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十八秀才出宏岡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泰和縣冠朝鎮圩北偏東四公里低丘下。前有小溪橫過,原名橫江,因方言“岡”與“江”同音,後諧音演稱宏岡。北宋初,袁節從縣城西門花園街遷此。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宏岡人對袁姓來源,耳熟能詳。據說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汝南郡。袁節的祖先是從河南汝南遷廣東,再由廣東遷江西泰和縣城西門花園街的。

傳說袁節有兩個兒子,到了讀書的時候,不喜讀書而喜街頭熱鬧。一有鑼鼓鈸鐃,便趨之若鶩,袁節甚憂。一日,袁節順珠陵江來到一地,見前有小溪橫流,中有沃野百石,後有山嶽聳立,茂林修竹,覺得此處正是耕讀佳所,於是舉家遷此。前有小溪橫過,天賜佳名橫江。

袁節守住這青山綠水,帶著家人遠離塵世喧囂,兩個兒子在幽靜的環境中,刻苦攻讀聖賢之書,果然均有出息。兩個兒子具體得了什麼功名,已經無從查考。但從宏岡村兩個祠堂的堂名可窺一二:一名“復古堂”,一名“世恩堂”。立志復古,感念世恩,由此推斷,袁節的兩個兒子,出息得不錯。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鯉魚躍龍門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自宋朝以來,宏岡袁氏興衰更替,添添減減,最盛大時有99戶,八九百人。戰亂兵禍、自然變幻,袁氏有一部分人遷徙瑞金、宜春。橫江靜靜流淌,傳說有一年,滿江銀波連連,金光閃閃。一群大紅鯉魚,在橫江中戲水,騰空飛躍,次第跳過龍門。數一數,整整十八條。風水先生告訴橫江人,此地風水好,“橫江文、鄱塘(鄰村)武,你們村世代興盛出文人”。果如其言。“團箕曬穀,教子讀書”,更何況橫江田野肥沃,山嶺富產,橫江人家家戶戶傾其所有,教子讀書。有一年,有十八個後生,在縣考中金榜題名,中了秀才,應了橫江“十八鯉魚跳龍門”之說。

想一想,喜報接著喜報,鑼鼓連著鑼鼓,該是何等風光!在科舉考試中,通過縣試的稱秀才,通過省試的稱舉人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稱拔貢,通過最後一級考試—— —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宋朝以來,宏 岡中秀才、中舉人、為拔貢、為進士近百人。袁氏重文尚德的傳統代代相傳,祠堂裡“天官賜福”的牌匾,村西“惜字塔”可為佐證。

十八秀才出宏岡

惜字塔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據說袁傢俬塾的老先生還寫了一首惜字塔詩,讓袁氏族人傳唱。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宏岡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末,清初有翻新。每值縣試,袁家人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十八秀才出宏岡,也在情理之中。

泰和出了個學士村,這裡的秀才多

十八秀才出宏岡,最精彩的當數開國將軍袁佩爵。

袁佩爵(1914年-1972年)曾用名袁能鍾、袁潤生。少年就讀於設在本村世恩堂中的私塾,勤奮聰慧,能雙手握管,筆走龍蛇。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袁佩爵任少共國際師3團技術書記、師政治部技術書記,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抗大二分校支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處主任,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教導大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野戰軍旅代政治委員,第4縱政治部副主任,第19兵團64軍190師代政治委員。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太原等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4軍政治部主任,第64軍副政治委員。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政治委員,旅大警備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2年2月逝世。文武雙全的袁將軍戎馬倥傯,從離開家鄉後,只回老家一次。將軍有六子一女,子女在軍界、政界頗有建樹。其女袁超英,生於“趕英超美”年代,據說名字為毛主席所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