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企業,你需要掌握的與政府機關打交道的正確姿勢

政府是市場的監管者和服務者,而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有時候工作上也需要和政府機關,直接打交道,並由此產生了一個崗位叫做政府事務,屬於公共關係崗位的進一步分工。如今,很多大型企業都設立了政府事務崗位。做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真的很複雜嗎?作為一家企業,應該如何向作為監管機構的政府機關反映情況,建議獻言?

第一步要找對渠道。這個非常重要,不同溝通渠道決定你的書面彙報或者見面請求是否能轉達到,這個是不確定性因素最多的一個環節。比如,你是打算採用書面致函,還是電話溝通前期事宜,致函發到哪個部門,電話打給誰,都直接影響下一步接洽是否可以實現。

第二步,進對“衙門”。明確你彙報目的,搞清楚分管部門業務範圍,把問題拆分到單個部門可以解決的程度,重點彙報與該部門業務有關的內容。說直白一點就是,超綱的內容說再多也沒用,因為已經不在人家的職權範圍之內,愛莫能助,所以不要浪費寶貴的交流時間,而且還會造成彼此的尷尬。

第三,要注意邏輯清晰。

企業提供的有效信息是原始素材,沒必要去花精力挑釁公務員的八股寫作水平。最多格式會加一點點印象分僅此而已。首要是有乾貨,把與彙報對象監管內容有關的亮點,條理化,措辭得體,其他隨意。除了事實、數據,別的基本不會被細推敲。XX大精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作為構思的指導,但是如果不是體量特大、產業齊全的集團就別刻意提了,十有八九大而不當,畢竟不是開新聞發佈會,具體結合彙報對象的年度工作計劃來寫是最好的。

第四,合理預期。

政府部門對於企業的心態:首先是謹慎,怕被套路,怕被利用做文章,因為企業個體也好,公民個體也好,體制內其他人也好,有極少數別有用心的,很多人都有被坑或者眼睜睜看著身邊人被坑的經歷,所以會有自保的本能;其次是服務和管理,但是不是針對某一個企業個體,而是針對行業內企業群體、整體,所以很多時候不會即刻表態或者解決個案問題;第三是他們需要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包括經驗成效,也包括困難問題,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

如果是正式彙報,企業規模、帶隊人級別,決定企業能見到的主談級別,比如馬爸爸那種常規禮節性的會談見個部長級的沒問題。如果有個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那政府部門是非常重視必須見的,一般見分管副司這個級別沒有障礙。

如果你就是一個普通企業,最好先了解一下這個部門誰說了算,具體誰管哪個環節,或者同系統不同部門有沒有公職人員能遞個話,以請教的名義幫著問問能不能給指導一下,對方80%情況下是不會拒絕的(敏感時期除外,特別牛掰炙手可熱的部門除外,有的部門真的可以誰都不甩,這取決於該機構風氣)。

有一些部門對於見企業比較敏感,企業吃軟釘子請立刻後撤,緩一緩換個路子,摸清該部門收文流轉流程,走正常行文渠道書面報告不提要求提多指導。

也有很多中央機關的處長是真敬業很希望瞭解企業情況的,如果有空會陪你聊聊(前提是不在他們忙得腳後跟踢後腦勺的時候,大部分時候他們是真的真的很忙),請注意保持態度誠懇謙虛,邏輯清晰,有政策疑問抓住機會問。

最後,一些有點灰色的其他。千萬千萬不要拎著大包小包禮品進辦公室,有可能會被當眾轟!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