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如果要排一個日程表,

舊時老無錫人過年其實很忙的。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過年前

撣塵

俗話說“十七十八撣掩塵,越撣越發”,無錫人在年前要進行大掃除,準備張貼年畫。小時候,這絕對是過年前最難熬的一天啦。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們都被父母抓去大掃除了。全家人忙忙碌碌的,撣去的不僅僅是灰塵,更是晦氣,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祝饗

一年一次的過年在無錫人的風俗裡是一件很莊重的事,無錫人的過年,又叫“祝饗”,也就是祭祖,祭祀窩裡(家裡)的“老祖宗”。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給老祖宗過年,三葷三素,鯿魚、釀麵筋、粉皮、蘿蔔湯、半圓型的“糕頭”必不可少,總把頭筷。請祖宗享用之前,必須請“屋下祖先”先吃“第一桌”,以示對當方土地先人的尊敬。酒過三巡,上飯只能盛一勺。香燭過大半,“升”摺好的元寶、錠,期間要給祖宗磕頭。

剃頭

舊時理髮匠,俗稱剃頭匠,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當。剃頭匠每天天一放亮就要挑著剃頭挑子出門,走街串巷,招攬生意,直到太陽下山才回家。挑子裡放著剃刀、刮刀、剪刀、耳挖子、毛巾、鏡子、梳子等用具,以及燒水用的大吊子等。那時剃個頭十分便宜,加上刮鬍子光臉挖耳朵等全活才不過一毛錢。

剃頭師傅還有一項推拿的絕技,誰家小孩不小心胳膊脫臼或夜裡睡覺落枕,人們不是急著去找大夫,而是請剃頭師傅幫忙,沒幾分鐘就能搞定。現在,剃頭師傅已很不多見,人們都上理髮店理髮了。新年新世不能剃頭,年前臘月剪好頭髮。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送灶神

臘月二十四是第一個大日子:送灶神。傳說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五會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主家過去一年的功過情況,做一個“年終總結報告”。因此大家就選擇在這之前燒香“送灶”,給他備好諸多食品物件,只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祭灶當天,老無錫人做腳跟糰子(糰子半個白,半個黃,成橢圓形)以及麥芽糖、炒米糖、糖餅等食品進行祭灶,送灶神上天,意味著春節的開端。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大小年夜

無錫人吃年夜飯,是以農曆年為準的,大年三十吃的那頓年夜飯就叫“過大年”,是以家庭團圓為主,吃年夜飯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電燈都要亮起來,以示辭舊迎新。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有這麼幾道吉祥菜是一定要上年夜飯的飯桌的——“代代富”肉釀麵筋;鴨蛋和肉龍松一起做成蛋餃,有形似金元寶有招財進寶的意思,又有壓邪的意思;還有用竹筍乾和豆腐乾燒的菜稱之謂“響打菜”,既有節節高升的意思,還暗喻著能撈個一官半職;“年年有餘”自然是魚了;“如意菜”黃豆芽、茨菇;“化兇險”要芥菜;“健波波”炒菠菜;“百事順”百葉絲;“節節高”年糕,當然還不能少了年蘿蔔。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過年時

大年初一

新年頭一天叫“歲朝”,小孩子枕著壓歲錢醒來,換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看著大人放3響“開門”炮仗,吃碗小圓子和年糕,取團圓高升之意。然後跟著大人探望長輩,走訪親朋,互相拜年。這一天,家家迎喜神,人人吉利話,以求新的一年世道平穩。大年初一,無錫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不掃地不往外倒垃圾,寓意新的一年福氣財運不外漏。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解放前,無錫人還有燒十廟香的習俗。老百姓結伴去燒香,要馬不停蹄地趕到十座特定的廟內燒香,不能原路返回,不準進廟不燒香,所以還得提前計劃好來去路線。回到家裡還要向灶神爺進香,表示對大小菩薩一視同仁。現在這一習俗已經被大年夜晚就開始的“新年撞鐘”與“燒頭香”所替代。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接財神”是迎接五路財神的大場面。從初四夜裡到初五凌晨,整夜的炮仗年年要勝過大年夜,鞭炮聲一家比一家放得響。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舊時無錫人初五早晨的早餐一般都只吃薺菜炒年糕和麵條,叫做路頭糕和路頭面。在筵席上斟酒也務必要斟滿,取財氣滿滿的意思。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商家尤為起勁,以無錫商市的繁華,當天鬧猛也可想而知。老法頭裡商家供奉“豬頭三牲”,有的還會用紅絲線把活鯉魚的頭尾綁起來,做成元寶狀,供奉過後放生,討得“鯉魚跳龍門”的好彩頭。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正月初九

到了正月初九,就是吳地祖先吳泰伯的生辰。在這歡天喜地的正月裡,在江南文化發祥地梅村將會迎來整個江南地區第一場廟會----泰伯廟會。這一天,各地的吳氏宗親,至德後裔,紛紛來到梅里古都,大家舞龍燈,打腰鼓,挑花籃,吳地農耕,高蹺,抬閣,抖空竹,秧歌,唐僧取經等幾十項民俗表演,各種傳統小吃,各地大師絕活表演,鬧猛的可想而知。大家用各種形式祭祖,弘揚泰伯三讓天下的至德精神。熱鬧的活動一直將延續到正月十五。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正月十五

不到正月十五,燈綵就掛出來了。江南地區燈綵的雛形能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兩晉,隋朝時日趨成熟。到了唐代,元宵觀燈風氣盛行,燈綵愈發流行。宋代,江南地區的燈綵製作水平冠絕全國。明清兩代,蜿蜒十里,街兩旁放置著各種彩燈供人觀賞、購買。達官貴人、鄉紳農夫、文人雅士穿梭其中。在這熱鬧的氛圍中,春節的狂歡才迎來高潮與尾聲。


和爸媽一起撣灰塵,寒假裡體會無錫這些年俗的質樸溫情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化從洪荒的遠古走到21世紀的現代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正是由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無錫地方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部分,喃喃吳語,蘇南模式,江南古鎮,智慧物聯和雲計算等等都值得去溫習探究,挖掘和保護地方性,才能保持民族性,才能不斷創新思想、文化、科技和經濟,才能自信走向世界,踏步走向未來,使優秀民族文化的輪子不停地轉動,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