月24日,印度安全部隊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對武裝分子進行封鎖搜查時與武裝分子交火,造成4人死亡,包括1名印方領導該行動的負責人和3名武裝分子。印度軍方消息稱,除4名死者外,另有包括1名少校在內的2名陸軍人員受傷。當天,印度警方還逮捕了約400名抵抗印度統治的團體成員。此外,印度政府還調動大量準軍事部隊到克什米爾地區,以加強對當地局勢的控制,同時表明自己的強硬態度。

與此同時,對巴基斯坦的具體措施和態度則偏向於“務虛”。除了已採取的政治、經濟措施外,印度政府對巴基斯坦施壓的重點是要求其取消對“穆罕默德軍”的支持。同時,印度還在兩國邊境的拉賈斯坦邦舉行大規模空軍演習,進一步施加壓力。不過,這一演習沒有放在發生襲擊的克什米爾,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拉賈斯坦邦舉行,本身也表明了印度不想擴大事態的微妙態度。

當然,目前印度大選還在造勢階段,各個黨派勢必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競相“出招”。克什米爾問題作為最常用、也最好用的一張牌,莫迪政府其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而莫迪的選擇將決定襲擊事件的最終走向。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週刊】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