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其他值得引起大家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校園的霸凌,因創傷經歷(例如性侵、身體虐待、家人離世、父母離異)而導致的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發生的情緒行為問題,網絡遊戲成癮等。而這些問題,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身上可能更多出現。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當與孩子久別重逢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在經歷了很久的分離後,馬上要與孩子見面了,您或許還在回家的途中,為了讓您與孩子的見面更加溫馨,與孩子在節日的相處更加美好……

與孩子見面的第一件事-------擁抱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孩子可能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會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請您主動將他/她抱得更緊一點,更久一點。您的擁抱會迅速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與孩子見面的第一句話--------說出孩子的變化 您自然流露的喜悅,是送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請對孩子說:“你長高了,你長大了,你變漂亮了……”直接說出您覺察到的變化,讓孩子知道,儘管沒有在一起,但您一直記著他/她的點滴。

當談到孩子的學習時--------平和溝通、關心過程而不是結果 不要因為是留守孩子,就特別擔心孩子的學習。每個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著父母看成績單的那一刻。當孩子成績差強人意時,請您務必記住這一點:留守孩子並不等於差生。建議您調整心態、調整情緒,以平和的狀態與孩子談學習。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關心過程而不是結果。把孩子的成績放一邊,問他/她是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的,讓他/她講個例子,比如,碰到不會做的題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麼想辦法解決的,他/她肯定兩眼放光地給您講一個讓他/她自信滿滿的故事。

當有人向您告狀--------不要急於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 向您告狀的人,可能在表達別的意思,老人在說自己很辛苦,親友在說您不家時,他們也在關注孩子,您只需感激就可以了。而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護、支持力量,一般會比較膽怯、退縮,您不要急於當面呵斥,先表明自己的立場,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終愛護他/她的。在私下問明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孩子一些中肯的建議、指導。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當孩子遇到這些具體問題時,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


1.孩子在學校中遇到人際矛盾或遭到校園霸凌

當孩子在學校裡出現一些人際矛盾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其可以幫助孩子分析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矛盾發生的原因,並且幫他們用積極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處理。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受到身體上的攻擊、言語的諷刺以及侮辱時,可能造成心理損傷,出現害怕上學、成績下滑、脾氣暴躁,並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和老師要引起重視,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導致了校園霸凌發生,應從各自的角度去回顧事件,並且引導他們體察不同的情緒狀態,比如生氣、內疚、無奈或害怕恐懼,讓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剖析應該怎麼更妥善的處理。在處理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做好情緒處理的榜樣。

2.如何應對考前焦慮

考前焦慮是孩子過於重視考試結果而導致的,將考試結果導向成自己成功或失敗的人生評價,從而導致不自覺給自己帶來壓力。一方面,家長應避免使用指責、責罵的方式來反饋孩子考試成績,從而讓孩子產生內疚或自責;另一方面,應該引導孩子從考試中找學習漏洞,積極面對挫折,看到努力和進步的空間,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3、孩子上網時間長或遊戲成癮

首先,應該客觀地看待孩子上網。一方面,合理上網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信息、開闊視野,學會時間管理,並從遊戲中鍛鍊手眼協調能力、反應能力和團隊配合能力;另一方面,孩子過度上網、沉迷遊戲,導致學習下降,自控力下降。其次,應該從孩子上網或遊戲中看到背後的原因。如孩子很少和同伴交往,則應給給孩子更多的關心、關注和更多的情感支持,如孩子因為學習受挫而在遊戲中逃避現實,則應幫助孩子一起設定與學習能力匹配的目標,並不斷給予鼓勵、反饋,幫助其在學業上慢慢獲得成就感、效能感。另外,如果孩子自我約束和界限意識,則應和孩子討論關於玩遊戲的契約,既給予一定的遊戲空間,又規定孩子玩遊戲的界限。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哪些交流技巧可以培養孩子健康心理?


避免暴力溝通的四種方式: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強人所難、迴避責任。

1.關注感受

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略時,通常會更加難過。當孩子遇到讓其情緒波動的事件時,您不要急著出主意,應看到孩子的情緒,先傾聽和了解他們的感受。

2. 尋求合作

如果您想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時候,使用簡單的陳述語言或商量會讓孩子更樂於合作。指責、命令、威脅和辱罵的語言往往會激起孩子的抵抗或忽視,從而很難配合。

3.避免評論

對孩子的事情多角度觀察並客觀地描述,清晰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避免對孩子進行評論。

4.懲罰替代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懲罰往往會激化孩子的其他不良感受。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解決辦法:首先,應傾聽並回應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觀點;第二,表達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期待);第三,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讓孩子一一羅列出來;最後,一起討論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如何去落實。

5.表達憤怒

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是考驗家長的必修課,可以大聲地描述看到的問題問題,或清晰地表達規則和期待,可使用感嘆詞釋放情緒。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對於留守孩子的建議


1.對親密關係恐懼

與父母分離,孩子內心對親密關係會有些恐懼,會顯得比較孤單。與父母分開時年齡越小,影響越大。建議:孩子三歲前母親儘量不要外出打工。

2.缺乏規則

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樑,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能覺得茫然無措,要講一些具體的事例,越仔細越好,這樣孩子遇事膽量自然會大一些。如果孩子比較調皮搗蛋,這實際上是孩子鼓起勇氣,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輕易責怪他/她,儘量與他/她一起分析發生過的事,從中學習。

3.不善於表達

留守孩子遇到煩心事會悶在心裡。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她們的學習和生活,更要關心他/她們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多問他/她們的心情:最近開心嗎?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多聽他/她們講,不要隨便打斷他/她們。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礙了他/她們表達。您一定要留心觀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儘量去適應孩子。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當與孩子再度面臨分離時,請將關愛留下


1.與孩子交流生活、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您不在他/她身邊,任何小事都是大事。

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與孩子一起設想各種可能碰到的困難,一起想辦法。當這些困難真正發生時,他/她不僅有心理準備,有對策,好像您就在他/她身邊一樣。

2.拜訪老師、親朋好友

先與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拜訪老師與親朋好友,感謝他們對於孩子的關照,確保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得到他們及時的幫助。

3.與孩子商定交流方式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滋養,穩定的、持續的、經常性的交流至關重要,所以在離開孩子之前,一定與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電話、寫信等。不妨跟孩子一起去買信封、信紙,貼好郵票,寫好地址,一起做這些準備工作。孩子可能並不喜歡讀只問學習和生活的乾巴巴的信。怎樣的信,孩子會反覆讀,覺得有趣、溫暖呢?講或寫一些發生在身邊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吧!

4、教會孩子必要的安全防範措施

可通過事例解析,告訴孩子身邊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教會在學校活動的安全防範措施,在家中的用電用火安全要求,安全步行、騎車、乘車常識,特別不要讓孩子無證駕駛摩托車、電動車,不要坐農用車和報廢車輛,請以身作則告訴孩子搭乘摩托車要使用頭盔。

我們相信,無論您身處何方,您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與您在一起……..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公安交警給家長的話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作為一名公安交警,我想對您說:汽車進入人類社會的歷史百餘年,在帶來便捷高效的道路交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釋放了交通擁堵,傷亡事故等潘多拉魔咒。每年,全國數十萬因道路交通事故導致傷亡的人員當中,相當一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無數家庭為此承受了無法癒合的巨大傷痛。為了孩子們帶盈盈笑臉,為了萬家燈火的幸福團圓,公安交警期盼您與我們一道,教育孩子們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共同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作為一個孩子的家長,我想對您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們深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們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但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擁有生命和健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既然我們不能全天候守護著孩子,就應該給予他們自我保護的知識與能力,讓我們以身作則,帶頭遵守交規,文明出行,教育並幫助孩子們學會適應汽車時代,培養生命至上的交通安全意識,呵護他們平安一生。

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我想對您說:我們正處在國力蒸蒸日上、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見證著國計民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但也遺憾地看到,人們的交通素養還沒有達到汽車社會發展的相應高度,交通陋習仍普遍存在,並加劇了道路交通擁堵,涉酒涉毒或疲勞駕駛、超載超速闖燈、強行超車會車等違法行為仍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傳承中華民族的包容友善與文明謙讓,從小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熟悉交通安全知識,成為文明中國的中流砥柱。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育兒做起,從現在做起,盡匹夫之力,興文明之風。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愛孩子,請教會他/她安全的出行方式

走路篇。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在馬路上嬉戲玩耍容易發生交通意外;行走時看書或玩手機會忽視周邊的安全隱患;臨車搶道危險,主動避讓車輛,避開施工路段;行經轉彎車輛的內側或靜止車輛時,要保持安全距離,確認安全。

乘車篇。搭乘公共車輛有序排隊,依次上車;等候車輛時要站在路邊臺階以上;乘坐車輛後排並繫好安全帶;車輛行進中,避免將身體部分伸出車窗或天窗;隨車攜帶垃圾袋,不向車外扔物品;搭乘陌生人的車輛前先與家長確認;不要獨自一人在車上睡覺;車輛停穩後再打開車門,開門前先觀察後方確認安全;搭乘摩托車要戴頭盔。

騎車篇。騎車要在非機動車道或靠馬路最右側行駛,遵守交通信號燈;騎行前要確認剎車和車鈴正常;騎車時注意觀察周邊人車動態,手不離把;多人一起騎車出行時,要前後依次行駛;變道或轉向前先伸手示意。年滿十六週歲才可以駕駛電動自行車,取得機動車駕駛證才能駕駛摩托車。

自救篇。發生交通事故後要撥打110或122報警,打開車輛警示燈,車後設置警示標誌,人員要撤到馬路以外的安全地帶以外等待;有人受傷時要撥打120急救,並報告交警處理;遇到緊急情況要向大人呼救;發現車輛交通肇事逃逸,要記住車輛號牌和車身等特徵並報警。


「關注」就要見到孩子了,回鄉的你會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