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打過日軍,當過省委書記,晚年捐出3個億,卻一生清貧


吳南生是廣東潮陽人,生於1922年。1936年,年僅14歲的吳南生加入華南抗日義勇軍,成為潮汕地區最早的抗日老戰士之一。兩年之後,日寇大舉入侵華南,吳南生跟隨義勇軍轉戰在潮地區,建立起了潮汕地區最早的抗日根據地。圖為:吳南生

在抗日戰場上,吳南生雖然是一名小兵,但與其他戰士一樣上前線抗日殺敵,在敵後則宣傳發動民眾積極抵禦日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從1978年3月起,吳南生擔任起了廣東省省委書記、深圳特區第一書記等職務,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圖為:華南抗日遊擊隊

吳南生在抗戰時期英勇抗日,驅逐日寇;和平時期大力建設深圳特區,實現了廣東迅速騰飛,將深圳特區打造成為了一個世紀奇蹟。而在生活上,吳老是一位文物收藏家,他對文物收藏的愛好還得從一件小事說起。圖為:葉帥與吳南生握手


1960年代時,吳老到北京出差,一次偶然的機會陪著朋友到琉璃廠逛地攤。吳老隨手從堆得像垃圾堆一樣的舊物倉庫裡隨手拿出一件時,發現這是明代董其昌的山水畫。這些堆積如山的舊貨,都是幾年前從各家各戶搜來的“四舊”。圖為:琉璃廠

這些東西便宜的幾塊錢一件,貴一點的也就50多塊錢,一些沒人光顧的最後則進了造紙廠重新回漿造紙。如此寶物被糟踐實在是可惜,吳老於是開始掏錢收購這些舊書畫,成為了一名收藏愛好者。圖為:琉璃廠獅子

1962年時,一位老農拿著好幾張古畫到廣州出售,想換點錢買糧食。當時老農手裡有一幅畫是趙孟頫的,開價要400元,另外一幅叫做《群峰晴雪圖》開價120元。吳老沒有400塊錢,只得買下了價格便宜的《群峰晴雪圖》。後來經過鑑定,這幅《群峰晴雪圖》是北宋時期的真跡,此畫也成為了吳老的第一件收藏。圖為:《群峰晴雪圖》


1978年初,北京榮寶齋的一位老朋友打電話告訴吳老,琉璃廠新發現了一張古畫,看上去有些年份讓他趕緊過來看下。此時正好在北京的吳南生趕了過去,當看到此畫後,吳老對此畫愛不釋手,於是用20塊錢將這幅畫買下。圖為:《群峰晴雪圖》局部

1982年春,文物鑑定大家謝稚柳和畫家黃苗子來到廣州。當謝稚柳看到這幅《平沙落雁圖卷》時,頓時驚訝不已。經過鑑定,二位專家告訴吳老,這幅畫是南宋馬和之的傳世之作,而此圖所用的“馬蝗描畫法”已經失傳,這是一件難得的國寶。圖為:謝稚柳

吳老雖然身居高位,又是當時發展得火紅的深圳特區第一把手,手裡掌握的資源和財力難以數計。但他收藏文物都是自己掏腰包,有時候一幅畫就花去了一個月的工資,但他從不動用公家的一分一毫。圖為:《平沙落雁圖》卷


在生活上,他的日子過得相當清貧,一雙皮鞋穿了10年也捨不得丟掉,一件黑色的外套是女婿10年前買的,依然還在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他的基本原則。經過二三十年的收藏,吳老已經收藏了200多件古畫。據說當時有人曾以3000萬的價格將他的畫全部收購,卻不料被吳老拒絕。圖為:吳老穿了10年的外套

1995年,吳老開始將珍藏的明清古畫進行義拍,共籌得資金500多萬全部用於扶持貧困學生讀書,先後幫助數千名學生完成了學業。1996年,吳老將珍藏了30多年的北宋古畫《群峰晴雪圖》無償捐給了廣東省博物館,這幅畫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據當年的估價,市場價值為1個億。圖為:《平沙落雁》圖卷

2007年,吳老將100多幅明清時代的古畫進行義拍,共拍得資金2000多萬,這筆錢全部拿去家鄉潮陽修建了幾所中小學校。2010年,89歲的吳老拿出了一生中最珍愛的收藏——《平沙落雁圖卷》無償捐給了汕頭市博物館。圖為:吳老的書法


在看到《平沙落雁圖卷》放入展櫃時,吳老對著古畫說道:“相聚是緣,你我的緣分將盡。以後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看見你,延續你們的緣分。”南宋馬和之《平沙落雁圖卷》全長將近6米,用失傳的馬蝗技法描繪了200多隻大雁,這些大雁栩栩如生,堪稱神品。

《平沙落雁圖卷》是馬和之失傳的古畫,價值當是北宋《群峰晴雪圖》的2-3倍,至少為2個億。圖為:吳老告別《平沙落雁》圖卷如今,《平沙落雁圖卷》收入汕頭市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2018年4月,吳老在廣州逝世,享年96歲。圖為:廣東省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