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設專職管護員

在青藏高原西南遠離海洋、又缺少森林的高寒乾旱區,有一處景緻絕美的湖泊。


它的周邊孕育了著名的恆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因此有“世界江河之母”之稱,它還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生態地位非常重要。

它就是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瑪旁雍措,一處國際重要溼地。

轉載)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設專職管護員

去年7月,西藏瑪旁雍措升格成為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當地對其的保護也隨之升級。澎湃新聞記者 康宇 攝

近日,澎湃新聞跟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媒體團走進西藏阿里,瞭解當地的發展變化。5月10日,媒體團來到了美麗的瑪旁雍措溼地。

在遠處雪山和層層白雲的映襯下,有著“聖湖”之稱的瑪旁雍措藍得更加剔透,一群群紅嘴鷗在湖邊棲息,不時又飛舞到天上,構成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

從2002年成為阿里地區地區級自然保護區,到2008年獲批成為西藏自治區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再到去年7月,升格成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瑪旁雍措溼地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地對它的保護也逐步升級,逐年加碼。

“保護瑪旁雍措,我們這裡講,叫‘沒有局外人’。”瑪旁雍措行政區劃上隸屬的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益西對澎湃新聞說道。

轉載)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設專職管護員

一群群紅嘴鷗在瑪旁雍措湖邊起舞,吸引了不少遊客。澎湃新聞記者 康宇 攝

設專職管護員

在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白瑪旺傑的身份也有了新的變化。

出生於1988年的白瑪旺傑是西藏普蘭縣巴嘎鄉雄巴村的一名牧民。他原來的工作是一名野保員,經常到雄巴村周邊的林子裡巡邏,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黃羊、野驢等。

“瑪旁雍措裡我們的村子不遠。以前,我做野保員的時候,也會走到瑪旁雍措,看看那裡有沒有環境被汙染和破壞的情況,但不是定期定時的巡邏。”5月10日下午,白瑪旺傑站在瑪旁雍措湖邊,對澎湃新聞介紹道。

現在白瑪旺傑的新身份是瑪旁雍措溼地的一名專職管護員,每個月拿2000元工資。他的工作任務是定時去溼地巡邏,對溼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全方位的“大掃除”式管護。

現在這個季節,每天上午11時左右,白瑪旺傑就會帶好他的“裝備”——一個記錄本、一支筆、一架望遠鏡、一個照相機,然後騎著摩托車出門“上班”。

“我們每天巡邏,兩個人一組,巡邏一次大概3個多小時。”白瑪旺傑用我們聽不懂的藏語耐心地跟翻譯解釋著他的工作。

他會和另一名專職管護員一起,沿著瑪旁雍措溼地走上一段約30公里的路程。不是一直走,而是每到100米,就會停下來,一人拿著望遠鏡查看溼地的情況,一人在記錄本上做記錄。

“現在故意去破壞溼地的現象不多,不過溼地附近的垃圾還是不少。”白瑪旺傑說,有時候巡邏一次下來,會撿拾起兩塑料袋的垃圾。

作為一名瑪旁雍措溼地的專職管護員,白瑪旺傑不敢也不願有絲毫懈怠,除了進行日常巡邏監控,為全面提升環境保護水平,他還利用空餘時間進行了環境保護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期待更好地保護瑪旁雍措溼地,因為“這裡不僅是景區,也是我們的家園,保護好它是我們的心願和責任”。

去年7月,瑪旁雍措溼地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後,普蘭縣林業局對其的保護也隨之升級,設立了6個管護站和3個管護點,以及一個檢測檢查站。

去年8月份,90名瑪旁雍措溼地專職管護員也全部到崗,開始對瑪旁雍措溼地進行常態化的巡邏監管。

轉載)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設專職管護員

30歲的白瑪旺傑去年成為一名瑪旁雍措溼地的專職管護員,負責定期定時巡邏監控,做好記錄。澎湃新聞記者 康宇 攝

“沒有局外人”的保護

保護瑪旁雍措溼地,絕不僅僅是白瑪旺傑這些專職管護員的責任。居住在溼地周邊的農牧民,都把溼地保護當成一件生活中重要的事來做。

他們會隨手撿起遊客丟掉的垃圾,會自覺地對村容村貌進行規範整潔,會為了讓瑪旁雍措溼地環境變得更好,堅持在湖邊種下並不易活的樹苗。

在高海拔地區,尤其是土質並不理想的情況下,種樹變成了一件並不容易的事。

卻有這樣一個人,明知道種樹不易還去堅持做,只為了讓瑪旁雍措溼地多一點綠色,讓來到這裡的遊客留下更好的印象。

他就是今年55歲的巴嘎鄉雄巴村原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白瑪加布。2015年,白瑪加布在瑪旁雍措湖邊搞起綠化,開始試種紅柳。

“當時種了2萬棵,最後有60%到70%成活了。”白瑪加布笑著對澎湃新聞說道。這讓白瑪加布看到了希望,今年開春,他又和鄉親們一起栽種下4萬棵紅柳和一些相對易成活的楊樹。

只要有時間,白瑪加布就會來到瑪旁雍措湖邊,查看一下紅柳的生長情況。雖然目前,白瑪加布種下的紅柳看上去還只是一叢叢枝條,但相信經過他們的精心呵護,終會成為湖邊一道美麗的景緻。

除了帶領其他村民一起栽種紅柳,白瑪加布也會像白瑪旺傑一樣,時常到瑪旁雍措湖邊走上一段,看到菸頭和垃圾就隨手撿起來。

雖然,白瑪加布不是瑪旁雍措溼地的專職管護員,沒有明確的巡邏任務,也沒有工資可以拿,但他還是一樣盡心盡力地保護著家邊的這處溼地。

事實上,早在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之前,白瑪加布就意識到應該加大對它的重視和保護。

2015年,他先從對雄巴村的“改造”著手,教育引導村民不吸菸,勸說村裡商戶不要售煙,最終把雄巴村打造成了“無煙村”。

白瑪加布做的遠不止這些。現任普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扎西次仁向澎湃新聞回憶,2015年,白瑪加布還牽頭在普蘭縣帶頭搞起了拆除村裡私搭亂建行動,“我當時擔任普蘭縣副縣長,他還為此事到縣裡找過我,後來推動形成了對雄巴村的規劃”,扎西次仁覺得,這些一點一滴都切實保護了瑪旁雍措溼地。

瑪旁雍措溼地的守護者還有很多,他們為生態保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就像普蘭縣巴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益西對澎湃新聞說的那樣,“保護瑪旁雍措,我們這裡講,叫‘沒有局外人’”。

轉載)瑪旁雍措溼地升格“國字號”後:設專職管護員

從2015年開始,白瑪加布就在瑪旁雍措湖邊搞綠化,種植了數萬棵紅柳。澎湃新聞記者 康宇 攝

溼地保護逐年加碼

對瑪旁雍措溼地“沒有局外人”的保護,已經從一種態度變成一種行動。

普蘭縣林業局副局長才旺丹加去年11月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曾說,現在對瑪旁雍措溼地的保護是一種較為全面的保護,對於所出現的人為破壞溼地等現象,將會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管理與規範。

才旺丹加還透露,近年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對瑪旁雍措溼地的關注和保護也逐年加碼。

2015年,財政部下達了以瑪旁雍措國際重要溼地範圍為核心,包括溼地周邊一公里範圍內的草地和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

瑪旁雍措國際重要溼地溼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的建設期限預計為3年,即2016年至2018年。

而據才旺丹加在上述人民網採訪中透露,僅2016年,這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就下發了2500萬元,用於禁牧補償、人工種草、植被恢復等。

澎湃新聞了解到,這筆資金一部分被用來設立生態補償脫貧崗位,給予在崗人員每人每年補助3000元。作為瑪旁雍措溼地專職管護員的白瑪旺傑就是其中一名在崗人員,通過吃上“生態飯”,實現了脫貧。

而據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張天華5月7日向澎湃新聞介紹,2018年生態補償脫貧崗位補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3500元。

對瑪旁雍措溼地的保護升級,某種程度上說,也折射出西藏對溼地資源、乃至對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的愈加重視。

早在2010年,《西藏自治區溼地保護條例》就於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獲得通過,並於2011年3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西藏自治區內的溼地資源獲得依法保護。

此後,西藏自治區範圍內的溼地保護體系被逐步完善。

據張天華5月7日向“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媒體團透露,近年來,為更好地保護、建設和恢復溼地資源,西藏自治區建立了溼地保護法律體系,並於2016年開始試點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澎湃新聞了解到,在2016年之前,西藏自治區通過資金補償方式,陸續建立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等機制,保護高原生態。

2016年年初,西藏自治區又決定利用三年時間,投入4800多萬元經費,在山南的浪卡子縣、日喀則的定結縣等地,試點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此舉也填補了西藏自治區生態保護領域的又一個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