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近3年空氣質量穩居珠三角前三

惠州近3年空氣質量穩居珠三角前三

“惠州藍”是我市的金字招牌。這是市區東江兩岸美景。 資料圖片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空氣質量在全國排第三,在珠三角城市中排第一;2007年起連續9年在省環保責任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

如何處理好綠色與發展的關係,是很多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課題。惠州守住環保紅線,保住生態底色,“惠州藍”成為惠州的活名片,掀起一次又一次刷屏熱潮。

每年環保否決率均超10%

發展是硬道理。改善生態環境會拉經濟發展的後腿嗎?

深刻認識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惠州人給出了答案:2005~2015年,在經濟總量增長近4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近10倍的情況下,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監測的74個城市前十名,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東江惠州段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II類。

“惠州藍”是我市的金字招牌,惠州空氣質量到底有多好?

記者從市環保局瞭解到一組數據:2013~2015年,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分別為2.88(以2014年後統一的統計方法計算為4.19)、3.98和3.31,環境空氣優良率分別為84.9%、90.9%和97.5%,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分別排名第5位、第6位和第3位,在珠三角排名分別為第1位、第3位和第1位。

記者瞭解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揚塵管理辦法、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制定了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市長還與各縣區政府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簽訂了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

“‘惠州藍’有先天優勢,但為了保住‘惠州藍’,我們也使出了洪荒之力。”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有了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開展好日常工作也很關鍵。成就“惠州藍”不得不提八大專項行動,包括建築工地揚塵治理、黃標車淘汰、泥頭車治理、道路沖洗降塵、公路揚塵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整治、工業廢氣汙染整治、垃圾焚燒汙染整治等。

一家美國企業想在仲愷區投資一個2億美元的項目,但汙水排放標準達不到東江水域的區域排放標準,惠州對此予以否決。這只是我市堅持綠色生產的縮影。

該負責人說,我市實行新建項目主要汙染物排放“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實施“三個一律不批”(不符合環保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未取得排汙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環境風險難以防範的項目一律不批),每年環保否決率均在10%以上。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我市繼續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按每年10%的比例推進重汙染項目清退工作,共關停重汙染項目179個。

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6.3萬輛

在嚴控交通廢氣汙染方面,我市將全市域劃定為黃標車限行區,通過落實淘汰補貼、全面實施電子抓拍、嚴格尾氣檢測等措施,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6.3萬輛。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每年至少投放清潔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車100輛,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公交車近1000輛,佔全市公交車的一半。推動油品升級,全面完成國V標準車用柴油和汽油供應。

同時,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嚴查工地揚塵汙染行為,並將施工揚塵汙染防治納入年度建築施工安全生產管理目標。加強道路保潔,常態化對中心城區493條主要路段全面實行沖洗降塵。建立日常巡查機制,發現一宗制止一宗,有效遏制露天焚燒行為。開展重點區域環境整治,將惠城區江北作為大氣集中整治示範區域,重點整治惠城江北片區工地揚塵及露天焚燒。

本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