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機化著名專家楊敏麗解讀國務院42號文件

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是推動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方法。《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2020年和2025年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目標,充分體現了“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工作導向,有利於科學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農機化著名專家楊敏麗解讀國務院42號文件

《意見》圍繞裝備結構、綜合水平、薄弱環節、薄弱區域、相關產業機械化,提出5類16項量化指標,並綜合考慮了與《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銜接。其中,2025年發展目標,不僅突出了種植業薄弱環節機械化指標,還首次提出了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及丘陵山區(縣)機械化的量化指標,為今後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在量化指標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體現了農機化發展水平。2017年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66.7%,如果2018-2025年保持穩定增長,預期75%的目標是有把握完成的。薄弱環節中,棉花收穫、花生種植與收穫、油菜種植與收穫機械化發展較快,2017年底增幅都在4個百分點以上,具有較好基礎,目標可望如期實現;馬鈴薯種植與收穫、甘蔗收穫機械化基礎薄弱,如期實現目標的任務十分艱鉅。丘陵山區是目前機械化發展最薄弱區域,隨著丘陵山區農業產業發展、農機裝備研發步伐加快,機耕道、農田平整等支持力度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傾斜,已具備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且加快發展勢頭明顯,若要實現2025年55%的預期目標,2018-2025年必須保持年均2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目前,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分別僅為33%、31%、29%和33%,要實現總體50%左右的發展目標,2018-2025年必須保持年均2-2.5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可見,要實現預期目標,既有可能性,也有挑戰性。部分薄弱環節、丘陵山區和相關產業機械化發展,仍處於攻堅發展期,任重道遠,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聯合發力,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和示範推廣力度,為實現預期目標提供保障條件。

農機總動力指標體現了農機裝備水平,2017年已達到9.88億千瓦(按新的統計口徑,不包括農用運輸車,現稱為三輪汽車和輕型載貨汽車的動力,約2億千瓦)。近年來進入了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提高效率的發展期。《意見》提出農機總動力2020年和2025年分別達10億千瓦和11億千瓦的目標,強調既要用好存量,又要優化結構,要通過報廢更新補貼等經濟手段,促進老舊機具淘汰,支持綠色環保農機具推廣應用。

(作者系中國農機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