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本人專注戰爭歷史,軍事領域,為大家帶來新的視頻和文章,喜歡的朋友請關注下我吧,謝謝。

或許是由於跑路不要用兩條腿一步一步量的原因,海軍特喜歡大老遠地去打仗。還在19世紀初的帆船時代,特拉法加的英雄納爾遜指揮的英國海軍,就已經和法國海軍從歐洲打到非洲。到了蒸汽機時代,海軍就更能遠征了。美西戰爭時的18年,就有一艘美國戰列艦“俄勒岡”號從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出發,孤狼一四地順美洲大南下,過麥倫海峽再北上,花了66天,航行14萬海里一直到古巴的聖地亞哥去參加戰鬥。還有一個更驚人的紀錄是俄國人創造的,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航程上都遠遠超過了美國人,那就是日俄戰爭時期俄羅斯艦隊跑了1 .8萬海里去打仗,但這個至今為止無人打破的世界紀錄,結局卻成了一出鬧劇。

遠東艦隊全軍覆滅的消息已得到證實,還要不要去遠東單獨和日本人打仗?羅傑斯特溫斯基心中沒數,反覆向彼得堡請示,說實話他心裡是希望沙皇陛下說上一句:“算了,你就回來吧”。

可是,尼古拉二世從來就沒想過要饒了那些膽敢冒犯俄羅斯帝國的“黃皮猴子”們,而彼得堡海軍部的將軍們也沒誰希望羅傑斯特溫斯基活著回來,為了防止尼古拉二世忘記了俄羅斯那條“沒有一倍以上的兵力不進攻”的潛規則,海軍部的人還專門在報紙上以“科拉特中校”的名字發表了一篇論文,說“俄國人不一定肯定能夠勝利”,文章把波羅的海艦隊的火炮數量點了一遍後說“日本人的火炮數量是俄國人的1.8倍”,怎麼辦?“有必要再編制一支第三太平洋艦隊,來彌補這種不足”。

這種話是不是混蛋話沒有關係要尼古拉二世陛下聽進去了就是科學,頓時一道聖旨,波羅的海艦隊剩下來的只要是裝了門像炮似的玩意的全上陣了,真又組建了一支“第三太平洋艦隊”,由內博加托夫海軍少將指揮經蘇伊士運河來與第二太平洋艦隊會合。

羅傑斯特溫斯基真是哭笑不得,這支第三艦隊有什麼用?就現在這支號稱擁有4艘世界最強戰列艦的第二艦隊集中炮火打英國人的小漁船也只打沉了艘,那支第三艦隊真打起仗來,如何照顧他們還是一個問題。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場戰爭不就是為沙皇陛下打的嗎?陛下要這樣打還有什麼話可說,就慢慢等著帶那些老爺船一同走吧。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3月16日,羅傑斯特溫斯基的艦隊終於從馬達加斯加的諾西貝起身北上了。羅傑斯特溫斯基走了一條橫斷印度洋最短的道路,直衝尼科巴群島,然後穿過長長的馬六甲海峽,繞過新加坡,沿著馬來半島北上,把一切都公開展示在英國人面前,並通過英國人向全世界展示了擁有40艘各類艦隻的俄國艦隊劈波斬浪,滾滾濃煙染黑了半邊天的雄姿。

俄羅斯艦隊的行進可謂壯觀,以前沒人看到過,以後再也看不到了。沒有燃料基地的羅傑斯特溫斯基艦隊的所有艦隻,都得自己帶著燃料走。像設計滿載排水量1.4萬噸的“蘇沃洛夫公爵”號,每次出發時的排水量都超過1.7萬噸。大艦能這麼裝煤,小艦裝不了,驅逐艦魚雷艇2天燃料就沒有了。為了讓小艦節省燃料,大戰列艦、巡洋艦就用纜繩拽著驅逐艦魚雷艇,像老馬拉破車一樣地前進。纜繩經常會斷,還得不時停下來重新系。反正把羅傑斯特溫斯基航海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決不是浮誇,只有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俄羅斯人才做得到。

4月13日,俄國人來到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金蘭灣。剛準備進港拋錨,裝煤換水,可是法國遠東艦隊司令親自來了,在向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噓寒問暖後,很不經意地提到金蘭灣是法國軍港這一事實而向交戰一方提供軍港,是違反中立原則的。

羅傑斯特溫斯基只好離開金蘭灣在海上漂流。真的是在漂流,他不能走,理由很奇怪而且無奈,因為沙皇陛下送來給他助威的第三艦隊還不知道在哪兒呢。就這樣漂了5天,漂出了50海里,到了海防附近。

羅傑斯特溫斯基大多數時間是在宮廷裡混,能講一口完美的法語,對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很瞭解,他已經聽出來了法國艦隊司令強調金蘭灣是軍港的言下之意,其實是隻要法國遠東艦隊沒有列上名單的港口就可以使用,而法國人沒有使用過海防,於是羅傑斯特溫斯基就在海防等第三太平洋艦隊。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這段時間裡,羅傑斯特溫斯基天天派驅逐艦到西貢去拍電報,懇求國內海軍部取消讓他等待第三艦隊的命令,因為無論如何航速快、噸位大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單獨穿過日本人的攔截,到達海參崴的可能性總比帶著第三艦隊那些被他們稱為“浮動熨斗”(老式熨斗是燒煤炭或木炭,上面也有一個煙囪,和軍艦有點相像)、“自動沉沒機”的那些速度奇慢的老爺軍艦大,但海軍部的回答始終是:“等待並帶上第三太平洋艦隊一起去海參崴。”

內博加托夫少將率領的第三太平洋艦隊,有5艘勉強可以稱作戰列艦、巡洋艦之類的軍艦(戰列艦“尼古拉一世”號,巡洋艦“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號、“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莫諾瑪赫將軍”號),平均艦齡高達10年,平均航速低至16節。

1905年2月,第三太平洋艦隊從利耶帕亞出發後,沒有繞好望角,而是走地中海航路穿過蘇伊士運河到達了印度洋,準備去和正在等待著他們的第二太平洋艦隊會合。

但是茫茫大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哪裡?沒人知道,連俄國海軍部都不知道。俄國海軍部的瓦斯里列夫維奇杜瓦索夫少將,在巴黎面見法國外交部長時,居然問出這樣的怪問題:“您是否知道我們親愛的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在哪裡”?有趣的是法國人還真知道,因為這一帶都是法國殖民地,俄國人的一舉一動法國人都知道,但法國人沒有主動向俄國人通報的打算,而俄國海軍部的官僚們也沒有向法國人求援的積極性,因此第二太平洋艦隊的所在就成了謎。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但是,內博加托夫少將倒好像沒那麼傷腦筋:“到了該會合的時候,上帝會讓羅傑斯特溫斯基出現的”,還是帶著他的艦隊慢吞吞地向北溜達。

羅傑斯特溫斯基終於出現了,5月9日,第三艦隊巡洋艦“莫諾瑪”號上號稱全艦隊功率最大的電臺,終於和第二艦隊聯繫上了。羅傑斯特溫斯基請示現在只能接受這些老爺軍艦。兩人會面後,內博加托夫少將問羅傑斯特溫斯基現在準備怎麼走,他們該幹什麼時,羅傑斯特溫斯基只是指著第三太平洋艦隊的黑色煙囪說:“把這些煙囪和我們一樣漆黃了”。

羅傑斯特溫斯基的這道命令,令所有後來研究日俄戰爭戰史的人都匪夷所思—為什麼要把俄羅斯軍艦傳統的黑煙囪漆成土黃色?有人說,羅傑斯特溫斯基的審美觀就只有一個用處:在未來的日俄艦隊決戰時,為日本艦隊辨認目標提供方便。

所以,法國領事在聽說俄國艦隊已經上路的消息後,在日記上寫道:“可以預計10天后,俄國將成為無海軍的國家了”。

日本人及時捕捉到了俄國艦隊從海防出發的情報,但是俄國艦隊出發後就像蒸發了一樣。旅順已經落入日本手裡,俄國艦隊的目標肯定是先去海參崴,但去往海參崴的道路可能有3條:一條是從對馬海峽沿日本海北上,還有2條就是繞太平洋最後穿過津輕海峽或者宗谷海峽西進海參崴。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對於日本海軍來說,能否準確判斷出俄國艦隊的走向也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俄國艦隊如果能平安到達海參崴,日本就無法完全掌握日本海的制海權,這樣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展開的日本陸軍的後勤補給線,就可能被俄國海軍切斷,只能認輸了。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的判斷是:羅傑斯特溫斯基肯定走對馬海峽。不幸的是: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的決定,真是這樣。

對馬海峽是日本人最希望俄國人走的路,聯合艦隊當時的前進基地就在對馬島對面的韓國鎮海灣,以逸待勞。參謀秋山真之設計的對俄國艦隊的戰鬥方法,只有在狹長的日本海里才能實現,而俄國艦隊如果走了另2條路,就只能發生2次左右會戰,除了運氣特別好,聯合艦隊無法全殲俄國艦隊。

那麼俄國艦隊為什麼會自投羅網呢?少言寡語的東鄉平八郎當時沒有給出任何其判斷的根據,戰後在一次回答副官小笠原長生提出這個問題時,他是這麼說的:“走了1.8萬海里,羅傑斯特溫斯基精疲力竭了,他恨不能早一秒鐘到達海參崴,他為什麼要繞路?而且是繞道暗礁密佈,濃霧終日的津輕海峽或者宗谷海峽,沒等打仗,軍艦就會沉掉一大半。我要是羅傑斯特溫斯基也會拼命闖對馬海峽”。

確實是這樣,據羅傑斯特溫斯基事後的回憶,他根本就沒想過其他的選擇。“1.8萬海里的遠征”,早已使羅傑斯特溫斯基身心憔悴,無法進行正常思考了。

從海防去海參崴,除了最近的經對馬海峽沿日本海北上之外,繞道太平洋在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在北海道南北兩頭掉頭向西也可以。更可怕的是軍令部有人指出,如果羅傑斯特溫斯基根本就不北上,怎麼辦?俄國人如果直接佔領小笠原群島和聯合艦隊來打陣地戰的話,日本就完全死路一條了。其實,羅傑斯特溫斯基艦隊都沒必要佔領小笠原群島,當他們在金蘭灣和海防海面上漂泊的二十幾天裡,日本國內就已經開始大恐慌了,因為俄國人已經無意中威脅到了日本的生命線,進出港的船隻大量減少,關西大阪一帶由於原料不足,已經出現工廠停工現象了。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但是俄國人不知道,羅傑斯特溫斯基也不知道。話說回來了,即使羅傑斯特溫斯基掌握了這個情報,他又會怎樣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還是繼續北上,因為沙皇陛下給他的命令是“去海參崴”,而不是“戰勝日本艦隊,奪取戰爭勝利”。

俄國艦隊出發前,羅傑斯特溫斯基發給所有艦長一個信封,要求上路以後再開封。信封裡面有一張小紙片,上面羅傑斯特溫斯基用漂亮的花體字寫著“對馬”。

馬漢在1911年出版的《海軍戰略》中寫道:“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後,我覺得歷史應該對這個運氣不好的艦隊司令更加寬宏一些,但是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作為艦隊司令,在最後4天中犯下的過失是絕對不可原諒的。”

戰鬥開始前,羅傑斯特溫斯基甚至沒有指定誰是繼承指揮官,也就是說他壓根就沒想過會戰死的可能性。俄羅斯艦隊被編成3個戰列艦隊,羅傑斯特溫斯基親任第一戰列艦隊司令、其副手福爾克山姆少將任第二戰列艦隊司令,剛來的內博加托夫少將擔任第三戰列艦隊司令。5月23日,福爾克山姆少將突然病死,羅傑斯特溫斯基選擇的居然是“秘不發喪”,棺材就放在第二戰列艦隊旗艦“奧斯利亞比亞”號的艦長室。於是,第二戰列艦隊就在一具屍體指揮下走向戰場。羅傑斯特溫斯基這麼掩耳盜鈴的動機,無人知曉。到最後,他才臨時任命旗艦艦長貝爾上校為第二戰列艦隊司令,並偷偷摸摸地告知他老司令已經死了,先別往外說。在這種情況下,羅傑斯特溫斯基如果有了三長兩短,艦隊就沒有了司令官,因為內博加托夫少將根本就不知道排名第二的福爾克山姆已經死了。

5月25日,羅傑斯特溫斯基又犯下了一個新過失。早上路過上海時,他命令6艘從波羅的海開始一直隨艦隊而行的煤炭運輸船去往上海,他打算在戰鬥之前先處理掉這些非戰鬥艦只。但是、這是個戰術上極端錯誤的決定,首先他沒有處分掉所有的非戰鬥艦只,裝載彈藥的運輸船和其他修理工作船還在,這是因為聽說海參崴既沒有彈藥又沒有修理設施的,而為了保護這些剩餘的非戰鬥艦只,又分出來了十分珍貴的巡洋艦來為其護航。

反正已經帶了運輸船,為什麼又要單單在乎運煤的呢?當天這6艘運煤船一進上海港,三井物產上海支店就立即向大本營通報了這一事實,根據俄國艦隊本身可能裝載的煤炭數量,日本人判斷羅傑斯特溫斯基除了走對馬海峽再沒有其他選擇。

羅傑斯特溫斯基的行進隊形也極其古怪,他把快速靈活,本應和對方戰列艦打運動戰的巡洋艦,集中起來去為那些本應一起扔到上海去的工作船、醫療船護航,艦隊的機動作戰能力沒有了。而那些應該是在戰鬥時在一邊尋找機會偷偷逼近戰列艦、巡洋艦施放魚雷後立即逃之夭天的驅逐艦,卻被他弄到了戰列艦周圍,說是如果戰列艦有了三長兩短,艦隊司令官能立即轉移到驅逐艦上繼續指揮作戰,這種聞所未聞的排列,將俄羅斯艦隊的戰鬥力降到了最低點。

當然,這些事情也可能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日本人就要看到俄國艦隊了。

1905年5月27日02:45分,一艘排水量6388噸的日本武裝商船“信濃丸”,在五島群島附近一個叫“白瀨”的環礁的西北方發現了俄國艦隊。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13:55,東鄉在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上升起了“Z”字旗,旗語是“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全體奮發努力”。

14:10,完成了敵前大轉彎的“三笠”號炮術長安保清種下達了開火命令,此時距離6400米,頓時“三笠”號全部炮火朝“蘇沃洛夫公爵”號傾倒了過去,接下來“敷島”完成了轉彎動作開始開火了,然後是“富士”,然後是“朝日”…完成了轉彎動作的日本軍艦都開始了炮擊。

17:00左右,驅逐艦“普魯努伊”號趕到了受重傷“蘇沃洛夫公爵”號旁邊,接收了同樣身受重傷的羅傑斯特溫斯基司令。

19:00左右,俄國艦隊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被聯合艦隊的魚雷艇擊沉。已經起火傾斜的“亞歷山大三世”號,不久就又被擊中機艙,退出戰鬥,19:00沉沒。19:20分,一顆12英寸炮彈直接擊中了“波羅季諾”號的彈藥庫引起大爆炸,3分鐘後“波羅季諾”號就葬身海底。

這樣,在一個白天的海戰中,俄國人就損失了全部4艘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中的3艘,只有一艘受了重傷的“鷹”號還浮在海面上。

28日下午,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司令羅傑斯特溫斯基中將,被日本驅逐艦“漣”號俘虜。在此之前的上午10:43分,內博加托夫少將帶領尚存“已經像木筏似的”“鷹”號和巡洋艦“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號,“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向日本聯合艦隊投降。

日俄對馬海峽之戰(下)

這樣,除了受克里米亞戰爭後的《巴黎和約》限制,不準開出達達尼爾海峽的黑海艦隊以外,俄國的遠東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至此全軍覆沒。而日本聯合艦隊的損失僅僅是3艘魚雷艇,其中一艘還是自己不當心觸礁而沉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