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企業發展六大門檻,招招都會致命

【原創】發展問題涉及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當前,受農機市場階段性調整因素影響,農機市場的競爭逐步由價格主導競爭向價值全向競爭轉變。農機企業需要度過發展戰略、找準定位、資源優化、能力提升的門檻,全面規避生存、發展壓力。

發展門檻1:產業資源做好兩難取捨

產業升級的取決因素是資源配置的同步。資源跟不上升級的要求是阻力,滿足資源升級需要是動力。從產業升級的途徑看,國內農機產業分別經歷過履拖、小拖、國二產品、國三產品升級的轉型。每次轉型都有一些農機企業從舞臺上消失。結合產業發展和週期理論實踐可以看出,一些取得成功的農機企業,就是經歷高速增長階段並實現了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曾經著名如今卻徘徊不前甚至退出的企業就是缺少這些改變。


農機企業發展六大門檻,招招都會致命


目前,我國農機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不到5%。部分企業現有製造設備加工係數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水平,加工精度難以滿足產品升級需求。同時,由於中高端配件企業製造發展能力欠缺。我國部分農機企業仍處於地毯式生產水平,製造產品變成組裝產品,中高端產品缺乏發展基礎。

面對國四產業升級的生存大考,安濤策略產業專家認為,國內大中農機企業面臨著先進製造資源引進、現有資源升級、落後資源轉移的多重多維難題。將落後的產業資源進行梯度轉移是產業發展通行的做法和規律;小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優勢,主要靠採購組裝。實踐證明,每一次產業升級,農機企業配置的資源越豐富,升級的任務、負擔就越大。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小四輪拖拉機的興起,一些區域甚至出現了“小四輪”村現象,隨著大中拖主導企業的興起,周邊的小四輪企業紛紛消失;近年來,國內浙江、山東部分區域大中拖企業周圍出現數十家、近百家企業同質化競爭、低端化發展的現象十分突出,隨著動力換向、動力換擋拖拉機和縱軸流收穫機械等高端農機產品、國四產品的轉型升級,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發展門檻2:精準推進需求市場細分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我國農機企業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農業、農村、農民,立足生產、生活、生態,按照產前、產中、產後需求,提供出高品質、高適應性的中高端農機產品,將迎來新一輪成長機遇。

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具備全部市場、產品通吃的條件,出現難以覆蓋的市場和產品“漏點”。對多數農機企業來說,通過精準查找細分市場,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

從產品的適應性和可靠性來看,我國農機產品農機農藝融合、產品質量提升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我國區域種植模式、農藝標準差異較大,部分農機企業缺乏水田、旱田、丘陵等區域種植模式研究,對平作、壟作、溝作和覆膜作業等需求一知半解。出現產品“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現象,將水田類產品作為旱田型產品的簡化版,在密封防水、地隙、輕量化、小半徑轉向方面出現諸多問題;將旱田型產品作為水田型產品的轉移版,在底盤重量、齒輪箱、後橋等方面難以承受大負荷作業等難題。正是諸多因素限制,國內農機市場需求,仍以區域化市場、區域化企業為主。

大中企業有穩固的傳統優勢,小企業同樣能夠塑造自身稟賦業態。不同企業通過市場整體格局對標,分析市場特點,找出自身存在的個性市場,形成市場互補。結合區域農藝標準和企業自身資源,減少產品作業痛點,培育競爭能力。從終端做起以點帶面,培育忠誠客戶群體,拓展客戶團隊,擴大銷售空間。

發展門檻3:繼續努力提升產品品質

農機市場常青的企業主要是品質持續領先的企業。行業“普惠制式”的發展機遇期、同質化的產品供給期已經過去,從整個行業來看,低端質量缺乏優勢、中端產品品質缺乏保證、高端產品平臺引領乏力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農機企業發展六大門檻,招招都會致命


儘管國內已經批量推出動力換向、動力換擋拖拉機、縱軸流收穫機械的高端產品,但整體市場需求仍然偏弱。與此同時,國內多數農機企業尚沒有突破同步器換擋製造、橫軸流技術瓶頸,整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無級變速拖拉機、縱軸流收穫機械等產品技術水平存在1-2代的差距。

隨著部分產品市場深度調整,競爭逐步加劇,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導的部分企業不可避免的進入發展“冬季”。縱觀國內市場,部分農機企業已經自覺不自覺的進入“低水平投入、模塊化複製、同質化競爭” 傳統的競爭圈,患上發展“近視症”。扎堆小底盤車不注重產品品質要求,出現大馬拉小車現象,對於重型農機產品產生的故障,既分析不出原因更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發動機大修時間,關鍵零部件的維修時間達不到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國內拖拉機產品、收穫機產品操縱便捷性、駕乘舒適性、密封性等仍低於發達國家同類產品水平;MTBF平均水平不到國際先進企業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研發投入不足、國際領先產品缺失、主機和核心零部件發展不協同,制約了國內高端產品的發展,如重型無級變速拖拉機,國內製造能力明顯不足,市場需求遠大於製造能力。

實現產品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高度重視產品品質,不斷提升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積極注重一般技術指標和產品的安全性、實用性對產品的影響,努力解決農機產品MTBF長期不高的現象,主動適應用戶作業的主動性要求。

發展門檻4:人才建設避免踏空

優秀人才是企業戰略發展的“橋樑”。人才缺失註定會造成戰略踏空,企業承受難以忍受的生存之痛。加快人才團隊建設是農機企業應對競爭風險、解決發展難題、贏得競爭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

我國農機工業60多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人才始終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承載發展目標的橋樑。我國農機企業正是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抓住產業升級機遇,成功實現了我國農機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目標,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

善待人才者贏未來。國內一家獵頭公司指出,隨著近年市場階段性深度調整,由於實物量生產不足,一些企業由傳統旺季“招工難”,轉變為階段性的裁員一刀切,實施人力資源縮減,一些中高層級人才被迫離開。另一些企業將人才團隊作為振興當下、發展未來的主要舉措,對內提供員工整體素質,對外招聘企業稀缺人才和領軍團隊,培育未來競爭的先發優勢。

未來一段時期內,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關鍵人才稀缺或人才重視不夠,不可避免的遇到人才缺失的問題、企業發展的難題。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內農機企業主要缺失如下方面的人才。一是高端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目前,國內具備改變行業發展格局的高端人才鳳毛麟角。國內農機企業普遍缺少熟悉國內外政策環境、產業格局、發展規律、技術趨勢、競爭模式、客戶管理等國際化高端人才,產業前沿佈局能力欠缺。近年,國內部分區域玉米收、大中拖製造企業一哄而上、快速退出的錯誤決策、非理性投資行為已經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二是資源管理人才普遍缺失。具有統籌、優化企業資源,清晰企業優劣勢、實施協同互補的戰略諮詢人才嚴重缺失。容易患上發展“遠視症”,自覺不自覺的進入“低水平投入、模塊化複製、同質化競爭” 發展旋渦。三是發展支撐人才隊伍薄弱。具有研發、質量、生產、市場等價值鏈環節高端拔尖人才不足,長期以來的工藝、材料、液壓等制約因素仍然成為發展短板,高端產品研發、製造發展緩慢、品質難以保證、市場開拓乏力,技術生態、管理生態等未有效建立起來。


農機企業發展六大門檻,招招都會致命


發展門檻5:渠道優化重點突出發展

打敗經銷商首先要打敗競爭對手渠道。高素質的渠道團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忠誠度越高越好。由於廠商不同的利益訴求,農機企業多考慮的是銷量的提升,經銷商顧慮的則是自身的發展。

儘管農機工業整體保持穩步上升趨勢,大中型拖拉機、水稻收、玉米收等主導產品仍出現了階段性深度調整,部分農機企業、經銷商發展舉步維艱。市場形勢不好,農機企業一方面會給經銷商過多壓貨,造成社會庫存積壓,經銷商資金流佔用相應增加。尤其是為應付市場競爭,廠家陷入產品推出怪圈,造成新老產品交替積壓。另一方面終端渠道拆的過細、換的太快,發展能力、利潤基數減少,就會造成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無法形成固定、長期的利益發展協同,遇到市場低迷,更是困難重重。對經銷商來說,開始實施訂單進貨,尤其是在產供於銷的情況下,渠道地位、話語權成為主導,經銷商開始主動選擇能夠鋪貨、盈利較高的品牌、產品,部分區域出現品牌空白現象,渠道利益、優化越來越成為行業敏感的話題。

平等是合作的目標,利益是合作的基礎。農機企業、經銷商持續深化合作、共同發展,來自於相互的支撐和努力。一是秉承雙贏原則,雙方合作不是零和遊戲,需要雙方利益協同,運用雙方資源和能力,鼓勵、支持經銷商,不斷提升市場佔有率、銷售增長率、市場覆蓋度,努力實現農機企業發展目標。二是夯實競爭基礎。構築農機企業和農機渠道長效發展機制,由非專營向專營轉變,將有限的精力用在市場的刀刃上。由坐商向行商轉變,更加關注市場、關注競爭、關注用戶,實現預測、銷售的協同和精準。由重銷量向重管理轉變,注重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能力提升,全面提升業務管理、市場管控能力。三是全面構築發展支撐。加強營銷體系建設,以平臺資源和整體能力謀求競爭優勢。融合農機企業、經銷商的價值鏈、產業鏈和資金鍊,全面形成競爭能力。用行銷模式主動服務,由發現終端需求向創造、滿足和服務需求轉變,將競爭對手痛點轉變為自身競爭亮點,努力為用戶提供購機、作業全程一攬子解決、保姆式服務方案。

發展門檻6:未來佈局不可失察

傳統農機企業佈局做大做強,新興農機企業開始追求做精做專。擁有並實施戰略規劃,不一定取得成功;缺失戰略落地,很難從生存與發展的籬笆中突圍。活在當下、謀劃未來,是每家農機企業必須考慮的難題。

醒個大早,趕個晚集,錯失機遇必將帶來發展之痛。當前,農機企業發展的同質化環境已經不可複製,面臨的是差異化的激烈競爭。緊靠地毯式拼裝、激進化宣傳、價格戰銷售的模式不復存在。未來資源如何配置、能力如何提升、競爭如何佈局,怎麼發展、誰來發展、在哪競爭、跟誰競爭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作出回答。缺少戰略規劃,對未來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規劃、路徑制定和任務分配,只能被動適應市場波動。銷售形勢好的時候,抓不住大機遇,銷售形勢低迷的時候,容易造成銷量大幅度下滑。缺乏外部環境分析,不進行惠農政策研究,很難抓住產業發展機遇,滿足不了終端客戶的具體需求。難以依據環境配置資源、提升能力,失去發展機遇。

如果被動面對市場競爭,缺乏優質產品、獨特能力和稀缺資源,隨時就會猝不及防、陷入被動。只有加強未來競爭的戰略性謀劃,深化發展的規律的戰略、戰術和戰法,才能有效履行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實現長遠發展、系統競爭,需要進行戰略設計,全面對標、綜合分析資源優勢、不足和能力短板,動態響應、競爭應對。細化發展目標、路徑和手段,進行序時性主導、跟隨競爭。加強內外部環境分析,把握機遇抓住政策扶持產業、產品機遇,實施針對性的競爭應對。加強競爭對手研究,找出對方的優勢和劣勢,實現策略性、精準化的競爭應對,全面謀求市場競爭先發優勢。選擇戰略目標、價值觀一致的互補性企業,實現雙方資源、能力和發展訴求的完美傳承和互補,構建新的發展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