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種植轉有機種植,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美好的!

有機農產品種植雖然在農民心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看到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種植過程中的技術與人力成本,很多農民都猶豫了。即使知道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可能會帶來較高的利潤,但是種植過程中未知的風險與耗費的大量精力,讓我們的有機農業一直處於徘徊階段,相當多的農民還在觀望。

普通種植轉有機種植,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美好的!

位於臺灣苗栗三義的回鄉有機農場,現在面積超過30公頃,放在1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那時,農民種植作物還都採取一般種植方法。和朋友一起來到這裡種田的李旭清,和這裡的農民一起種地,原本不懂種植方法與植物特性的她們,靠著一步步摸索,竟然將有機農業發展的像模像樣。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大家發現其實應該順應自然,在農田裡打造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讓植物、昆蟲、鳥類一起共生,作物自然而然就會長成它該有的樣子和味道。所以她們引進了當地的水做成生態池;種綠肥作物以減少肥料使用,如大頭菜、芥菜、花椰菜等;種氮肥作物,如油菜、波斯菊、向日葵、黃豆等,這些既是可食作物,也是天然的肥料來源;她們還用稻殼、洛神梗自制堆肥。

普通種植轉有機種植,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美好的!

雖然她們已經找到了種植有機農業的方法,但是要想將這樣的生態農法推廣出去,卻並不簡單。已經習慣用一般農法種植作物的當地農民們,對有機農法難以放下心理戒備。李旭清與她的朋友們就經常和附近的農民們交流,讓他們瞭解,不用農藥也能種田。最初,當地農民們雖然看到了她們種植有機農產品的成果,但仍然無法下定決心,就索性將農地租給她們,當看到有機農產品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她們也願意輔導自己用有機方式種植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作物,才敢嘗試有機種植。

一位當地農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完全掌握有機農業種植規律,如要在田間多元種植,水旱輪作,讓不同雜草與水稻共生,種忌避植物,才能創造出水稻喜愛的天然環境。他的水稻都是經過140天的完全成熟之後才收割,品質絕佳,甚至還能拿來做威士忌。在他看來,種稻不能貪心,播種時將間距拉開,空出來的地方就讓雜草生長,生物們就會在田間創造最佳的共生環境。以前,一甲田能收不到400公斤的水稻,而現在能收2500公斤。

為了讓有機理念拓展出去,她們還在這裡創辦了幼兒園,開展對外活動,讓更多人來這裡實地接觸,也和企業合作,希望實現"企農合一",同時,還與地方政府、小學合作推行"食農教育",用企業力量給他們提供有機營養午餐,並帶孩子到田裡做簡單農務,學做堆肥。

普通種植轉有機種植,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美好的!

現在,這裡已經全面覆蓋了有機種植方法,每年都有許多的學生來到這裡實習,農村青壯年也大多留在這裡接手父母的農地。

很多農民之所以非常排斥有機農產品種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種植過程太辛苦,對無法確定的結果存有忌憚,但其實就算是按照老辦法種植農產品,在多變的市場行情下,結果仍然不確定。所以,為什麼不試試有機種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