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怒江,見證兩岸脫貧新景

——來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度貧困地區的調查

冬日的怒江大峽谷,滔滔江水奔湧在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之間。怒江邊上是正在興建的移民新村,高山上的破舊房屋也即將改造,脫貧工作正在深入。 毗鄰中緬邊境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邊疆、民族、直過、宗教、山區、貧困”為一體,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貧中之貧,全州4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2017年末有16.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38.14%,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近日,記者深入怒江大峽谷,感受這裡的變化。


滔滔怒江,見證兩岸脫貧新景

怒江大峽谷 光明日報記者張勇 攝

滔滔怒江,見證兩岸脫貧新景

瀘水市大興地鎮中心幼兒園,接受免費學前教育的傈僳族女孩


滔滔怒江,見證兩岸脫貧新景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片馬鎮下片馬村 光明日報記者張勇 攝

1、深度貧困,大峽谷的陰影

在怒江州瀘水市大興地鎮魯奎地村,“咔、咔、咔”的聲音幾乎每天都會響起,原來是婦女們在砍鐵核桃。魯奎地村位於距怒江邊垂直高度700多米的山腰上,傳統種植玉米和核桃,3000多名群眾的貧困發生率為49%,比全州高出11個百分點。村裡婦女們砍鐵核桃是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歐學英家,她和兒子正在屋簷下砍鐵核桃。她左手在木板上按住核桃,右手熟練地操起砍刀砍去堅硬的外殼,再由她還未成年的兒子用針尖從內核中挑出核桃仁,這個活兒容易傷及手指。她一天加工100市斤鐵核桃,只掙80元。“現在核桃行情不好,一年才賣三四千元。”歐學英說。家中有兩個孩子在上學,她丈夫在外打工,低矮破舊的木屋裡,唯一的家電是一臺20年前買的小電視機。村裡這樣的貧困農戶比比皆是。貧困戶茶榮勤一家7口人一直住在兩層危房裡,經濟來源也是靠在外打工和在家砍鐵核桃。

村支部書記曹澤明說:“目前全村人均純收入才3000多元,982戶村民中有490戶是貧困戶。不通公路的村小組將分批搬遷到江邊上,其中要搬家的貧困戶有235戶,剩餘的200多戶納入農村危房改造。”他分析了當地脫貧難度大的原因:村裡部分村小組種植雲當歸、魔芋、花椒等,希望以綠色產業帶動脫貧,但種植面積不大,收穫週期較長,而且有市場風險,全村雖有5000畝核桃掛果,但因核桃跌價,群眾收入不多;全村有6000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需退耕,至今只有面向怒江的2000畝坡耕地退耕,後山還有4000畝沒有退耕;現在政策對合作社的扶持多,但全村還沒有一個合作社,他希望政府對零星分散種養殖的農戶也給予一定扶持。

大興地鎮黨委副書記張家淵表示,魯奎地村的貧困狀況在高山地區的村寨很有代表性,山頭上的自基村更窮,貧困發生率達50%,為全鎮最高。山上的群眾又不能全部搬遷,脫貧任務仍很艱鉅。

在魯奎地村完全小學,記者看到教學樓是一棟嶄新的4層樓房,230名小學生和31名幼兒正在上課,操場上擺著幾張社會捐贈的嶄新乒乓球桌。校長茶興旺說,以前學生在3棟木質危房裡上課,2018年6月政府投資建成新的教學樓後,學校變化很大。然而由於空間有限,目前學生全部寄宿在舊房中,一二十人一間,十分擁擠;學校唯一的廁所在圍牆外的另一個院子裡,學生如廁十分不便。

隨著大批貧困戶從高山深處搬遷到山下江邊,學校建設也急需配套。瀘水市六庫鎮大龍塘移民新村村民餘海龍盼望著附近被撤併的小沙壩小學能早日恢復,他的孩子就可以就近上學了。

據瞭解,怒江州全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871元,其中邊境群眾和少數民族特別貧困,邊境地區697個自然村的貧困人口近6萬人;全州有26個鄉(鎮)屬民族“直過區”,46%的怒族、47%的普米族人口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怒江的農村教育正在改善,但教育和醫療依然是減緩怒江人民脫貧步伐的兩大短板。

怒江州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達93.6%,而少數民族中還有40%以上的群眾不識漢字,不會漢語;全州科技人才緊缺,各類人才僅佔人口總數的7%。在全州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者佔16%。

翻越高黎貢山海拔3150米的風雪埡口,便是片馬鎮和片馬口岸,片馬口岸是怒江唯一對外開放的二類口岸。多年前,這裡曾因木材貿易而車水馬龍,繁盛一時,如今卻是一片蕭條,片馬鎮為數不多的店鋪門可羅雀,片馬口岸國門前的通關貨場上空空蕩蕩,進出國門的邊民也十分稀少。片馬邊防檢查站負責人介紹,現在每天出入境人數僅有200多人次,未開展邊境旅遊。當地村民反映,數年前停止邊境木材貿易後,片馬就一直蕭條著,往年還有一些拉礦石的車入境,2018年則無一車礦石入境。境內外邊民之間也沒有任何貿易,當地村民盼望能開展邊民互市,增加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靠溜索,種地像攀巖”,這句民間順口溜曾是怒江的真實寫照。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製約了怒江的發展。怒江州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縱貫其間,可耕地面積少,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70%。同時災害頻發,僅六庫至貢山縣243公里公路上,平均每1.64公里就有一條泥石流沖溝。在瀘水市魯掌鎮石斑瑪村小組,村邊新建的村民活動室在2017年被泥石流沖毀。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室的殘磚碎瓦還堆在路邊,後面的山坡上是一條長長的泥石流沖溝。

過去,怒江兩岸群眾出門渡江主要靠溜索,這也是許多孩子渡江上學的必經之路,危險可想而知。2011年以來,在國家、省有關部門支持下,怒江州對現有的42對跨江溜索進行溜索改橋,徹底改善“三江”兩岸群眾過江難問題,如今僅剩幾條溜索供旅遊開發之用。

然而,交通還是怒江脫貧的最大瓶頸,怒江大峽谷中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市僅有一條沿江國道公路連通,雨季常因泥石流、滑坡而中斷。記者近日在怒江看到,這條唯一的交通幹線正在擴建,按規劃將建成美麗公路,路兩旁栽綠樹鮮花,讓大峽谷成為促進旅遊業的怒江花谷。然而當地一些群眾認為,拓寬公路難以解決交通瓶頸,美麗公路竣工之日可能就是堵車之日,在江對岸再修一條公路才是治本之策。經瞭解,州里曾有另修一條公路的方案,但因資金缺口太大而不得不放棄。據統計,怒江州貧困人口中,因土地貧瘠致貧的佔34%,因交通落後致貧的佔17.4%。

目前怒江州依然是雲南省唯一一個無高速公路、無機場、無鐵路、無航運、無管道運輸的“五無”州市。2017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41.5億元,與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2、搬進新房,大峽谷的歡樂

“我誕生的地方叫片馬,山上有黃連、野蜂蜜,人們有地種有田耕……”省級非遺傳承人董槍瀾在新房的陽臺上彈唱著景頗族歌曲。他的家在瀘水市片馬鎮下片馬村,優美的歌聲傳遍了村寨,甚至傳到了附近中緬邊境片馬口岸。

董槍瀾說:“現在的政策好,以前我們一直住木板房,現在都住上了新房。我家蓋房子花了22萬元,政府補助了13萬元。我是非遺傳承人,今年政府又把每年給我的補助從4000元漲到了8000元。我自編自唱景頗族歌曲,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駐片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茶永清介紹,2016年,下片馬村小組納入美麗鄉村項目改造,住在破舊危房的42戶村民於當年年底搬進了兩層新房,每家建房補助13萬元。片馬村還有30個危房戶正在改建房屋,有49個貧困戶爭取儘快脫貧。目前抵邊安置項目新房建設如火如荼,2019年春節全村有56個危房戶、貧困戶將免費入住新房。

黃褐色的新房錯落有致,每家樓房外牆上畫著一個有日月和景頗刀的圖案,展現著景頗族文化的傳承。陽臺上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寄託著片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8年10月10日上午,距怒江州府六庫城區7公里的怒江東岸緩坡上,六庫鎮雙米地村大龍塘安置點的五棟新樓彩旗飄揚,從生存條件惡劣的高山上搬遷下山的161戶626名貧困群眾排隊領到新房鑰匙,不花一分錢,喜氣洋洋入住單元樓房。

經怒江西岸的國道走過跨越怒江的公路吊橋,記者來到了大龍塘移民新村。只見村口矗立著用松樹枝紮起的大門,門框上有一副紅色對聯:“勤勞建設新家園,搬出大山天地寬”,橫批“易地搬遷好”。記者採訪時,村內還在鋪設管道和栽種綠植。走進村民的新家,戶戶是白牆、水泥地板,客廳牆上掛著新彩電,廚房有電磁爐、電飯煲。傢俱都由“光彩事業”以每個搬遷戶3000元的標準捐贈。

傈僳族婦女麻江蘭正在廚房擦拭油煙機,她不會說漢語,全靠嫁到外地的女兒幫忙翻譯。她笑著用傈僳語說:“老家在山上不通公路,住了30年木板房。現在能住上樓房,兩室一廳,還配了家電,真是太好了!”

“我從沒用過電磁爐,現在還不太會用,差點把它燒壞了。以前有一個黑白電視機壞了修不好,現在送的新彩電能看60多個臺。”新搬遷來的村民餘海龍不好意思地說。固肯瓦基村小組在海拔1700米的山頭上,不通公路,從江邊走路到村裡要3個多小時,如今全村40戶正在分批搬遷。

雙米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楊海春告訴記者,安置點161戶全是來自六庫鎮、魯掌鎮高山上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按照人均5.77萬元的補助建房,按人均20平方米的標準安置住房,搬遷戶免費入住。今後村民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務工和種植核桃、花椒、堅果,新村後山窪裡將建一個生豬集中養殖區。

怒江州政府秘書長、州扶貧辦主任倪正劉介紹,近年來怒江州精準實施脫貧攻堅十項行動,易地扶貧搬遷是十項之首,聚焦“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6類區域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州近三年行動計劃搬遷32856人,62個安置點已全面開工建設,其中54個安置點已經竣工,3078戶11525人已搬遷入住,2019年1月底將全部搬遷入住。新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64483人的安置點將於2019年年底全部建成入住。

3、綠色發展,大峽谷的希望

穿越怒江大峽谷,只見兩岸高山上的森林正在恢復,原來裸露的岩石也被綠草覆蓋住了。江邊不時可見片片的芒果林和火龍果基地。沿怒江北上,在瀘水市大興地鎮自扁王基村公路上方的山坡上,寬闊的綠色枝葉爬滿了一排排水泥樁,綠葉間一個個火紅的火龍果鮮嫩欲滴。

大興地鎮黨委副書記張家淵說:“這是中交集團在自扁王基村實施的幫扶項目,種植火龍果81畝,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吸納貧困戶30戶91人,火龍果自2018年開始掛果,產量1萬斤,銷售收入近5萬元,合作社社員每戶可分紅1300元。”

祝榮新是火龍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同時也是村團支部書記。中交集團扶持火龍果基地96萬元,他個人就投入17萬元。這位年輕人很有信心地說:“我們種的火龍果很甜,2018年剛掛果就供不應求,在基地邊都賣完了,2019年掛果多,估計能賣15萬元。”

張家淵表示,大興地鎮近兩年落實退耕還林地面積8331畝,廣泛種植花椒、芒果和火龍果,實施先建後補的模式,有685戶農戶受益,其中一部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越來越多群眾靠綠色產業脫貧致富。

近幾年來,怒江州打好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重點發展綠色香料產業和旅遊產業,全州草果種植103萬畝,花椒種植10萬畝,漆樹種植33萬畝,核桃種植超過200萬畝。在貧困戶中選聘2852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將8559名貧困人口聘為生態護林員,帶動8559戶3.08萬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倪正劉介紹,怒江州自列入“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以來,國家和省裡對怒江脫貧攻堅給予了巨大支持,共計劃投入233億元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並得到一些央企和廣東珠海積極幫扶,目前已到位35億元。他認為怒江非常缺乏專業人才,希望國家和幫扶單位在專業技術人才建設方面給予支持,並希望怒江機場早日建設。

在怒江長大的雲南大學教授高志英曾多次到怒江大峽谷調研,她認為怒江脫貧攻堅應保持政策穩定,項目建設不搞一刀切,發揮貧困群眾作為扶貧主體的作用,對易地搬遷的群眾要增強其後續生存發展的能力。片馬口岸的蕭條與相鄰不遠的瑞麗、猴橋等口岸的日益興旺形成反差,其中有當地境內外邊民都十分貧困、交通不便等客觀因素。但高志英認為,當地經濟沒有轉型,沒有新產業,勞動力缺乏技術,再加上一些政策限制,都是以片馬口岸為代表的怒江發展滯後的原因。她建議當地要加強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脫貧本領,讓技術勞動力去境內外務工。

怒江州州長李文輝表示,怒江正在努力補齊教育醫療兩大短板,攻克易地搬遷、勞務經濟、住房安全、公共基礎設施四大堡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8月,中共怒江州委出臺了《關於在脫貧攻堅中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決定》,提出怒江州要爭當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先行者、排頭兵,建設林業生態脫貧攻堅區,走出一條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

在怒江州府六庫有一個醒目的標語:“怒江每天都在變!”這是怒江脫貧的節奏,也是怒江人民的心願。

發佈時間:2019-01-1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