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券商裁員降薪說起

由券商裁員降薪說起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恐懼往往來自於恐懼本身。2015年股災後,市場對經濟都普遍悲觀,甚至出現金融機構裁員降薪的傳言。於是當年我寫了一篇《由券商裁員降薪說起》,對市場的過度悲觀情緒進行質疑。而事實是,筆者正是在2016年進入了券商工作。時隔3年,當前市場又普遍對經濟極度悲觀,並傳言會出現大面積失業。包括又出現了很多傳播焦慮的文章。講真,由於經濟結構升級變革,或許暫時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如果個體不進行及時的自我革新升級,那必然會因為無法適應時代變遷而被淘汰。但是這不意味著大面積失業:因為很多新的工作需求正在出現,事實上在金融領域如對量化投資投研人員的需求就在日益增大。

焦慮是沒有意義的,傳播焦慮也是更沒有意義的。作為個體,不斷修正自己改進自己找到新時代的新機會,才是王道。太陽終究會升起,黑夜之中便是好好休整的機會。


舊文蛋炒飯也適用於當下(寫於2016年5月22日):

這幾天,有關某券商裁員降薪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市場普遍看法是“券商凜冬已至”,在打響國內券商人事調整第一槍的同時,該事件也折射了當下宏觀經濟羸弱、產業結構問題突出、A股盡顯疲態的現狀,而這些問題又都是難以短時間改善的。因此,悲觀的預期瀰漫市場,製造業的失業潮難道要波及到金融行業?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金融機構(券商、銀行)則是開著高額薪酬,在國內外金融機構中角逐人才,並開始積極拓展混業經營模式與跨國合作機會。

總結來看,其實並不矛盾。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為: 1. 券商將以“提高人均產出能力”為要義;2. 券商發展模式將實現從粗放到集約;3. 券商傳統業務將結束攻城掠池野蠻生長—因此,人事調整舉措只是騰籠換鳥(兼帶成本控制),但這不代表不需要養鳥,而在於養的是麻雀還是夜鶯。從實質上看,這可以理解為是券商行業開始踐行金融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再悲觀點也可以理解為是金融業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中國金融業在升級過程中面臨的人力資本供給和需求錯配的問題,這種供需不匹配帶來的失業在經濟學上被定義為結構性失業。結合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以及市場主體被倒逼的改革決心,我將對這則新聞的解讀概括為八個字: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一、騰籠換鳥

筆者將對券商各業務進行分析並預測哪些業務條線將出現變革。

前臺業務

券商前臺業務主要包括經紀業務

投行業務自營業務資管業務、融資融券以及研究所。現在的生態環境是:1.每個業務條線都是市場競爭白熱化,萬三萬五手續費不說,各種路數的研究員也頻刷市場眼球;2.自營業務受大盤影響拖累券商業績。據此狀況筆者認為,在行情不好、券商自身盈利下降時,前臺業務很容易出現人員和薪資調整,要麼直接裁減那些客戶與項目資源少的人員,或直接改革薪酬體系,降低基本工資、提高項目績效獎勵,筆者特別擔心自營業務的萎縮會產生相應人員精簡,而研究所裡研究順週期行業的人員也將更易暴露於寒冬。這裡筆者不想說的太悲觀,總結為:如果有技術有項目有客戶,那就調整薪酬體系控制成本;如果少技術少項目少客戶,那就直接物競天擇

中臺業務

券商中臺業務包括風險管理業務和合規業務。結合當前國際金融形勢複雜、市場波動劇烈、監管接軌國際監管框架的現狀,筆者認為,在經濟形勢和行情不好的時候,券商業務推進趨緩、風險偏好下降、監管態度趨嚴的環境對風險管理和合規業務的從業者反而是個揚眉吐氣的機會,因此筆者判斷這個業務條線受影響應該相對較小。

後臺業務

券商的後臺業務包括清算託管業務、信息技術業務、辦公室、財務、人力資源、內部審計。後四個業務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筆者認為更多地是通過薪酬調整進行成本控制,而清算託管業務與信息技術業務,筆者認為其有其逆週期性,因此受影響會比較小。理由如下:對於清算託管業務,現在如火如荼的私募基金有朝一日若是想申請公募資格,就必須要有基金託管的部門或者外包,那麼券商的清算託管部則可以承接這樣的外包業務,反而可以成為一個贏利點;而對於信息技術業務,則是“Alphago”時代實現傳統業務優化的必然載體,無論是通訊線路、網上開戶與交易平臺還是風控系統的搭建,都需要信息技術條線的創新支持。

總結而言,某券商的“裁員降薪”問題將對前臺部門中那些少技術少項目少客戶的人員產生最直接的影響,而前臺部門的薪酬體系調整也是最具有彈性的;相反,風控合規、清算託管和信息技術則受影響較小。

二、鳳凰涅槃

40歲的失業是最痛苦的,但即便是,我們也依舊有實現自身改革的可能,而改革則要求我們預先判斷市場的下一步發展會如何,變革後新產生的需求是什麼。

結合券商現有特點以及國際大投行經驗,筆者認為券商發展路徑可概括為國際化、科技化、衍生品化三方面:

首先,券商業務將實現國際化戰略佈局。這種戰略佈局源自以下三點契機:第一、從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伴隨中國經濟合作國際化的宏觀趨勢,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機構必然也會做出相應的國際化戰略佈局,如在投行業務方面可以協助有海外擴張的企業實現海外併購整合;第二、匯率波動以及全球資產配置需要將使券商著眼並尋求跨境資產配置機會,如跨境資管計劃,一方面,通過QDII、互換實現境內資金境外投資,另一方面則通過QFII實現境外投資引進;第三、在可預見的將來,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的戰略性改革也給跨境投資業務帶來諸多想象空間。綜上,券商勢必會尋求國際化發展道路,而對於金融從業者,則是思考如何增進國際化視野、素養與知識。

其次,券商業務將實現全面科技化提升。科技化在券商的體現是顯而易見的,從人工開戶到互聯網開戶,從人工交易到算法交易,從定性風控到定量風控,傳統業務的許多人工環節將被互聯網科技所優化甚至是替代。技術革命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了包括券商在內的金融機構,海外投行如高盛、摩根早已重視信息技術在交易和風險管理領域的應用,對於後起之秀的中國券商,科技化變革之路是大勢所趨。那麼,結合自身,金融從業者該配備怎樣的個人能力去匹配券商的科技化戰略?

最後,券商將加大在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研究與開發。隨著金融形勢日趨複雜,金融市場波動性加劇,這就要求在傳統證券投資的基礎上加入金融衍生品進行對沖以控制風險穩定盈利。如通過股指期貨實現Alpha策略,或是通過期權組合如straddle實現波動性管理。金融衍生品的研究與開發有利於自營部門的頭寸風險管理,也可以創新資管業務產品。券商若如此佈局,那麼作為金融從業者的我們該如何實現自我提升?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

之前強調過,某券商“降薪裁員”的背後實質是人才供給和需求的錯配,而作為個體,能做的就是不遺餘力地提高自身核心價值,而事實上,能改變的遠比能想象的要多。

明天,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