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微評|立法越民主越民生越會被信仰

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 朱寧寧

法制微評|立法越民主越民生越會被信仰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立法工作,立於廟堂之上,作用於江湖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跟立法密切相關。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回顧2018年,從減稅到網購,從大氣到土壤,從疫苗管理到用藥就醫,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回應百姓期盼,加快推進民生領域立法,加大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順應民意”“貼近民生”成為肉眼可見且值得點讚的兩個閃光點。

立良法,方能促善治。而立良法就需要有大智慧。所謂大智慧,就意味著決不能僅僅依靠立法機關,而是需要彙集民意,不斷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而“打開門”,就是最好的方式。

記者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獲悉,截至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結束,2018年,共有23件(公開徵求意見已結束的14件,12月常委會後擬公開9件)法律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對12月常委會之前公開徵求意見已結束的14件法律草案有220536人提出658829條意見。其中,關注度較高的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和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共有111208人提出440491條意見;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共有67291人提出131207條意見。

立法的大門向公眾越打越開,立法工作彙集起的公眾智慧越來越多。

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審議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疫苗管理法草案、藥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這些立法項目的背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力積極推進依法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個人所得稅法可以說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個稅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財產利益。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對個人所得稅法作出第七次修改。本次修法實現了從分類稅制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重大轉變,個人所得稅制改革邁出了關鍵一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弘揚尊老孝老的傳統美德,充分考慮我國人口老齡化日漸加快,工薪階層獨生子女家庭居多、贍養老人負擔較重等實際情況,本次修法還將贍養老人支出確定為專項附加扣除項目,予以稅前扣除。

可以說,這次個稅法修改不但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順應民心民意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務實舉措,切實減輕了廣大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

正如盧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而想讓法律真正成為公民心中最大最真的信仰,唯有廣納民意,貼近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