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導讀:更類型化的電影文本、更結構化的電影產業體系、更多元的受眾消費觀念……在春節返鄉潮和城市建設不斷提速的帶動下,春節“看電影”一躍成為親近於普羅大眾的一種“剛需”行動:從個人到家庭,從大城市到鄉鎮,某種意義上,“看電影”不僅是一種新年俗,更是構成了一種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有著更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間。

文 | 何天平

回望兩年以來的春節檔,總有人感嘆這是中國電影產業“遲來的新生”。

不久前落幕的2019年春節檔,6天累計票房58億元,打破2018年春節檔同期票房56.8億的票房神話。而這個才被打破的記錄,較2017年33.8億票房已同比增長了68%。從2009年到2019年,春節檔的想象空間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十年之間超3635%的增長比例或許是一個窗口,不僅讓人們真正領略到走上快車道的中國電影究竟可以釋放出怎樣的能量?另一個側面裡,我們或許多少從中直觀感受到了電影文化之於“辭舊迎新”這一特殊社會話語生出的新意義。

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不斷翻紅走高的數據背後,正是與中國社會共同成長的節慶“生活方式”——“看電影”正在變成一種似乎不言自明的全新年俗。這項新的年俗活動有多大的吸引力?目前中國電影單片總票房排行前三中有兩席(《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是兩年賀歲檔裡先後跳出的黑馬,春節“看電影”的強集聚效應可見一斑。

近兩年的春節檔勾勒出一個總體特徵:“質高量多”,“力作”實現規模化發展。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也呼之欲出,本土化的春節檔已逐漸取代舶來的賀歲檔成為每年電影票房最具拉金能力的新陣地,這意味著真正屬於中國的觀影環境逐漸在這種新年俗的養成中創造更多可能性。

空前的繁榮景象,昭示著中國電影產業稍顯遲滯的整體性提速發展。相較過往的春節檔,對於如今這一舉國、舉家同慶的節慶儀式,電影已然扮演了一個強有力的文化角色:既實現了高票房與好口碑的雙向積極互動,更讓寄託於春節檔期的集體情感藉由一種集中的通俗文化載體覓得新型的輸出端口。這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一系列更結構化的狀況。為什麼國人越來越習慣於春節“看電影”?這是今天的中國電影作為一種更臻成熟的主流文化消費品所潛在的能量使然,而這種能量亦源自多種因素的合力,既是美學的、文化的,也是市場的、社會的。

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電影文本作為一種微觀視角,是再現這種新年俗形成的直觀落點。之所以近兩年的春節檔電影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實現正相關的雙向成長,跟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提升有緊密聯繫。作用到春節檔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在形成了更成熟的類型化成色。今年的《飛馳人生》開拓了體育題材電影的大眾化表達,被標記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流浪地球》毋庸置疑有著中國科幻類型片發展的里程碑意義,包括《瘋狂的外星人》《新喜劇之王》等喜劇電影更作為春節檔的常客,契合著這一時段播映的集體情感需求;往前推一年,《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等系列電影成功紮根,也讓市場看到電影類型化的縱深式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春節檔,讓類型片在中國的開花結果得到集中展現,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進一步促成中國電影從“經驗先行”到“經驗積累”的轉變,爆款作品的誕生不再如過去那般更多是偶發、隨機的不確定事件。

創作之上,是更趨中觀的產業視角:“春節檔”之於當前電影業為什麼至關重要,以至於紛紛各家祭出大招加入其中?要理解這個問題,還得回到行業的變化本身。目前,不斷剔除泡沫的中國影視行業正在穩健、冷靜地步入新的增長期。例如以貓眼、淘票票等為代表的產業新勢力,借力新媒體及其用戶本位的底層邏輯不斷促成電影行業的新發展;再如各式各樣的電影營銷正作為一種內容本身參與到電影文化的意義生產中,今年《啥是佩奇》的自成爆款便是有力印證。另一方面,票補的退潮反向倒逼群體觀影心態的升級,過去因“低價票”來“湊熱鬧”的狀況有所緩解,如有媒體所評價,眼下的中國電影市場正“從資本平衡時代進入資本自我調節時代”,進而覓得產業化發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這些產業向的變化背後,都讓人看到國產電影更精準的傳播,以點帶面形成新的破局之勢——縱觀今年的春節檔,既有頭部作品,也有所謂的差強人意之作,但整體都在水準之上,沒有出現太大偏差,這便是一個能夠加以印證的側面。

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而站在更宏觀的視角上,春節檔和電影之間碰撞出的化學反應,更是中國電影日益變成一種重要社會建構力量的直觀體現:觀影如今正成為一種更具普遍性、多元性的國民主流文化消費手段,並且逐步實現消弭代際、地域差異的無差別覆蓋。一方面,隨著過去幾年銀幕新增和影院建設不斷向三四線城市下沉,使得相關基礎設施和底層建制基本實現全國覆蓋,有數據顯示當前三四線的影院密度大有超越一二線城市之勢。而近兩年的重點則轉向“提質”,三四線城市觀影環境較之大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另一方面,觀影群體的審美及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是一個重要線索。在經濟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國產電影主要從兩個維度上滿足了春節期間的個體訴求:一是節慶本身帶來的閤家歡情感需求,有如《捉妖記2》《熊出沒·原始時代》等可以跨代際共同觀看的電影文本,能夠滿足家庭式的觀看和消費;二是觀影人群的圈層化滲透,例如近兩年春節檔大比重出現的奇幻、動作題材電影,男性受眾為主要觀影者,影響觀影選擇的主要變量並非地域而是性別,以這樣的方式促成內容消費的下沉。

春節“看電影”,為什麼能變成新年俗?

更類型化的電影文本、更結構化的電影產業體系、更多元的受眾消費觀念……在春節返鄉潮和城市建設不斷提速的帶動下,春節“看電影”一躍成為親近於普羅大眾的一種“剛需”行動:從個人到家庭,從大城市到鄉鎮,某種意義上,“看電影”不僅是一種新年俗,更是構成了一種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有著更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間。

本文刪減版刊於《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