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提琴到底用什麼教材好?

學習小提琴到底用什麼教材好?

說起小提琴教材,一般首當其衝要講霍曼和鈴木。

霍曼的教材講一把位的東西竟用了100多頁,然後飛速地跑到了七把位戛然而止,鈴木的程度和進展也大致如此。但從所選曲目來說,鈴木要更經典一些,至少和我們業餘考級教材4級前的內容相近,可以推斷考級教材參考了鈴木很多。霍曼的選曲對於中國人來說熟悉的就少了,對於我來說,不熟悉它也沒什麼遺憾。

霍曼對於中國50歲以上的小提琴教師來說,都有一種深厚的感情,講課也願意講它,但對於今天的學琴者來講,似乎已經過時了。鈴木的優點是讓你不知不覺地興致盎然地學會了小提琴,對不懂樂理的孩子非常有效果。這也看出小鬼子的確很"鬼"。但鈴木教材需要適當地輔導,對於成年人刨根問題的偏好有點不解渴,而且鈴木裡沒有一首中國的曲子。

總的來說,霍曼和鈴木相比較,我推崇鈴木。鈴木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小提琴的教學影響甚大。至今我看到國內的一些教材對鈴木都有所借鑑。比較好的是邵光祿的《少兒小提琴集體課教程》和《少兒小提琴集體課技能訓練》。這套教材可以說是作者多年教學實踐的總結,不但吸收了眾家之長,而且很接近中國孩子。中外樂曲和部分考級曲目都有所涉獵。

兩本書互為補充,學完後可達到4級左右程度。再好一些的有趙薇的《學琴之路》系列和林耀基、楊寶智的《小提琴入門與提高》三冊書。張世祥、梁大南、李本華(鈴木的學生)、曾民信、李貴武等人的教材也相當不錯。此外,還有我原來推崇的黃健《跟我學小提琴》、尹興雅的《小提琴速學新法》、盛中華的《小提琴演奏與練習》,以及業餘考級教材等。應該說這些中國人編的教材都能使成年愛好者入門,也未必一定要使用鈴木,更別提霍曼了。當然確定一本書後,一定要考慮是否有相應的音像材料。不管有無老師,有錄音錄像會有非常大的助益。

那麼達到了4級、5級左右的程度,往後怎麼辦?

可以說如果一本教材把基本技術大都介紹了之後,往後也沒什麼可講的了。我以前也總以為教學大師會講什麼更高深的東西或秘訣之類,去讀弗萊什、加拉米安的大作,聽國內大師的講座。就發現這些里程碑式的著作說的都是基礎的東西,也發現就算是林耀基這樣大師級的人物,也是不管講什麼,都是使用他基本的理念、基礎的知識去解構難題。

還有林朝陽,他曾經在講完基礎技術時說過一句話:"現在你們已經和我一樣了,都是在不同層次上研究怎樣克服複雜的問題"(大意)。因而我想會了基礎技術之後,剩下的應該就是把基本技術運用到高難的樂曲裡,這要靠的是一個學習者的頭腦和毅力。這需要幾個柺棍或者像梯子一樣的東西,那就是開塞、馬紮斯、小頓特、克萊採爾、大頓特、帕格尼尼等。

如果把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體系畫一個圖表,我想應是一個一個正方形裡面一個正三角形。正三角形代表技術,方形內其他的部分代表音樂。越是初期的學習,技術越重要,甚至是佔整個正方形的底部,漸漸地技術的因素就少了,音樂的部分增多。技術三角形的頂尖大概就是帕格尼尼了,但也只是技術的細枝末葉,一般人不掌握它也可以是一株大樹。在這個體系裡,技術是有限的,音樂兩倍地大於技術。但音樂不會無窮大,它也有侷限性,它永遠不會把整個世界都表達出來,因而我還是用方塊限定它。

總而言之,成年學琴者儘可能多地佔有教材,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老師也是如此,都有個自己編教材的類似備課過程。如果一個老師死抱定一本霍曼,其他的都不涉獵或不準學生涉獵,我看學生還是辯證地否定他罷。在一本書中碰到困難過不去,就找其他書繞過去,回頭再克服它。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披荊斬棘的開路者,為了通向山頂,決不會開一條筆直的道路。在盤旋上升的過程中,學琴亦是其樂無窮的事。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